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说课稿-开放前后的珠江三角洲

说课稿-开放前后的珠江三角洲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7-03-15 发表|教学分类:说课稿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珠江三角洲

有一句俗语“穷则思变”,这句话刚好能反映了改革开放前广东人的心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人。在改革开放前,从珠江口附近,南海南来北往的大都是香港、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船只,有些是进口的原料,有些是出口的商品,这些国家和地区就靠这一套勤劳致富发了。日本成了世界经济大国,成了一条大龙,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成了亚洲“四小龙”,而珠江三角洲的人却受着穷。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准备仿照台湾模式,拿出一些地区建成加工贸易区发展经济。报告报给中央,中央非常赞成广东的这种做法,但觉得叫“加工贸易区”这个名字不是很恰当,邓小平说:陕甘宁是政治特区,你们也可以叫特区嘛。后来,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就成了经济特区。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经济开放区,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广东、福建经济发展很快。珠江三角洲人就成了我国改革开放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最大受益地区。如今的珠江三角洲人自豪了,别人都说“到了北京发觉自己官当得小,到了广东发现自己钱赚得少”。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

之所以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有以下优势广东有又要优势:首先是位置优势,广东省东南部,邻港澳,近台湾、东南亚,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北回归线横穿珠江三角洲)。其次是政策优势,1980年我国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再次是社会经济优势,珠江三角洲在改革开放前就是农业基础好,劳动力丰富,著名的“侨乡”。

什么是“侨乡”?我国众多的华人、华侨分散在世界各地,东南亚是我国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当年,大陆风雨飘摇的时候,许多人下南洋,甚至漂洋过海到了大洋彼岸。从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开始,后来的鸦片战争、第二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争让许多人下南洋谋生去了,南洋就是现在的南海。如今的大陆成了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他乡的华人、华侨不少人回来投资,一方面为家乡发展出把力,更多的人是想仅此赚一笔。赚钱是商人的第一意识,无可厚非。在这种情况下,侨乡遍布的珠江三角洲成了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以1998年为例,全年我国共吸收外资不足600亿美元,而珠江三角洲占到了100多亿美元,超过了全国的1/6。

二、外向型经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我们知道了日本是进口原料、出口商品来发展经济,台湾与此类似,以进口——加工——出口型发展经济,香港也是如此。

那珠江三角洲怎样发展经济?

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大量外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办法和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等。

珠江三角洲的这种发展模式,叫做外向型经济。即当地提供土地工厂由港商投资,样品、设计和技术管理人员都来自香港,由祖国内地的工人按照香港的设计把原材料加工成各式各样的产品,产品主要销往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等地。从这个运作模式看,港商把更多的利润赚去了,祖国内地的工人赚了点力钱,用句俗语来说就是港商吃了肉,内地工人喝了点汤。但就是如此,在全国许多地方的人还吃不了这样的汤呢。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珠江三角洲人也逐渐发展壮大,也出现了许多本地商人,大量引进全国的劳动力,自己也学起了港商吃起了肉,让内地的民工来珠江三角洲来喝汤。这就好比有些人外出帮人打小工,后来自己成了老板。

如今的珠江三角洲许多地方是成片的工厂,已经成了“世界工厂”,这些工厂在港澳后面扮演“厂”的角色,生产出来的商品大部分通过港澳出口,港澳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店”的角色,这就是如今珠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前店后厂”。

通过二三十年的打拼,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大幅度的提高。以1998年为例,全国人均GDP为5000多元,而珠江三角洲的人均GDP达到了人均20000多元,是全国的三倍多。

三、城镇的发展:

经济发展促进了城镇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作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还吸纳了数百万外地劳动力。在这里真正发展农业的人只占很小的比例。

从图上可以看出,在1984年,珠江三角洲大约只有21个1—5万人的乡镇,到了2000年,这样的乡镇如天上的星星一样,到处都是,怎么也应该有100个了。这样的发展与外来民工有关,以广东东莞为例,2000年该市有人口154万人,而外来人口就有490万,外来人口是本市人口的三倍多,在上下班时间,成群结队的“外来妹”“打工仔”往来于厂区和宿舍的现象,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每到春节前后,我国回乡民工也形成一道独特的、汹涌澎湃的“民工潮”。

外来民工对珠江三角洲带来的有利影响是发展了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当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如占用了有限的耕地,破坏了环境。当然这些问题并不表示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是错的,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在前进和发展中逐步解决。

【说课稿-开放前后的珠江三角洲】相关文章:

对课程改革模式的几点感悟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特殊政策

巴西:民族融合的典范

中西部加速发展的措施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新课程一堂初中地理公开课的思考

南、北极的差异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协作

人类开拓宇宙空间的设想

最新地理备课资料
热门地理备课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备课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