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设计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设计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7-01-07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教学目标

本章教材内容作为全书乃至全套教材的结束语,突出了地理课程目标的整体作用。

1.通过对我国一些重点区域及学生家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学习,进一步对已经掌握的有关中国区域地理基本知识加深印象,同时获取新知;能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能够通过搜集祖国走向世界、世界不断发展等相关信息,进而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与他人交流。

3.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对地理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的教学设计,决定侧重落实课标中的哪些点以及整合课标的层次的高低。

教学要求

1.结合对家乡或我国目前正在建设的重点工程收集到的相关材料,运用分析和对比的方法,归纳出所涉及区域的主要地理差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及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明确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以适当的方式与别人交流。

2.以发展的观点,看待、解决自己的家乡或正在建设的重点工程所在的不同层次的区域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明确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3.运用各方面的资料说明中国在近年来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基本国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4.结合“入世”,了解走向世界的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结构分析

本章的编写从八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是中国区域地理内容学习结束后的“总结”;从八年级上、下册的教材来看,是中国地理的开头部分──“从世界看中国”的“呼应”;从七、八年级全套教材来看,是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的“融合”;也是进一步学习乡土地理的“引言”。

本章的教学内容没有《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应的标准点与之对应。正因为如此,为教师灵活把握教材,对课程目标进行整合提供了空间。因教师选取作为教学实例的区域不同,巩固落实的标准也不尽相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方式也会不同,但联系实际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最终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是共通的。

本章教材的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题,依次明确了区域差异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活动建议为上述内容的落实提供了选择区域和相应的问题设计。第二部分以“在世界中求发展”为题,提出中国又一基本国情──是当今世界上的发展中的大国。积极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参与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既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又是发展之路。活动建议分别就上述相应的方面提出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

教材以我国的两大基本国情为主线,从身边的家乡,推广到目前国家跨区域的重点工程,再到全世界,从空间上展开,同时明确不同层次的区域寻求发展的方法,突出本章的标题“走向世界的中国”。

正文内容和活动内容有机结合,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凸显出教材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基本理念。

内容点析

1.从标题上可以看出,“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对前面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综合。虽然依据课标的要求及课时所限,不能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国区域地理,但教材在第五章宏观介绍区域的差异性之后,相应选取一些不同尺度的区域作为案例来讲,在此又把区域的差异性作为国情之一总结出来,采用合-分-合的结构,前后照应,既能突出一些区域的典型性,又展示了区域的多样性,使学生形成对区域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初步掌握分析和认识区域特点的方法,关心家乡、关心我国基本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1)从宏观上看,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可持续发展方法──国土整治。

(2)微观上看,具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方法──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因地制宜。

(3)中观上看,区域之间共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加强区域联系和区域合作,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4)发挥地区优势是区域合作的前提,区域之间的合作恰恰是区域优势的互补,两者又都是以共同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图9.1利用景观图片与少量说明文字的配合,用东北平原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实例说明如何结合自然和人文的区域特点,把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因素,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用“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实例说明加强区域联系,共同治理环境,减少自然灾害,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所在。与此同时,再一次突出了人地关系的主线,人与环境协调是任何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解决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基本点。

3.活动课文为落实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又提供了贴近学生实际的区域和我国跨区域重大工程的实例,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进行实践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利于巩固区域地理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综合落实区域地理学习中各条标准,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

4.“在世界中求发展”的标题,既是上一个标题“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空间上的延展,又是中国地理部分和世界地理部分的结合点。

5.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的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通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低予以体现;教材从综合国力各方面的增强说明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世界上的一个大国;根据这一基本国情,发展才是立国之本。

6.当今世界多极化、全球化发展趋势,带动各个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多方面的合作,同时竞争也日趋激烈。加入竞争中,寻求发展,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共同发展。

7.图9.2,某型飞机生产网络──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例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说明某型飞机这种高科技的产品需要多国的合作共同完成;另一方面从飞机零件的生产国看,多是一些发达国家或是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这是竞争的结果。

8.在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肩负着重大责任。中国跟随世界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作出贡献。

9.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漫长的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新的人地观和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是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这种可持续发展可表现在两大空间尺度上,一是全球可持续发展,一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看成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特定区域中的体现。从问题的实质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问题,同时也是个地区性的问题。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目前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都集中体现在区域问题上。只有地球上的各个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把本章内容的两个标题统一到一个共同的理念上──可持续发展。

10.图9.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例证。

11.活动课文的三个问题,分别从叙述性课文的三个方面,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进行落实。

a.从我家看我国的发展──让学生具体体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身边的表现;

b.WTO与我们的生活──促使学生从生活中感知祖国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带给身边的变化;

c.经济发展与我身边环境的变化──思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价值取向。

活动特意要求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他人交流,力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借助初中地理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主动把自己的价值观表达出来,自我教育,终身发展。

教学建议

本章教材建议安排1课时。

本章教材作为区域地理的总结,教学时需要关注到学习区域地理的三个重要方面──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和环境与发展;同时,又要落实认识区域学习的学习要求,即运用地图学习的要求、运用图表学习的要求、运用资料学习的要求和运用实例学习的要求。

本章的教学内容应当是学生主动学习成果的展示会,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活动的前设、活动中的辅导、活动后的总结提升。“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活动,可以在授课前一段时间,把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协商选择有关家乡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的社会调查的内容;制定调查的内容、行动计划、时间安排等;灵活机动地展开社会调查活动;整理资料;向全班汇报调查结果;在汇报的基础上讨论分析家乡的区域发展优势,把握家乡经济发展的方向。以上是活动课文与正文结合的一种方式。对于“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和“WTO与我们”的活动内容,属于国家大事,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比较多,发动学生收集,然后相互展示。信息缺乏的地区由教师收集,然后提供给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更会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课标的落实。“用事实说话”,“从实践中学习”,是本章教法与学法相结合的突出特点,体现教与学的互动。

由于本章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总结,同时又是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结合点,教师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部分可选择与学生已经在中国区域地理中学习过的与家乡特点相似或不相似的区域,与家乡进行对比,以旧带新,用学习获得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区域发展的方法。“在世界中求发展”部分,可选取世界地理中学习过的某一国家(如印度)进行区域差异、综合国力、对外联络及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等方面的对比,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明确中国在世界发展中所处的位置,理解可持续发展是强国之路的基本理念。

本节课作为初中地理的结束课,应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再次体会到地理学习对今后生活的意义所在。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区域差异

新课引入(挂出中国地图)还记得前面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了大小不等的哪些区域?它们各区域的主要特点。(轮流请男同学和女同学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老师给予帮助)

总结:从地图上,从大家的回忆中知道,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差异很大,这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

2.区域发展

过渡:不同地区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读图提问:以东北平原为例,从图9.1上图中可以看出东北平原地形特点是什么?

小结:地势平坦,面积广大,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且人口密度较低。这些是东北平原较其他地区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和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为学生板书)

过渡提问:大家在找出我们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看看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教师为学生板书)

小结: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于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看来,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教师可根据自己家乡的具体特点把握上面的小结内容)

3.区域合作

过渡提问: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大家都知道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它们输送资源的源地和目的地各在哪些地区?主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小结: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区域共同发展的同时,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读图讲解:图9.1下“三北”防护林,它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总面积406.9×104公顷,占国土面积42.4%;规划造林3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盖率平均从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区农田实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牧场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在世界中求发展】

过渡:(挂出世界地图)刚才我们从实例中看到我国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

读图提问:读图9.3,中国历经15轮谈判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WTO呢?(有条件的学校可将入世的历程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

小结:首先,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发挥本国优势,对外开放,促进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最后,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责任。

总结: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

本章教材内容没有具体课标点相对应,且跨度大、灵活性强,为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因材施教,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间。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海陆物理性质差异

必修课程地理Ⅰ的教材处理与教学方法建议

在新课改理论下的教学反思

世界发达国家最新名单

世界主要的语言

曼德海峡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设计

现代商业街的主要类型

世界三大宗教

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科学性的几点认识

最新地理方法与设计
热门地理方法与设计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方法与设计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