■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绘画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听说过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吗?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100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象鹿、斑鹿、山羊等。至此,近年来在台湾海峡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哺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多件。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就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一)展示图片
(二)提出问题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由海变成陆地?而东部陆地为什么会变成了海洋?
(三)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图片,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陆变迁,然后通过模拟实验二进行验证。
让学生再举几个人类活动的例子。
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那么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有哪些呢?
学生猜测,教师适时展示课件:火山和地震。
承转: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问题导引,动画展示,寻找证据)
(一)走南闯北,问题导引
南极洲大陆地处极地,被称为“冰雪大陆”,但科学家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发现很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最丰富的是铁和煤。对于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
(二)动画展示,体验假说
教师简介“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内容”。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展示Flash动画“穿越时空”:现在的海陆分布是这样的,2亿年前的大陆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跟随时光倒流,追溯到两亿年前的地球吧。
(三)观察预测,寻觅证据
学生先预测,然后分组寻找证据证实大陆是否会漂移。动手把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看看是否能拼合成一个整体,小组代表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并分析,教师点评指导。
三、板块的运动(大胆预测,探寻证据,分析验证)
(一)猜一猜: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小组长负责分工安排,并协调探究过程: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记录员。搜集资料的组员适时向大家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发言,记录员记录主要的发言,组长整理答案,达成一致,得出相关结论。
(二)板块运动会形成哪些地形呢?火山、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呢?
实验演示:既然板块能运动,那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力的方向有几种呢?
学生用书本作为实验材料,演示板块运动以及所受力的方向。
深入探究: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导致什么结果?
大胆预测: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探寻证据:在板块碰撞处填写主要山脉的名称。
分析验证:用书本演示板块运动和山系的形成,并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和东亚岛屿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得出结论: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过渡: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除了形成山脉,预测一下还会发生什么情况?
大胆预测:在板块碰撞挤压处地壳会震动,可能会引发地震、火山。
探寻证据:通过观察下图寻找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认识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证实预测。(教师出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学生观察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位置)
得出结论: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学以致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问题。
1.热点聚焦:阅读下列的图文资料,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发现四川雅安地震的成因。
雅安与汶川同处“龙门山断裂带”,在科学家看来,从汶川到雅安,龙门山地震带上的城市接连被摧毁,绝非偶然。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知名地质专家栾锡武表示,青藏和成都两个板块活跃的地区不仅是龙门山断裂带这300千米,从甘肃陇南到云南昆明,沿线十几个城市都位于两个板块之间的活跃带上。青藏板块与成都板块之间的“角力”从汶川地震后从未停止。
2013年4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分析雅安地震成因时说,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北面破开了一个100多千米的“口子”,释放了能量,但南边没有释放出来。而这次正是龙门山的南边发生地震,是汶川地震未释放能量的一次爆发。
栾锡武这样描述青藏板块与成都板块这些年的运动:“青藏高原一直在往上走,成都板块一直在顶着它,一个动,一个不动,两个板块的对立关系长期存在,这个地震活跃带的能量也一直在积聚,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成都板块顶不住青藏高原板块,它就会释放能量,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地震。
虽然雅安地震只是汶川地震破坏强度的十分之一。但可怕的是,过一段时间,两个板块之间的能量会再这样积聚,周而复始,产生新的能量和新的地震。
2.视野拓展:小组成员合作,从前面学过的板块位置图进一步探究世界地震的主要分布,比如说为什么日本、印尼多火山地震,而同为岛国的英国却很少发生地震?
3.防震图解: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防震措施,了解地震后应如何学会自我保护?
用类似的步骤和方法,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另一个深入探究“当板块发生张裂时,又会导致什么结果”。
大胆预测:当板块张裂时,会形成裂谷或海洋。
探寻证据:美国、英国等多国科学家透露,红海正在发生分裂,数百万年之后可能将产生一个新的海洋,而非洲大陆也将分成两部分。
由于板块的张裂运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海洋出现(红海)新大洋形成(大西洋)。
得出结论:当板块张裂时,会形成裂谷或海洋。
学以致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问题。
1.预测大西洋、太平洋、地中海将会怎样变化?
2.猜想几百万年后,地球上海陆分布状况会有怎样的变化?
■知识梳理,实战演练
学生整理,说出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内容,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课后作业
1.走进身边的地理:请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和网络资源查找以下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地理日记。
(1)地震前常出现哪些异常现象?
(2)你家乡的城市有专用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吗?
2.观察下图,了解地震的震级知识。
3.观察下图,想一想,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教学反思
从海陆变迁的事实发现,到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的探究,这一部分知识理论性强,对于刚有了海陆分布知识的初一学生来说,接受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此怎样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并进一步把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成理性思维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在设计教学思路的时候,大胆地运用了情境导入、问题探究、实验探索、现象验证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去发现知识、去探索规律、去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样既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知识的学习,又很好地达成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了课时教学目标。
更多精彩资料,尽在查字典地理网!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 七大古都
★ 气象灾害举例
★ 怎样进行试卷分析
★ 珠穆朗玛峰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