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淤地坝

淤地坝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11-21 发表|教学分类:计划与总结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三代领导人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都作过重要的指示和批示。中央明确提出:“加强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淤地坝’等多种工程措施,搞好水土保持, 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致富、减少入黄泥沙的一举多得的重要措施”。国家加大对淤地坝建设的投资,水利部将淤地坝建设列入水利工作的三大“亮点工程”之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神奇的淤地坝】

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区各级沟道内修建的以滞洪拦泥、淤地造田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它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水土保持实践中独创的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最早的淤地坝是自然形成的,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代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陕西子洲县黄土洼,因自然滑坡,形成“天然聚湫”,后经人工整修,形成坝高60米,淤地800多亩的淤地坝。坝地土质肥沃,年年丰收,一直是当地人民群众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

有文献可考的人工修筑淤地坝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的山西汾西县。据《汾西县志》记载:明代万历年间,“涧河沟渠下湿处,淤漫成地易于收获高田,值旱可以抵租,向有勤民修筑”。当时的汾西县知县毛炯曾布告鼓励农民打坝淤地,提出“以能相度砌棱成地者为良民,不入升合租粮,给以印帖为永业”。于是“三载间给过各里砌筑成地孟复全三百余家”。从此,筑坝淤地在汾西县得到不断发展,到新中国建立前夕,该县已有坝地数千亩。至清代,淤地坝已引起官方的重视,如当时的陕西省的监察御史胡定就在奏折中建议修筑淤地坝。

民国时期,我国近代水利科学先驱李仪祉先生,在1922年所著《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一书中指出:“皆谓沟洫可以容水,可以留淤,淤经渫取可以粪田,利农兼以利水,予深赞斯说”。又说:“治水之法,有以水库节水者,各国水事用之甚多。然用于黄河,则未见其当,以其挟沙太多,水库之容量减缩太速也。然若分散之为沟洫,则不啻亿千小水库,有其用而无其弊。且有粪田之利,何乐而不为也”。

新中国成立后,淤地坝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发展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前,淤地坝发展速度较快,现有淤地坝主要是这一时期建成的,大多数为中小型坝,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标准低,目前大多数已淤满,需进一步加固配套。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淤地坝单坝规模小、中小型淤地坝数量多,遇到较大的暴雨洪水容易出现垮坝的问题,经过科学研究,在沟道适当位置增建骨干坝,拦截上游洪水、保持下游中小型淤地坝安全,提高了防洪标准,扭转了过去多次洪水淤积、一次较大洪水连锁垮坝、洪水泥沙俱下的所谓“零存整取”现象。

20世纪90年代,为保证淤地坝的运行安全和充分发挥整体效益,经过反复的试验研究,确立了“以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骨干坝和中小型坝相配套,建设沟道坝系”的思路,建成了一批防洪标准高、综合效益好的典型坝系。这些淤地坝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对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黄土高原地区已建成淤地坝11.35万座,其中骨干工程1480座,中小型淤地坝11.2万座,控制面积9247平方公里,总库容13.75亿立方米,拦蓄泥沙210亿立方米,淤成坝地32万公顷,保护川台地1.87万公顷。这些淤地坝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四省(区)。

【辉煌的综合效益】

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沟沟壑壑,人民群众广泛流传着“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的说法。并亲切的称淤地坝为“粮囤子”、“钱袋子”。

的确,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淤地坝具有显着的综合效益。概括起来有八个方面。

——拦泥保土,有效地减少了入黄泥沙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修建于沟道中的淤地坝,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信道,在泥沙的汇集和信道处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它不但能够拦蓄坡面汇入沟道内的泥沙,而且能够固定沟床,抬高侵蚀基准面,稳定沟坡,制止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和沟头前进,减轻沟道侵蚀。据调查,大型淤地坝每淤一亩坝地平均可拦泥8000吨,中型淤地坝平均拦泥6000吨,小型淤地坝平均拦泥3000吨。可见淤地坝对减少黄河泥沙和保护下游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淤地造田,提高了粮食产量

淤地坝之所以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是坝地的质量远优于坡耕地和梯田,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坝地地平、墒好、肥多、土松,易于耕作,而且抗干旱能力强,农业增产作用与效益十分显着。坝地平均亩产量300~400公斤,高的达900公斤,是坡耕地的6—10倍,是梯田的2—3倍。目前,坝地已成为基本农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干旱年份,坡耕地颗粒无收,坝地就成了“保命田”。这是坝地深受群众欢迎的重要原因。

——促进水资源利用,解决农民生活生产用水

淤地坝运行前期作为水源工程,小流域坝系中部分骨干坝作小水库使用,能够有效蓄积、利用地表径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解决水资源缺乏地区的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水发挥着重要作用。据调查,黄土高原地区已建成的淤地坝,解决了1000万人和几千万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

淤地坝良好的水肥条件和高产稳产,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奠定了基础,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使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经济结构,转变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并举,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

——促进退耕,改善生态环境

淤地坝建设增加了水肥条件较好的基本农田,使农民由过去的广种薄收改为少种高产多收,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了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推动了大面积植被恢复,改善了生态环境。淤地坝建设,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解决了林牧用地矛盾,变农林牧相互争地为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据测算,一亩坝地可促进6—10亩的坡地退耕。如陕西绥德县王茂庄小流域,大力发展淤地坝后,在人口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缩小的情况下,粮食总产稳定增加,大量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耕地面积由占总面积的57%下降到28%,林地面积由3%上升到45%,草地面积由3%上升到7%。实现了人均林地2.4 公顷,草地0.3公顷,粮食超千斤。

【淤地坝】相关文章: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

悉尼

日地关系的研究

数字地球

怎样在地图上判别方向

巴勒斯坦地区

日本的地形

浅谈地理课程改革

地转偏向力

旱地三熟制

最新地理备课资料
热门地理备课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备课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