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高考地理材料情景题应用的举样分析

高考地理材料情景题应用的举样分析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12-15 发表|教学分类:方法详解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高考地理试题测评学生所学知识在新情景下的运用,试题创设的情景往往是由一定的背景材料构成的问题,背景材料包括试题提纲的情景、资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包括教科书中学到的和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测评要求学生将以上资料、信息融合为一体,经过判断、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完成对试卷问题的解答。这种题型在各种地理测评中广泛使用。其形式类似综合题。

材料情景题是一种由以前的问答题演变而来的,兼有选择、填空、简答、读图、析图、绘图等多种答题形式和功能的复合式题型。材料可由文字提供,也可由地理图像构成。

一、材料情景题的特点

1.测评的知识跨度大、功能全面。这种题型一般设问的角度新颖、内容广泛,设问内容既可包括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地理演变和地理名称等感性知识,又可包括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理性知识,从自然到人文,从国内到国外,从远古到未来,既能测评学生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测评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设问的形式具有多样性。试题多以提供地理信息资料、设置解题情景,常常以地图、图表、示意图为切入点,以读图分析为主要线索,对考生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让学生按试题要求做出解答。设问的形式包括叙述、说明、解释、对比、推论、分析、应用、评价、预测等等。答题的形式也有填充、填表、连线、选择、绘图、判断等多种形式,并且向小型、系列、分层发展,要求考生逐一解答,既引导了考生的解题思路,又有利于控制考生漫无边际胡猜乱答。有的试题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体现了对考生创新能力的测评在现代教育测评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的高考改革,跨学科综合题的运用,使这一题型更是生动。

二、材料情景题的举样分析

例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千米。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2002年高考文综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

(3)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解析:从引述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开始,进一步叙述洞庭湖的历史变迁和近年发展,其中又特别强调了政府的政策行为及其结果的有关材料,这代表了近年来综合考试命题的一种典型思路:超越学科分界,从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入手开始导入现实材料,再引出考查内容。作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洞庭湖不仅是湖区人民世代依之为生的资源所在,而且是历史文人墨客为之咏叹不绝的对象,并因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瑰丽的文字。今天,洞庭湖不仅依然是丰富的物质资源产地,而且又因近年来根治长江水患的政策措施初见成效而闻名天下。以洞庭湖为背景的试题直接涉及了学生在语文课和地理课上所学的知识,但却没有从语文和地理设问而重在考查学生在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方面所掌握的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这一设计显得相对活跃,既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因而使得整个题面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生疏,既有书本知识的准备,却又必须超越书本知识之上展开现场的分析。

答案:

(1)①洞庭湖区人民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即从过去的单一经营到现在的多种经营;②政府加大投资,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③湖区居民从多种经营中提高了收入。

(2)①统筹规划,进行政策调整;②直接投资,实施经济调节;③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3)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①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例2:(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36题)图中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高考地理材料情景题应用的举样分析1

(1)R1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________,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6分)

(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____。(3分)

(3)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6分)

(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9分)

(5)大量引R1、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6分)

(6)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6分)

解析:这是一道地理试题。该题在考查学生对地图的识读和获取的精细程度要求较高,题图既是经纬网图,又是等高线图,还涉及了河流(阿姆河R1和锡尔河R2)、湖泊(咸海)、山峰(帕米尔高原的共产主义峰)等综合性内容,信息量极大。2003年文科综合(新课程卷)的地理试题同样也考查了这类知识点,对现代社会的个人来讲,明确方位,不仅仅是一种基本知识,也是生存能力的要求。纵观几年的高考,这几乎是难以割舍的“点”。

在题意说明中,特别提到“白风暴”,这是一个有一定历史的“新”概念,说它老是因为它是在历史上由于人为的环境破坏而产生的,说新是我们还不曾关注这种在内陆咸水湖产生的特殊的生态问题。前苏联从1954年开始,为“让荒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在哈萨克、乌拉尔等地的半干旱草原,10年之内开垦了约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一度使前苏联粮食年产量增加了2/3。但植被和表土结构被破坏的结果是1960年3月和4月两次出现的大面积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被毁了20万平方千米,新垦区农耕系统几乎瘫痪,连邻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都尘雾迷漫。比黑风暴波及更广、持续更长且已难以恢复的,是同时发生并绵延至今的白风暴。前苏联在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中修建卡拉库姆运河,每年可从亚洲第三大湖咸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调水灌溉10万平方千米的农田和草场。这种“创造性地再造自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阿姆河河水被截走,使得阿姆河下游的咸海水位急剧下降,30年间湖岸线后退了10至20千米,咸海湖底盐碱裸露,周围地区沙化严重,“白风暴”(含盐尘的风暴)接踵而至,不仅使咸海附近的环境荒漠化,白风暴还永久性地毁灭了60%的新垦区,使其成为生命的禁区,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题目中的“白风暴”只是个结果,立意的目的是要求考生溯源──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关注、理解这种生态环境问题。

具体到题目上,要了解本题的信息──空间、区域位置、地理事物,必须首先运用经纬网定位来判断,从经度的分布,图中的60°和70°是自西向东增大说明它们代表的是东经度,在这个经度范围内只有中亚地区是陆地,其次从轮廓形状及周围地理事物可以推知此图所显示的区域是中亚,图中的湖泊是咸海。

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学生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养成的。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看那些区域图的时候,要把区域内的各地理要素结合起来,因为各地理要素之间实际上是密切联系的,这样能得到一个综合的全面复习。在复习时还要注意多读图。从图中去发掘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因为它有助于设问的解决。

答案:

(1)R1河和R2河的主要补给水源应该是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山地),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温或温度。

(2)由于地处中亚,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所以回答问题“图示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应该是风或风力。

(3)L湖是咸海,20世纪50年代在该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因为本地区气候干旱,垦荒势必导致土地沙漠化或荒漠化。

(4)由于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在地势平坦低洼、地下水位高且排水不畅的地带,蒸发作用使土壤母质和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份积聚地表,形成盐碱土。同时,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引水灌溉。而不合理的灌溉,大幅度的抬高了地下水位,甚至使灌溉区低洼土地积成明水,更加速了地表水的蒸发积盐过程,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因此在组织答案来回答题目要求“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地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时要突出这种分析能力。

(5)咸海的水量来源主要依靠R1河和R2河,所以对R1河和R2河水的农田灌溉使用就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岸线后退,湖泊面积缩小,湖水的含盐量大大增加,这就是引河灌溉农田对湖泊产生的影响。

(6)由于L湖即咸海是咸水湖,因此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导致的“白风暴”中盐尘的来源有两种,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泊缩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

本题考查的内容包括记忆、理解、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知识迁移几个层次的学习能力。这里不得不提的一个现象是,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的战略决策,也是热点问题,但高考并没有设这么大的篇幅(36分)来作为考点,反而用“中亚”来完成命题人想要达到的目的,因为中亚遭遇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西部的许多地区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今后我们在复习中是否深层次地追问一下,把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多一些“瞻前顾后”。实际上这是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注意发散能力的培养。

例3:下图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第36题)。

高考地理材料情景题应用的举样分析2

平面图

高考地理材料情景题应用的举样分析3

剖面图

(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16分)

(2)根据所给信息,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9分)

(3)扼要说明该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11分)

解析:本题以自然地理为命题的出发点,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作为命题的情景,以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为载体,将自然与人类经济活动联系起来。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涉及到地形、河流(河谷)、气候等,经济要素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开发、小区域水能开发、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考查的知识点多,但互相之间的关联比较紧密。可以说题目还是着眼于人地关系这条高中地理的主线。对考生来说,不是陌生的问题。试题反映出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的测评价值取向,真正体现“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命题指导思想。考题非常重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读图、识图、图形转换、组织材料、准确叙述、信息摄取、切题分析等。只要对教材相关内容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自己的判断是能够比较好的做答的。

答案:

(1)AA1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低山、丘陵)中的一个宽阔河谷(盆地)。BB1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中的深切(“V”形)河谷(峡谷)。CC1剖面显示的是丘陵地中的河谷。该小区域是山地(低山、丘陵)中分布着宽窄相间的河流谷地。

(2)有发展耕作业、林业、果树业和开发水能的潜力。开发中应避免坡地垦荒(过度开垦),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

(3)降水较多,有(足够)汇水面积。河流有较大落差。(在剖面线BB1,附近)有峡谷,(形成较好坝址)。

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试题把测评学生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重要目标,试题通过提供现实情景或设置模拟情景的方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宏观把握和综合运用。试题引导地理教育教学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领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开放性的试题,选取的素材是教科书中没有的,答案甚至也可能不惟一,为学生提供发挥自己想象、表达自己研究结果和自主做出结论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高考地理材料情景题应用的举样分析】相关文章:

高考地理考点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与方法

高考地理考点:时间计算问题的探讨

高考地理考点 地球与地图

高考地理计算的整理

高考地理考点 太阳直射点

高考地理试卷结构透析

高中地理考点:关于季节的判读分析

高一新生学习地理最实用的方法

近几年高考地理考点分析

高考地理主观题答题要点

最新地理学习方法
热门地理学习方法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方法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