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任美锷

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任美锷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9-18 发表|教学分类:地理学家

地理学习

学习资料

任美锷

任美锷(1913 年10月7日 - 2008年11月04日),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地理学界最高奖维多利亚奖的唯一中国得主。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撰写的中国自然地理著作已被译成英、西班牙和日文出版发行。海岸科学方面,主持了江苏省海岸带调查。近年建议建设太仓港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副港,受到有关部门重视。任美锷先生因病于2008年11月4日12时0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九十六岁。

1人物信息

基本信息

姓名:任美锷

性别:男

出生地:浙江宁波

出生年月:1913年10月7日

卒年:2008年11月4日12时05分

治学领域:自然地理学、海岸科学

重要性:中国著名地貌学家、海洋地质学家、国际地理学最高荣誉奖维多利亚奖章获得者

曾任职务

任美锷历任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海洋地质委员会委员、国际海事组织和原子能委员会联合组织的海洋放射性废料处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海岸研究杂志》编辑、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河口海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海岸线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海岸带开发与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主席、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等。

主要成就

任美锷在地理科学工作的50年间,以其非凡的才智和辛勤的劳动取得丰硕成果,发表专著10多种,论文200余篇。1986年6月获得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授予的维多利亚奖章。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主要著作

任美锷,建设地理新论,商务印书馆,1945。

任美锷、杨纫章,中国自然区划问题,地理学报,1961,27(1):66~74。

任美锷,中国的准热带,南京大学学报(地理版),1962:29~34。

任美锷、杨纫章、包浩生,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商务印书馆,1979。

任美锷等,中国岩溶发育规律的若干问题,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15(4):95~108。

任美锷等,北京周口店洞穴发育及其与古人类生活的关系,中国科学,1981,3:330~336。

任美锷等,风暴潮对淤泥质海岸的影响,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3,3(4):1~24。

任美锷、张忍顺,潮汐汊道的若干问题,海洋学报,1984,6(3):352~360。

任美锷、史运良,黄河泥沙输送及其对渤海和黄海沉积作用的影响,地理科学,1986,6(1):1~12。

任美锷主编,江苏省海岸带与海涂资源综合考察报告,海洋出版社,1987。

家庭情况

任美锷先生的夫人许丽云,这位1942年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的才女,退休前是南京大学地理系的一个普通编辑。为了任先生的事业,她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培育儿女的责任。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与任先生携手共度近60年的风雨。

任家的三个孩子虽然没有一个子承父业,但父亲执着追求、勤奋好学的作风却始终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孩子们。他们靠自己的努力,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大儿子任懿奇现在是省计经委副主任;小儿子在美国开有自己的公司;女儿任小梅是掌上明珠,而立之年的她如今已是美国一家著名房地产公司的高级电脑软件师。

2人物生平

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浙江宁波人。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理系。 1939年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撰写的中国自然地理著作已被译成英、西班牙和日文出版发行。海岸科学方面,主持了江苏省海岸带调查。近年建议建设太仓港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副港,受到有关部门重视。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任美锷院士1913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青年时代的任先生可谓一帆风顺,先以第一志愿进入中央大学地理系,随后于1936年赴英国留学,师从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贝莱教授攻读地貌学。1939年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执教,历任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前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地理系系主任等职,并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所长、国际海洋地质委员会委员、国际海事组织(IMO)与国际原子能委员会深海抛弃放射性废料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1987年被聘为美国Fulbright基金访美教授。现任该校海岸与海岛开发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大地海洋科学系教授、名誉系主任、国际第四纪研究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青年时期

任美锷于191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地貌学、海洋地质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任美锷出生于商人家庭。其父开设席庄,经营宁波特产的草席。他鼓励子女发奋求知,弘扬祖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任美锷阅读了张其昀编著的《高中本国地理》,书中论述了我国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与当时流行以山川、物产、风俗等为主要内容的地理书籍相比,别具一格,饶有趣味。从此他开始对地理学发生兴趣。后来,他详细阅读了美国地理学家鲍曼的《战后新世界》,更增加了学习地理学的兴趣和信念。1930年,任美锷毕业于浙江省第四中学,考入中央大学地理学系,并在胡焕庸、张其昀等的支持鼓励下,与同窗李旭旦合译了法国人文地理学家布吕纳的《人地学原理》英文版,对中国地理科学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1934年毕业后,任美锷到资源委员会任研究实习员。1936年报考第四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以总分第一被录取,由李四光教授推荐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地理系,师从贝利教授深造地貌学,兼修地质学,以英国Clyde河流域地貌发育学位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并于1939年回国。

任美锷于1939年回国时,适值抗日战争期间,他先到贵州遵义任职于浙江大学史地系,翌年晋升教授。1942年以后,在重庆北碚应聘为复旦大学教授兼史地系主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兼任中国地理学会总干事、《地理学报》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兼任南京地理研究所所长,并当选为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任美锷为我国地貌学与海岸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做出重要贡献。1965年参加华南某军港的整治工作,在中国首次应用潮汐汊道理论,解决了海港整治问题。1974年应邀赴大庆油田作系统的沉积相学术讲演,并应用沉积相理论,解决了油田提出的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1979年1984年领导江苏省海岸带综合调查,对淤泥质潮滩沉积动力过程作了较深入研究。1984年以后主要从事黄河三角洲研究,对该区海港建设及区域发展做出了贡献。近年来重点研究人类作用对华北海岸带发育的影响。在国内外发表的系列论文,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任美锷在抗日战争后期,十分关心我国战后的经济建设,他撰写了地理研究与经济建设、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战后中国的工业中心等一系列论著参与论评。他认为所谓区域设计计划的研究实属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可称为建设地理学,并且提出,战后中国工业建设应以钢铁工业为主,农业建设以土地利用的合理化为首要,交通建设乃中国经济建设的灵魂;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现象区域特色的科学,以区位理论为其中心思想。许多经济地理事实常因人为措施发生重大变化,随时在更新和变动,必须用动态观点来研究,这就是动态的经济地理学;工业区位论的实质是工业原料指向、动力指向和市场指向,战后中国工业发展应以多元化原则与区域工业差别发展原则为标准;而且,中国工业布局应发扬进取精神,不应消极偏安把重要的工业退置于经济条件不合适的闭塞所在;土地利用最富地域性,随各处自然环境与人文条件不同而异,必须研究当地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的环境。但是,人是主体,环境为客体,人的活动受到自然环境影响,但不受严格控制。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增产途径并不在于垦荒,应以改善水利、增加人工肥料、改良作物品种来提高作物产量为主,而中国南部丘陵地区应重视垦荒过度所引起的严重侵蚀。这些科学见解到20世纪90年代仍有重要意义。他所提倡的建设地理学思想促进了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对经济地理学的兴起有积极作用。

中年时期

《中国自然区划问题》的发表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形式也因地而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开展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十分必要。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地理学家帮助下,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发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引起国内地理学家的热烈争论。任美锷与杨纫章合作发表中国自然区划问题一文,对中国自然区划的原则、指标、等级单位系统和区划方案等提出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进行自然区划的实质在于深入分析和研究各地区自然综合体内各种自然因素间的矛盾,以及自然界与农业生产间的矛盾,从而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作为各级自然区划的依据。我国自然条件复杂,机械运用统一指标来进行自然区划,未必能得到符合于客观实际的效果,也就不能达到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目的。把热量条件作为全国第一级自然区划的依据,对于我国东部地区是合适的,但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自然界与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是水分,而热量条件只是决定地域分界和考虑农业布局的次要因素,只能作为第二级自然区划的依据。区划单位必须代表地域自然界全部差异,而不是某一个因素的差异,纯粹的热量带不宜作为区划的标准,应结合水分及受热量和水分制约着的区域内一定土壤和植被类型的发展为依据,划分成自然区、自然地区和自然省等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并拟定了与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完全不同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在中国自然区划问题争议中,任美锷又发表中国准热带一文,论述了厦门、广州、南宁一线东南部沿海地区处于东亚季风区热带北部边缘,冬季受寒潮影响,气温偏低,个别年份特大寒潮袭击下热带作物严重受害,少数热带作物发生冻死现象。但从自然景观要素与农作物的特征分析,均与热带性质相似,与亚热带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故应属热带范畴,称此为准热带。准热带的划分,表示种植热带作物须采取必要的人工措施,这样给生产上提供了明确的利用界限,扩大了热作基地建设的范围,便于国家生产部门做出合理的远景规划。

编写《中国自然地理纲要》

1972年底,竺可桢最后一次会见任美锷时,深有感慨地说:至今还没有一本篇幅适当的中国自然地理著作问世,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任美锷主持编写的《中国自然地理纲要》就是在这个启示下,在讲授的中国自然地理原稿基础上改写的。在这部著作中,论述了综合自然区划原则、热带北界、准热带、热带山原等理论概念,显示了我国区域地理研究的独特风格,并展示了祖国的锦绣山河、特殊的自然环境,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提出许多改造和利用自然条件的重要建议和措施。该书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地理学家重视,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地理专业重要教材,被认为是中国自然地理的代表性著作,已译成英文、日文和西班牙文出版,并于1988年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治学严谨,工作认真

1956年,任美锷参加了全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为了实现科学规划的目标,他积极投身于我国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带领师生奔赴祖国西南边陲,深入西双版纳热带丛林,总结橡胶种植的经验,综合分析自然环境条件,提出橡胶种植北限可达北纬25度,海拔上限可达9001000米的结论,为建立热带作物种植基地提供科学论据。

20世纪60年代初,任美锷努力自学沉积学和海洋动力学方面的知识,研读了最新期刊上有关论著,详细摘记其中重要的内容和数据,致力于海洋沉积动力过程研究。从动力、沉积相和海滩循环等方面综合探讨开敞性潮滩的沉积动力过程,通过台风异常事件揭露风暴潮在海岸带沉积过程中的作用规律,阐明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消长的影响,为胜利油田建设选定油运港址,并提出整治黄河三角洲以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生物工程措施建议。这些方面的研究成就充实了世界潮滩和三角洲沉积的内容。他在领导江苏省海岸带、海涂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中,研究了苏北沿海风暴潮对淤泥海滩沉积的作用过程,发表了风暴潮对淤泥质海岸的影响,为世界潮滩研究作了重要补充,引出全球海面上升对我国三大三角洲影响的研究课题。为此,任美锷应邀赴瑞士、德国、英国、美国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专题讲学。

任美锷十分关心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前景,总结陆相油田的储油规律,应用浊流沉积理论提出沉积圈闭的观点,为油田开发带来新的希望。1979年,国家下达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任务,任美锷又负起新的重任,担任江苏省海岸带、海涂资源综合科学考察队队长。在历时5年的大规模考察调查工作中,他因患视网膜破裂症先后三次手术治疗,仍然坚持领导考察工作,多次亲临苏北沿海调查,率先完成国家任务,并拟定了《江苏省海岸带管理法规》,使江苏成为全国首先公布这方面法规的沿海省份。

老年时期

我国碳酸盐类岩层分布广泛,喀斯特类型独特多样,是世界上喀斯特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任美锷在主持南水北调中线地貌考察和西南铁路沿线喀斯特的研究工作中,根据实地考察资料,提出深部喀斯特的概念,并按形成机制将深部溶洞作系统的成因分类,对西南铁路隧道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把我国喀斯特研究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任美锷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系统研究有关溶洞发育的经典著作,探讨喀斯特科学理论,他根据多年野外实地考察的资料分析总结,发表中国岩溶发育规律的若干问题一文,精辟地阐明了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的地带性规律,从而确立了深部喀斯特作用的新观点,并对深部喀斯特作用机制进行剖析,提出了深部溶洞的成因类型。他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北京周口店洞穴发育及其与古人类生活关系的论文,创造性地将喀斯特学、沉积学与古人类学三门学科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根据洞穴堆积层的沉积特征,结合哺乳动物和孢粉等化石研究及测年数据,描绘了北京猿人洞的古地理环境在距今7023万年间至少有8个比较明显的气候波动。这些研究成果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喀斯特理论,也丰富了世界喀斯特学的内容。这项成果1984年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级重大科技成就,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任美锷在古稀之年,依然才思敏捷,洞察着国际地理学与海洋学的最新动态,置身于科学前沿,为发展中国地理科学不懈努力。

与世长辞

任美锷先生,因病于2008年11月4日12时0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6岁。挽联学囊西国曾苦行,英欧区位传新说,青山青史高名常在;妙手南疆昔指点,华夏山河得重整,黄海黄河弘论犹存,浓缩了任老先生恢弘的一生。

3一本书,定终身

任先生与地理学结缘,是因为他中学时代的一本课外书《战后新世界》。书的作者是一个美国大学教授,曾经作为威尔逊总统的助手参加过巴黎和谈。书中详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奥匈帝国的瓦解,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各国领土的变化。那些直观的图表,给少年任美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地理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对国家的决策起着如此大的作用。从此,任美锷的一生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理学。

建国后,担任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的任美锷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1956年,任美锷应国务院邀请,赴京参与从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他与其他200多名科学家一道,最早规划了建国后的科技蓝图,确定了一系列的重大科技项目。随后,他领命而去,主持中国科学院云南综合考察中的自然地理研究。

这是十二年科学规划的重大项目之,历时数年。任美锷带领师生奔赴祖国西南边陲,涉水越岭,在西双版纳的热带丛林,风餐露宿,艰苦地调查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貌条件。 为了安全,他们不得不轮流夜间站岗放哨。不得已的防身办法,却带来了意外收获夜间,他们穿的衣服每次都被打湿。原来,大家一直以为,这个地区种植橡胶,旱季缺水是个大问题,旱季夜间浓雾的发现,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准热带也可以种植橡胶,成了他们诸多重要发现中的一项,因为那时,我国十分缺乏作为战略物资的橡胶,迫切需要扩大种植面积。

4一次会议,陆军变成海军

1962年,周总理、陈老总在广州召开全国知识分子大会,一位海军领导同志恳切地说:中国海洋科学很落后,国家建设迫切需要它,希望更多的科学家留心于此,一切听从祖国的召唤,从那以后,任美锷下海了。

下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省苏北沿海海滩,大多是长满野草的泥滩,一脚踩下去,淤泥会没过膝盖,要花很大劲才能拔起脚。为了摸清我省海岸带资源,他挑起了考察队队长的重担,踩泥滩、穿芦苇、沐海风、喝咸水,整整5个年头。为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第手资料。此项工作,1986获江苏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任美锷的足迹踏遍了全国海岸带,大庆油田、海南岛港口十多项大型经济、国防项目的建设,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70年代末,任先生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将古海洋学介绍到国内,推动了国内的古海洋学研究。同时,又先后从事江苏潮滩(潮坪)沉积动力学研究、中国三大三角洲海岸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人类活动对黄河和黄河三角洲的影响及黄河与海洋交互作用研究等,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80年代初,随着胜利油田原油产量逐步上升,急需在黄河三角洲沿岸建港,解决石油外运。由于黄河人海泥沙巨大,这一地带历来被认为是建港禁区,任先生经过周密调查,力排众议,提出黄河海港因潮流强,且不受黄河泥沙流影响,可建深水港,他的建议受到了原石油部领导康世恩的采纳。该港建成后运营一直良好,1997年再度扩建,对黄河三角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现在,只要提到任美锷的名字,山东省政府的领导就会说:他为山东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5一条建议,带来数十亿元效益

任先生十分重视交叉学科,1996年至1997年,他与严东生院士共同主持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咨询项目,将自然地理、海岸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相结合,开拓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新路。尽管已是84岁高龄,但任老和其他专家一起,历时一年多,行程数万公里,实地调查研究,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若干问题咨询报告》、《海港体系及其陆上交通网发展战略》等高屋建瓴的高质量报告。沿江省市的行政领导们一致评价,这一报告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此次考察中,任先生提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不应是一个单独的港口,而要在浙江和江苏辅以有力的双翼,即上海港与浙江的北仑港、江苏的太仓港组成一个组合港。他给省委书记陈焕友写信。在信中建议说:长江上的港口不宜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港,而太仓是我省距上海最近的一个优良深水港,区位优势突出,而且参建太仓港的中远公司,资金实力雄厚,具备大型集装箱码头的管理经验。陈书记阅信后立即作了批示,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既有战略眼光,又切实可行,请省有关负责同志认真研究,尽快落实。目前太仓港已在积极建设,据省计经委和交通厅研究,建成太仓港,从2010年起,每年可节约苏、锡、常腹地至海港间集装箱陆上运费8.7亿元人民币,还可节约港口建设费用25亿元人民币。

任先生对江苏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口皆碑,他担任江苏省九五产业发展规划评估组组长期间,在全国联络了近30名院士,组成了省政府的院士智囊团,对我省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淮河经济带、陇海线经济带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策略。它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我省政府决策走向专家化,在全国首开先河。

6一生勤奋,赢得地理学皇冠上的明珠

在任老的书屋里,陈放着被水侵蚀而提前泛黄的几十本笔记本,摞起来有一米多高。任先生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没有这样来自一线的真知,哪有我今天的200多篇著作和论文?

任先生的论文,每一篇都凝聚了他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一直坚持现场观察,随时笔录,研究总结。1992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海平面变化考察,同行者都坐在辆中巴车上,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黄河流域,同车的人不少比他年纪小,都闲得忍不住在车上打起了瞌睡。而任老却全神贯注,一边观察,一边做笔记,令年轻的同行肃然起敬。

任先生的论文见解独到,多发表在国内外权威的刊物上。但任先生最看重的是沦文对实践的指导性。

是他,提出准热带和热带山原等新的科学理论,并应用于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其成果集中反映于《中国自然地理纲要》一书。该书已被译成英文、西班牙文、日文等发行,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1988年获国家教委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是他,于50年代中期进行三峡地区喀斯特研究,发现受河谷基准面控制的现代喀斯特作用带以下,仍有溶洞发育,提出深部喀斯特作用的新观点,对三峡工程中的溶蚀基底的确定具有重大的科学指导意义与应用价值。嗣后,他又进一步研究了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北京周口店猿人洞发育与古猿人居住;迁徙的关系,出版《岩溶学概论》专著,1985年此项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是他,第一个在我国提出了风暴潮对海岸带的作用,填补了我国对风暴潮沉积研究的空白,为我国众多港口的建设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数据

任先生众多的学术建树令国内外同行为之折服。为了表彰他在海洋地貌学和岩溶地貌学研究上的卓越贡献,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国际地理学方面的最高奖章维多利亚奖章。他成为我国获此项的第一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人。

任先生同样以他丰硕的科技成果和对社会的巨大贡献,荣获200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这位地理学泰斗的桂冠上,明珠闪耀,光彩照人。

值得一提的是,任先生教书育人几十载,桃李满天下,遥感专家陈述彭、冰川学专家施雅风、地貌专家李吉均3位中科院院士都是他的高足。

当我们问起他事业成功的秘诀时,任先生只说了两个字:勤奋。

7一个幸福的家庭,人生辉煌的基石

任先生的夫人许丽云,这位1942年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的才女,退休前是南京大学地理系的一个普通编辑。为了任先生的事业,她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培育儿女的责任。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与任先生携手共度近60年的风雨。

子女事业有成,令二老欣慰自豪。三个孩子虽然没有一个子承父业,但父亲执着追求、勤奋好学的作风却始终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孩子们。他们靠自己的努力,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大儿子任懿奇现在是省计经委副主任;小儿子在美国开有自己的公司;女儿任小梅是掌上明珠,而立之年的她如今已是美国一家著名房地产公司的高级电脑软件师,任老的家是一个事业兴旺之家,幸福之家。87岁的任先生,仍密切关注国内外科学发展动态,针对当前生产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敏感问题,不断撰文,继续耕耘在科学研究的沃野。最近,应中国科学院之约,他正在为院士科普书系写一本约10万字的书《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8成就及荣誉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地理学界最高奖维多利亚奖的唯一中国得主。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撰写的中国自然地理著作已被译成英、西班牙和日文出版发行。海岸科学方面,主持了江苏省海岸带调查。近年建议建设太仓港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副港,受到有关部门重视。

【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任美锷】相关文章:

自然地理历届高考解析

自然地理学家——陈述彭

高考地理主观题答题要点

高中地理学科的能力训练

地理趣闻:南极冰下4千米深处的大山脉

高中自然地理综合研究名词解释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高考地理图表判读能力的培养

高考地理六大答题技巧

我国西部首个科技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开通

最新地理学习资料
热门地理学习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