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其他 >初中地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初中地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3-01-05 发表|教学分类:课改消息

地理教学

其他

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案导学模式”正是把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的具体实践。“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确立

在新课改向纵深推进的今天,作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紧密结合的课程———地理学科,如何构建一种与新课标的理念相契合、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在此背景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学案是学生学与教师教之间的媒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案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由教师提供必要的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学习,无疑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主要以导学案为载体,课前学生合作自主预习,教师批阅学生预习案;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思考,分组讨论并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总结、反思;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跟踪练习及合作拓展延伸,最终促成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行为的转变,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学案导学模式”的“探”与“思”

如何使“学案导学”达到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取决于学案的质量。我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高质量的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问题讨论探究、知识小结、跟踪练习、能力提高、课堂反思等。

(一)“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原则

1.设计的学习目标明确并具有可操作性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地理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学习效果的依据。学习目标要发挥“标准”作用,就必须力求陈述明确具体,可以观测和操作。而且,目标的设定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多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比如,“中东地区”一节的学习目标,可以设计为“通过读图、收集和阅读资料,感知中东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2.渗透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所谓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其观点与我国新课改倡导的“教育要以人为本”的精神相吻合。“学案导学模式”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因此,导学案的编写也要注重渗透学法指导。“渗透学法指导”既要对学生学习进程的各个环节及地理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解决学生“能学”“会学”的问题,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指导,解决学生“愿学”“乐学”的问题。后者为前者提供动力保证,是决定学法指导成败的关键。二者兼顾,方可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体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融合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作为直接目标。因此,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知识的教学过程转变为课题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或研究,提高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

4.突出知识的应用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让学生能牢固掌握知识,并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建构”,教师应在学案中精编一定数量的习题。

值得注意的是,习题的编写与设计要体现地理学科的特征——区域性与综合性。地理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地图紧密结合,离开了地图,地理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习题的形式上,教师应尽可能表现出“图文并茂”的特点。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包括三大环节:课前导学预习、课堂合作探究、课后拓展延伸。

1.课前以案导学,预习新知

课前下发“导学案”,学生据此进行预习自学,并结合小组互助自学,要求学生填写学案,并把疑难问题标注出来。教师在课前收导学案进行批阅,掌握学生预习的情况。通过这个过程,使大多数学生对当堂所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课堂内容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程度,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设计教学,或修正教学策略。

2.课堂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案例:中国区域地理“西北地区”)

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环节,其主要特点是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是“学案导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基本步骤包括:

(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课伊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运用恰当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使学生主动学习地理新知。例如,“西北地区”的导入设计,由学生朗读王维的《使君塞上》和王之涣的《凉州词》两首唐诗,感受诗人笔下描绘的西北地区苍凉壮阔的景色导入新课。

(2)分组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相互启发,消化疑点。本案例中,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对“本区位置和范围”等基本概况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媒体显示的“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进行第一次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从草原到荒漠”,进行第二次合作探究,分析西北地区从东到西的差异及原因。通过两轮“合作探究”,学生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成因,不仅知其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了。

(3)教师精讲点拨。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学生自学中的疑点、易错点进行精讲点拨。例如,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成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位置特征——东西跨度大,位于内陆,距海遥远,气候干旱,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干旱的气候使得西北地区河流少,且多为内流河等等。

(4)课堂总结,梳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并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知识网络,这样记忆深刻。地理学科特别强调要把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即知识网络尽可能采用略图的形式。

(5)巩固训练,当堂达标。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设计课堂达标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答题情况,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进行补偿练习题。

3.课后拓展延伸

为了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精选少量具有基础性和拓展性的习题,让学生课后完成。这样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效果。

(三)“导学案教学模式”实践后的思考

1.“导学案”的应用,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学”

导和学两个字,促成“导学案”。“学”,应以帮助学生学习方便为根本出发点。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本节课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发展他们哪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目前的水平与教材之间的差距,即注意导学案设计的层次和梯度。

2.“导学案”应用时,同时要注意教师的“导”

“导学案”中的“导”是关键,也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即注意教学环节安排的合理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艺术性,要求适时、及时、恰当。首先,教师在导学案设计时就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以及学情等要素,有反馈地预设。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进行反馈强化训练,同时做好补救和补充,这样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认识的提高。

3.“导学案教学模式”要体现学科特点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地理课堂应用这一教学模式,就要体现学科的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比如,“滚滚黄河”导学案的设计就要强调黄河的自然概况以及和人的关系的协调。

4.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研究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策略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长时间单一导学模式将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的主动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将给学案导学注入活化剂,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学案的编写应体现趣味性、实用性。

5.有待探索的问题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教师的“导”有哪些策略,如何才能做到“及时导”“适时导”“有效导”,这些都是应用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

总之,“导学案教学模式”缩减了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探究与讨论,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也为新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实施途径,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教师和学生能教学相长的和谐教学模式。只是具体操作中还有一些细节需要进一步探索。

【初中地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相关文章:

乡土地理教科书的现状和开发原则

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育的思考

新课程一堂初中地理公开课的思考

GIS 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地理科学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几点认识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体会与思考

地理教学反思㈠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一)

最新地理其他
热门地理其他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其他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