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其他 >地理课改的思考

地理课改的思考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3-01-05 发表|教学分类:课改消息

地理教学

其他

一、对地理教材的评价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在我县已使用一年了,实验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普遍感到这套教材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其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完全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例如:时差、方向的判别,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从交通图上选择最短的路线,天气预报,绘制各种图表,人口资源地理调查活动等,让学生无论是在现在的思维训练、意识培养,还是在今后的日常生活、旅游参观、野外考察、工程建设、统计等方面,都终身受益。

2.体现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理念。教材采用先进的结构教学模式(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是对以往的注入式、自学式、启发式、任务式、讨论式、探究式等诸多模式的优化组合,并十分突出了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自主学习,充分发展其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如教材设计了让学生补充地理资料、对地理现象的片段描写、动手制作各种模型、搜集各方面的地理事实材料等内容,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辩论、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自由思维,给教学保留足够的思维和创作空间。

3.体现了“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理念。教材吸收和应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如地球卫星照片、台湾岛的卫星影像、卫星云图、喜马拉雅山电子影像图等遥感图像,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组图,GPS全球定位系统,国际互联网气象网站的查询等,极大地丰富了地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富有时代气息。

(二)十分重视“读图启发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教材的大部分内容是以各种图表来表达的。据不完全统计,地理(七年级上册)有各类图表135幅。通过读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读图,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技能。如教材中关于经纬线的定义、特点、规律,就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活动,自己归纳总结完成。而之前的旧地理教材是将定义、特点和盘托出,再配上一幅图,这就让一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忽视了读图思考,而只注重死记硬背知识点。实验教材的呈现方式完全有利于学生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三)加强了实践和探究活动,构建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主要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内容三大部分构成,而“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变为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活动”这种形式,切切实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的这种编排,摒弃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例如,某教师在组织学生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时,有的学生用泥土、沙砾、白色泡沫等作材料。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手中的橡皮泥不够,就想办法用多种颜色的橡皮泥搭配做成分层设色地形模型,还有的学生将五种基本地形组合起来做成了地形组合模型。

又如,在绘制气温曲线变化图和降水柱状图时,有的学生用横坐标表示气温和降水量,用纵坐标表示月份,绘制了气温和降水量图;有的学生将气温曲线变化图的横坐标放在纵坐标的中线上,并标出了四季。

以上种种,都反映出学生通过活动拓展了思维空间,丰富了想象,最终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材内容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材将人性教育渗透到地理课堂之中,顺应了“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时代要求,突出了素质教育观和育人观。

例如,分组讨论,班级交流,联手共同制作某一模型,共同参与绘制校园平面图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阅读“麦哲伦环球行”“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等材料,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报刊、访谈和家庭调查等方式,搜集当地的资料,观察祖国和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地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

总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它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格局。

二、教法初探

经过一年的摸索、探讨与实践,我们认为地理课改首先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处理好教材中的“活动”内容等。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我县的实验教师普遍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要上好一堂地理课首先就要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座位(如秧田式、马蹄形或新月形、方形或圆形、模块形等),以便于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如有的教师在进行“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以5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在教学中,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坐在一起,平等地探讨交流。这样做,营造了一种平等、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改善。

其次是教室的点缀。可充分利用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等布置课堂,以创设一个新奇的环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把学生带到农村、工厂、居民小区,组织他们进行人口资源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都很有兴趣,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核心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在这种形式下,就要求教师要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而要以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具体来讲,课堂活动中的黑板、讲台、学具、时间等都应尽可能地让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手、口、眼、耳、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完成活动内容,进而求得生生间和师生间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三)处理好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应穿插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通过活动来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活动(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去探究原理及规律;通过活动,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要通过活动完成地理课标提出的各项基本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

1.活动的开放性。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去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并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如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有的教师问学生:如果地球的自转周期为48小时,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呢?如果地球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反常现象呢?……这些都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

2.活动的有效性。开展活动必须符合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不能为“热闹”而活动,更不能天方夜谭。

3.活动的时效性。因为地理学科课时有限,所以活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将探究活动的内容延伸到学生身边和生活中的地理事物中去。

4.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需要适当增减教材上的“活动”内容,以设计出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三、存在的问题

一年的课改实验,我们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遇到过一些困惑,主要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难以把握

过去常说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这话也许有些偏激,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变革能引起教学方法的改变。因此可以说,对学生评价方式的变革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方法的变革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渗透,而这一点恰恰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

在一年的人教版新课标地理教材的实验中,实验教师各施其才,试行了多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评价方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方案。这些评价方案在实验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例如,有的教师在设计的过程性评价方案中列了以下各项,如举手次数、回答问题的次数、讨论、活动的积极程度等;有的教师还给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袋,并作了周密而详尽的记录。这些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但其操作难度实在太大,试想每一位地理教师少则也有上百名学生,而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如此的记录要花费多少时间?每堂课40分钟是用来教学还是用来记录?更何况我们前已述及,课改后的教学是否成功,不仅仅是看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也不在于学生回答问题的多少、课堂如何“热闹”,而是要看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有效性,看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和质量,看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情感变化和能力的提高情况。

在终结性评价上,我们试着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检测,又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检测,采用了开卷、闭卷及开闭卷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些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出不同学生的水平,但却不能全面地检测一个学生的水平,很难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势。而且,开闭卷考查的重点是不同的,开卷着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而闭卷着重考查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题材很广,涉及范围也大,而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有限,能查阅的资料就更有限了,所以很难操作。再加上完成开卷题所需的时间较长,这又加大了评价的控制难度,降低了检测的信度,不易检测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因此,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我们都作了很多尝试,我们所采用的每种方式都是既有收获,又有困惑。我们急需一套系统科学,又能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检测每一位学生,且便于操作的评价方案。同时,我们也相信在今后的实验与探索中,我们会找到以上各种评价方式的整合点。

(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仍然未能很好地整合

教学是一个让学生探索知识与方法、增长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

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而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难以把握这两者的关系,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放开了,却忘了结果;或者重视了结果,而教学的方法却又回到了传统当中。而且,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阶段,课堂放开往往导致学生的思维脱离主题,失去重点,使教师进退两难,降低了教学效益。例如,“角色扮演”的方法就往往在某一个问题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这虽然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也打开了学生的眼界,但却很容易失去重点,降低效益。

(三)班额过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是尚等解决的问题

目前,各学校的班额偏大,大多在50人以上,有的甚至超过70人。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思维型、情感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是十分困难的。

首先是教室拥挤,就连学生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都很困难;其次是教师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

例如,在“经纬网定位”一节的教学中,师生通过活动共同探究了经纬度及其规律后,有的教师让学生自主地在地图册或是在挂在墙上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上根据经纬度查找部分城市或查出部分城市的经纬度,学生兴趣很高,有的学生为找到而欢呼雀跃,有的学生正在查找,有的学生在询问,但也有的学生因为拥挤或性格内向而站在一旁未能参与进来。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应该致力于寻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致力于寻找一条既科学又易于操作的评价方案;积极探究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学法。

【地理课改的思考】相关文章:

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途径的探究

初中地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地理课改

中学地理课改推进中的实践误区与反思

改变地理教学方式的几点做法

初中地理素质教育

地理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和体会

最新地理其他
热门地理其他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其他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