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高三地理教案: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复习

高三地理教案: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复习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8-11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摘要】鉴于大家对查字典地理网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三地理教案: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复习”,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复习

第二部分 城乡规划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本章知识框架】

【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要点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城乡

形成

发展 城市形成与发展 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形成 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城市化过程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征及其意义

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及其主要成因与相应治理对策

乡村聚落 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基础知识梳理】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展 聚

落 概念 指人类各种形式的______场所

类型 划分依据 ________和________

类型 城市与乡村

聚落环境 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环境

征 城市

概念 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________人口聚居的场所,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显著

特点 城市有自身的成长______和运行______,具有不同于乡村的显著特征

特征 最显著的特征:______

产业结构 城市以第______产业为主体

特点 具有高______和高______的特点

还具有多______和______性的特点

城市

形成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最古老的城市多诞生于______、印度和______等文明古国

城市

发展 内容 人口向城市集中 ______扩大 ______增强 ______提高

城市______的提升 __________逐步完善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______带动功能显著加强

基本动力 ______增长

中国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化

城市化 基

念 含义 又叫______化,是指人口和______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______地区的过程

原因 是________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表现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______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______规模不断扩大

发达国家城市化 进入____世纪,发达国家城市化进展迅速

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表现出显著的内部______性

“________”城市化(又叫“________”城市化)与“________”城市化并存

化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的特点及原因 时间 特点 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前 ________性和______性 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受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城市化进程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 地区 我国城市化水平中的层次 成因

东部 ______ 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______,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______。

中部 中

西部 ______

密集带 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现已形成综合实力雄厚、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密集地带

三.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 产生原因 __________高度集中

问题表现 生态恶化

污染加剧 大气污染 噪声污染 水污染 光污染 ______波污染 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

社会环境

问题突出 ______过度密集 ______拥堵 环境恶化 地价昂贵 ______率较高

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市环境问题 __________严重 ________率偏低 ________环境较差

可持续发展对策 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______

注重城市______和______,更强调城市的内在______

【疑难突破】

一.世界城市发展各阶段的特点——深化探究

历史阶段 时代背景 城市特点

社会制度 生产力状况 职能 规模 形态结构

城市发展早期 奴隶社会 农业、手工业 行政、军事 很小 四周城墙圈围

中世纪时期 封建社会 农业、手工业、商业 贸易职能增强 较大 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

工业革命后期 资本主义社会 大工业生产 多种职能并存 越来越大 多元化(同心圆、扇状、多核心结构等)

二.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差异比较——方法指导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郊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拉动和乡村推动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追求更好生存环境 市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

图解

三.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深化探究

措施 措施及作用

控制规模 遏制因城市过度扩张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控制城市规模,特别是控制大城市的规模,现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控制规模,普遍的做法是把人口、工业、资金和技术等向郊区扩散,建设卫星城(镇)和城市新区

扩大绿地 绿化道路、广场、居住区和修建公园、街心花园等。还可以进行“立体绿化”,营造“空中花园”

合理规划 城市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整体功能,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城市规划要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对城市各功能区进行合理布局。在建设城市新区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老城区的更新与保护,使整个城市环境得以改善

加强管理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现代化的城市环境监测系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教育等

四.反思归纳——城市是产业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长时期和高强度的产业活动使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现就其成因和措施分析如下:

问题 成因 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

减少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工交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

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取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

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典型例题精讲】

例1.世界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早期阶段(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中世纪阶段(公元500年~17世纪工业革命)、工业化阶段(17世纪工业革命~20世纪50年代)、后工业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读“世界和我国古代城市代表性建筑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早期阶段,城市的功能主要有 ( )

①军事防御 ②举行祭祀仪式 ③生产功能 ④消费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中,早期城市的主要诞生地是__________。

(3)从雅典和罗马的形成看,属于城市发展的________阶段。

(4)北京故宫形成于城市发展的__________阶段,反映出我国早期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__________

影响最大,受__________影响次之。

(5)伦敦最早形成于中世纪,其规模迅速扩大是在工业化阶段,反映了此阶段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________。

(6)对比上面三幅图可发现,中国古代城市的面积往往比欧洲的城市面积__________,而且形状多呈________形。

【解析】第(1)题,早期阶段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城市的功能主要有军事防御、举行祭祀仪式、消费中心,生产功能是在工业革命后才具有的功能。第(2)题,从形成时间可以判断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中,早期城市的主要诞生地是尼罗河流域。第(3)题,从雅典和罗马的建筑景观图下的时间即可判断城市发展阶段。第(4)题,从北京建筑景观图下时间可以判断形成阶段,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受政治环境影响最大,在形态结构方面表现尊卑有别、中规中矩的特点,其次受军事影响。第(5)题,工业革命为世界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第(6)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答案】(1)C(2)尼罗河流域(3)早期(4)中世纪 政治 军事(5)工业化(6)大 四方

例2.读下列两表格,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

年份 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1950 7.34 29.2 4.47 53.8 2.87 17.0

1960 10.32 34.2 5.71 60.5 4.60 22.2

1970 13.71 37.1 6.89 66.6 9.6 25.4

1980 17.04 39.6 7.89 70.2 12.2 29.2

1990 22.34 42.6 8.77 72.5 14.8 33.6

2000 28.54 46.6 9.50 74.4 18.7 39.3

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年份 城市(个) 镇(个) 城镇人口(万) 城镇化水平(%)

1949 136 54 000 5 765 10.6

2000 663 20 000 45 594 36.9

(1)表格主要反映了世界和我国的什么过程?其标志表现在哪些方面?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1950~1980年和1980~2000年各有什么变化?

(3)198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明显比发达国家快,主要原因是什么?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仍然远低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与世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什么特点?建国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

【解析】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是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不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而且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了解其中的原因有利于理解城市化差异的实质。

【答案】(1)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1950~198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6.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2.2%,大体上相当;但1980~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0.1%,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只提高了4.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快于发达国家。

(3)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导致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所以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4)起步晚,城市化发展速度快;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城市数目和人口增长快,大中小城市都有发展。

例3.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多年平均年陆面蒸发量图”,图2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活动小组根据收集的数据资料绘制的甲地20世纪60~90年代的气温、降水和地下水水位关系示意图”,表格为该小组对乙地某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平衡的百分比变化统计情况。结合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甲地的年陆面蒸发量数值范围为__________。简述东部地区年陆面蒸发量分布特点并分析成因。

(2)指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活动小组绘制图2时出现的一处错误,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3)分析乙地某城市蒸发量变化的原因,据此简述该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解析】第(1)题,依据等值线分布规律可确定甲地数值范围为400~500 mm。通过读图1可对比分析北方与南方蒸发量的差异。第(2)题,地下水水位线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但与气温呈负相关。第(3)题,结合乙城市对应的表格数据对比分析。

【答案】(1)400~500 mm 南方年陆面蒸发量大,北方年陆面蒸发量小(或陆面蒸发量自南向北减少)。南方年降水量大(雨季较长),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含水量大),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北方年降水量较小(雨季较短),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壤含水量小),纬度较高、气温较低。(2)20世纪80~90年代甲地的地下水水位变化曲线(水位应该为下降)。由于(自然原因)此时段该地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量减少,地下水补给水源不足;同时(人为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增大,地下水开采量增大,所以地下水水位逐渐下降。(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或被建筑物和各种硬化铺装所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或外流量增多);地表水和雨水下渗量(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

【课堂训练】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下列关于城乡差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城市景观要比乡村景观复杂得多

B.城市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主,乡村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

C.城市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环境最为强烈的地方

D.城市人口的规模、密度都大于乡村

(2)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最早诞生城市的地区之一,我国早期的城市多分布在________。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会,________地区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带动下,一批近代工商业城市迅速发展,如沿海的上海、天津等;而广大内地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3)从地形上看,我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从气候上看,我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这些大城市大多是各级行政中心,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对城市的影响较为深刻。

2.读图,完成有关城市起源的知识网络。(10分)

(1)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分别填入上图中的方框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有剩余 B.货物集散和商品交换的场地

C.优越的自然条件,河流中下游平原 D.集市

E.社会劳动分工,手工业兴起,手工业产品丰富

(2)由以上联系图可以归纳出:人类曾经在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某些古代城市为什么不能延续到今天?

3.读“某城市略图”和“该城市各地区2006年人口变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造成该城市人口迁移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A~I的各城区中,人口增加最快的是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口不断减少的是______________。

(3)A是该城的中心商务区,图3中能反映A区人口日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______曲线。

(4)简述A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5)若该城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下列布局合理的是(多选) ( )

A.D石油化工城 B.G钢铁工业城 C.B纺织工业城 D.F微电子工业城

4.读“车速与NOx排放量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7分)

(1)从图中可以看出,汽车尾气中NOx的排放量和车速的关系,在平均时速小于35千米时成_____相关。

(2)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除了汽车尾气外,还有______和________。

(3)城市大气污染物中除NOx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汽车尾气中的NOx等,在太阳辐射中的________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和过氧硝酸乙酞。

(5)世界上第一个受光化学烟雾毒害的城市是美国的________,此城市易受光化学烟雾危害的原因:自然原因是________;人为原因是________。

(6)根据上图分析,下列各项措施中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是(双选) ( )

A.改善道路状况,适度提高汽车行驶速度 B.减少汽车数量,发展其他形式的运输工具

C.改进汽车燃烧系统,减少尾气污染成分 D.建立绿化隔离带,实行人车分道行驶

【基础知识梳理】

一.居住 规模 职能 非农业 机制 规律 密集 二、三 效率 效益 功能 动态 埃及 中国 规模 功能 地位 内涵 基础设施 辐射 经济

二.城镇 产业 城市 社会经济 二、三 用地 20 差异 过度 虚假 滞后 波动 曲折 高 低 最高 较低

三.产业活动 电磁 人口 交通 犯罪

四.环境污染 绿地 居住 战略 数量 规模 质量

【课堂训练】

1.【答案】(1)B(2分)(2)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沿海(2分)(3)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2分)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农业发达,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4分) 东部季风区(1分) 气候适宜,降水较丰富,气温适中(2分) 政治(1分)。

【解析】第(1)题,城乡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景观差别、规模差别、功能差别和环境差别四个方面。城市和乡村相比较,城市景观要比乡村复杂得多,城市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而乡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城市人口的规模、密度都大于乡村,城市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环境最为强烈的地方。第(2)题,我国早期的城市多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会,沿海一批近代工商业城市迅速发展。第(3)题,我国的大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原因是这些地区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优越。

2.【答案】(1)见下图(5分)

(2)自然(1分) 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中,毁坏了天然生态系统,同时也使古文明在那些地区消失。(4分)

【解析】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城市出现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二是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了集市,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交换地域进一步扩大,集市有可能演变为城市。

3.【答案】(1)城市化问题突出,卫星城镇的兴建(2分) (2)I(2分) 自然增长率为10‰左右,人口迁移差额率为15‰左右,两者和最大(2分) A、B(2分) (3)D(2分) (4)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小。(至少3点,3分) (5)BCD(3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城市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城市中工业的布局。第(1)题,从图1、图2中不难看出市中心区A为人口净迁出区,郊区及卫星城为人口净迁入区,原因主要是城市中心区城市化问题突出,人口从市中心区迁往郊区及卫星城。第(2)题,结合图1中各城区的自然增长率及人口迁移差额率不难看出,人口增加最快的是I,不断减少的为A、B。第(3)题,中心商务区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白天川流不息,但夜间人员很少,甚至空无一人。第(4)题,城市中心区由于人口过多,会出现环境污染、居住困难、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绿地面积小等一系列问题。第(5)题,我国东部沿海位于季风区,冬夏季节盛行西北—东南方向的风,因此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避开西北和东南方位,以免造成中心区的大气污染,而无污染的企业可布局在城区,微电子工业城应选择环境最好的区位。

4.【答案】(1)负(2分)(2)家庭炉灶燃烧 工矿企业生产(2分)(3)硫氧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 煤烟 粉尘(3分)(4)紫外线 臭氧 醛类(3分)(5)洛杉矶(1分) 三面群山环抱,不利于污染气体扩散(2分) 汽车数量大,排出大量NOx(2分)(6)AC。(2分)

【解析】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主要排出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铅等有害物质,是产生光化学烟雾的重要原因。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平均时速小于35千米时,车速与排放的氮氧化合物成负相关,车速越慢,排放越多。



【高三地理教案: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复习】相关文章:

中国城市的发展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

2008届新建一中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安排

高考临近地理现阶段复习方法

高三地理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复习教案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和应用举例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体会与思考

最新地理方法与设计
热门地理方法与设计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方法与设计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