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其他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框架结构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框架结构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11-07 发表|教学分类:课改消息

地理教学

其他

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的背景

“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口号或者任务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提出。但是直到21世纪初,“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

素质教育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原因很复杂,我们认为一个很重要原因是还没有能够构建一套完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全新的课程体系。现行课程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等等。因此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设计,毫无疑问,必须以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首要任务。

另一方面,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已经涉及到许多领域,如: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等等。地理学研究也呈现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深化微观研究、注重成因和机理变化;拓展地理学应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等趋势。“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下文引用不再一一注明)。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反映地理科学的发展,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就必须构建与此相适应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同时也是构建高中地理新课程的重要背景。

二、高中地理课程的功能定位和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高中地理课程的功能定位

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定位,须从地理学价值的拓展、社会的客观需求和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1.地理学价值的拓展

随着地理学的不断发展,地理学的价值也相应地得到了拓展。当前的地理学研究中,出现了以微观研究的方法、探讨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和以宏观层面的综合研究、解决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问题的发展趋势并存的局面。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发生的显著变化有利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与演变的宏观规律,推动地理学科不断发展。此外,地理学的一些基本观念如“区域”及“区域差异”、地图及GIS思想、“人地关系协调”等概念正在被愈来愈多的领域采用,地理学应用研究领域也得到了拓展。

2.高中地理课程的社会需求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要求高中地理课程加强培养学生资源意识、人口意识、环境意识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此外,世界与社会趋同和多样并存的特征,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提出了变革要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空间观念,地理课程须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全球经济形势,掌握世界经济的变化趋势,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问题。文化发展对于高中地理课程的影响,既反映在区域文化景观的变化和差异方面,也体现在国家和地区文化内涵与精神文明方面。高中地理课程应将文化发展的新理念纳入到课程内容之中,重点培养学生珍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审美情趣、积极向上的社会态度与道德准则以及正确的行为规范。

3.高中地理课程在学生健康心理形成方面的功能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应该适应并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学习兴趣方面,高中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从内在动机分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地理课程价值的认识;在学习内容方面,高中阶段学生呈现出喜欢思辨性和理智性地理内容的特点;在认知心理方面,高中学生已能形成空间表象和空间概念,并善于进行空间思维与空间想象。因此,须充分认识高中地理课程在这些方面的功能。此外,高中地理课程的设置还必须考虑学生在升学(包括大学或者其他各种层次的升学)和择业需要方面的功能。

根据以上分析,课程标准对高中地理课程性质的表述是:“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也就是说,应充分发挥地理课程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来构建符合中华民族利益、体现国家需求、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发展的高中地理课程体系。

(二)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高中地理课程设置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这是和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相吻合的。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有三种持截然不同观点的学派,一派叫做社会中心主义,另一派叫做学科中心主义,还有一派叫做儿童中心主义或者学生中心主义。这三个学派的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观点相对比较极端。中学课程的设置必须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不应该绝对化地片面强调一方面。如果说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基点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话,那末,素质教育就是这三角形的重心。课程设置应通过提高学生的素质来求得这三个基点的平衡。而高中地理课程谋求的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统一,就能够较好地体现这种平衡,使得高中地理课程得以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首先,社会需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但是也不应该采取社会需要什么就设什么课程,而不顾学科体系和学生特点的实用主义的极端做法。“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因此,高中地理课程必须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等基本观念,这一点是最基本的。当然,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不仅要体现社会需求的基础,还要体现学科的基础、学生发展的基础。

其次,学科体系对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是必须的,但是过分地强调学科体系,置社会需求和学生接受水平而不顾的做法同样也是不可取的。况且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自身的发展变化也是必然的。所以,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除了要考虑学科的继承性、经典性以外,还必须体现学科的时代性。要反映当前地理科学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渗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时代性很强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顺应世界潮流、紧跟时代步伐,使高中地理课程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同样,高中地理课程的时代性不仅是指学科,也是指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时代性。

第三,学生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根本要素,地理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组织的,地理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设计。当然,也不能走只顾学生兴趣爱好而脱离社会需要、割裂学科体系的极端。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增强高中课程的选择性是顾及学生特点的一条快捷、有效、合理的途径。高中学生比起初中学生来说已经更有能力和兴趣来进行选修。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来选择他们所喜爱的地理课程,课程只有具有了多样性、灵活性和选择性,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各种不同的学习需要,以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从而避免了学生必须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达到同样的要求。

总之,高中地理课程是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安排以及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之中。

三、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

1.高初中地理课程的分工与衔接

基础教育地理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密切联系。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学习这些内容除了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终身发展有用以外,也为学习高中地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例如,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的全球概况、各大洲和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特点、世界主要国家地理概况、我国以及主要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特点等基本知识,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运用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掌握的收集地理信息、初步分析地理信息以及地理观察观测等能力和方法,初步形成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等等,这些都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相关的地理课程创造了条件。

高中地理课程不再全面地学习区域地理,高中的必修课程大体上是学习系统地理,而高中选修课程除了个别模块以外基本上是学习应用地理。并且,与初中地理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不同,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学生将来无论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进入大学深造,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同样都是“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并且,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无疑比起初中地理课程来,有很大的不同和提升。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 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学时)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即必须先学“地理1”,再学“地理2”,后学“地理3”。三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地理1”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四大圈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等传统内容,但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而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总结,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地理2”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包括人口与城市、工农业区位因素等经典内容,但也不拘泥于纯人文地理结构,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尾,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缘由、基本内涵和任务。“地理3”则以区域作为载体,介绍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等,同样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当然“地理3”介绍的区域的内涵等内容,和初中阶段介绍的区域地理是完全不同的。“地理3”同样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严密,有一块内容介绍体现时代气息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紧跟地理科学的时代步伐、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并且注意其结构的相对统一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学时)七个模块组成。这些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大都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并且有些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以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界的教学实践为依据,以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设置既然是从学生的特长、学生的爱好、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发展出发的,因此所有的地理选修模块之间都没有递进关系而完全是平行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这在高中各门学科中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说,任何一门地理选修模块都可以在高一、高二或者高三开设。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学生在还没有学习必修课程之前就修习某一选修模块的情况。地理选修课程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设计安排,一是考虑地理课程相对说来不像数理化课程那样递进性严密,地理选修模块的绝大部分内容在没有必修课程基础的情况下,学生基本上还是可以修习的;二是考虑部分地理选修模块允许安排在高二甚至高一学习,这样可以避开高三年级的选修“高峰”,并且完全是从学生的个性特长出发。对于个别需要某些必修模块的知识作基础的教学内容,就需要任课教师克服困难,适当地作一些铺垫和化解工作。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还规定,除了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模块以外,其他的地理选修模块原则上各个学校都应开设。当然,具体各门选修模块在哪个年级开设,有多少学生选择修习才予以开设等等,这些问题都由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情况决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还规定,“有志于从事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的学生建议在选修课程中修满4学分”。这就是说,有志于进入大学的上述相关专业深造的学生,应该在选修课程的七个模块中至少选择两个模块进行修习,并且必须获得相应的学分。由于高考的改革方案目前尚未出台,上述相关专业只是举例性质,具体的实施计划正在酝酿之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将与高中课程同步改革。现有的基本改革思路是:高校将逐步实现自主招生或联校招生;高中阶段选修不同课程的学生,高考时将采用考试内容不同的考卷。“考试内容不同的考卷”意味着,选修不同模块考生的地理高考试卷,可以是试题完全不同的考卷,也可以是一部分试题相同、另一部分试题不同的“分*”考卷。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框架结构】相关文章:

浅谈初中地理复习的几点策略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美育

我对高中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高中新课改地理作业系统初探

地理速读预习指导法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地理学习方法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

地理课改的思考

对课程改革模式的几点感悟

最新地理其他
热门地理其他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其他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