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其他 >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科学性的几点认识

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科学性的几点认识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3-01-05 发表|教学分类:课改消息

地理教学

其他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于2005年秋季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四省(区)全面展开。如何更好地熟悉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开发新课程是每一位教师所关注的。下面就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科学性,谈一谈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教学的科学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教学理念的科学性。

教学的科学性,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正确。笔者认为,应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和最终归宿,以高中地理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依据,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基于上述要求,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地理教学的各种内部关系。

第一,地理事实和地理原理的关系。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现行教材是以《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标》)为依据编写的,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地理基本原理,前者包括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和事物及其演变和分布状况等,通常称之为“地”;后者包括地理特征、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形成原因等,通常称之为“理”。“地”和“理”是统一的。有的教师认为地理事实“易学易懂”,教学中不予重视,以致学生缺乏对地理事实材料应有的感知;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光讲“地”不讲“理”,教学囿于地理事实的单纯描述和堆砌,不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探究,其结果是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地理事实与所反映的基本原理统一起来,以基本原理统率事实材料,以事实材料印证基本原理,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关系。知识不同于技能。以《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为例,学生在用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时,所应用的地理概念、基本原理等属于知识,而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逻辑推理,以及绘制图表等,属于技能。知识和技能又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地理技能是在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技能又制约着掌握知识的难易、速度和巩固程度。

第三,地理教学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系。《课标》中课程目标的第三部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些都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按《课标》要求:①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地理事实材料,努力发掘情感、价值教育素材,做到寓情感、价值教育于地理教学中,使教学的思想性与科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②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③价值教育需要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并要做到言传身教,学生才会接受所教的价值观。④在情感、价值教育中,理性推理是价值分析的基础,但教师可采用情感的美学的手段加以辅助。

二、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学内容必须是科学的。

地理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地理教材。现行地理教材已经做到了一“标”(《课标》)多“本”(不同的版本),虽并非完美无缺,尚须不断完善,但必须肯定,教材的内容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如何保证地理教学内容的准确性?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避免孤立地分析地理事象。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将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以致发生“连锁反应”,在经过一定时期之后还会引起地理环境的整体发生质的变化。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事实上,不同地理现象、不同地域特征都是不同地理要素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例如,分析历史上黄河多灾的原因,单从自然条件去分析显然是不够的,既要考虑到黄河流经地区的特征,特别是黄土高原的土壤性质、气候条件、植被状况等自然条件,还必须联系过去不仅缺乏治理措施,而且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致使植被遭到破坏、地表裸露等加剧了灾情的人为因素来分析才行。这就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系统。

第二,要力求使教学与学科的新近发展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新课程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课程改革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赋予课程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教师要经常地、广泛地收集来自各方面的地理信息,尽可能使自己的教学符合客观实际,并在有关教学内容中予以适当反映。如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GIS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等。

第三,要注重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学科知识体系的重建。地理学的一大特点就是综合性,而当前人才需求和培养也凸现综合化趋势。所以新课程努力软化学科界限,强调综合性。高中地理新课程从结构上也倡导了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所体现的不是分科的学科知识,而是综合的跨学科的知识和学问,保证每位学生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如《课标》中选修模块内容的选定。

三、教学的科学性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实施地理新课程要运用科学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课标》中课程目标的第二部分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新课程重视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学习是整个课程改革最突出的方面之一。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教”,更要重视“学”。由于每个地理教师的思想水平、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同,在针对不同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从事教学活动时,可以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但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和模式,下述几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第一,教师和学生应当对教材进行一定的选择和调整,依据《课标》设计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依《课标》编写的教材是知识教学的材料和部分依据,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载体,而不是教学的至高权威和惟一依据。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包括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运用信息技术、课内外实践活动,以及必要的讲授等。

第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积极探究。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例如探究式学习的每个步骤都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拿收集证据来说,可以通过观测、实验和调查来收集,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和上网来收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学习的同时,还可积极开展课外探究,包括野外实习观察、乡土地理研究、专题讲座、地理墙报和地理教具制作等。

第三,在探究活动的实施中,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切忌做主讲者,一定要以虚心的态度做一个旁听者,当学生出现难题时,不要简单地给出问题答案,而是提供思考问题的关键点,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教师虽然不做问题专家,但也并非旁观者,教师对课堂活动要进行适当调控和引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让大家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探究学习活动。

以上是笔者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几点粗浅体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等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必须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提升课程意识,提高素养与专业化水平。

【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科学性的几点认识】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浅谈初中地理复习的几点策略

我对高中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应掌握的几种方法

正确处理好高中新课程中的两个关系

地理课的绘图教学

加强课堂教学的隐性管理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体会与思考

地理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理念及实践

最新地理其他
热门地理其他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其他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