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初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5-10-11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初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课标的要求: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旧教材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从而引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要淡化。

四、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章内容已经了解了地球、地球上的大气、气候变化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什么是水体、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等。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非线性的,高一学生将出现阶段性的高原期和飞速发展期,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构成,认识陆地水尤其是人类所能利用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2)思考分析陆地各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3)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4)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学会绘制简单地理示意图的方法,学会分析其过程,学会分析相关地理事物的方法。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读图、分析、绘图、案例思考分析、小组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从水循环运动,认识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2)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

六、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的确定,能使学生树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我国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2、教学难点

不同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

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不易理解。

七、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安排:1课时

教师:水是大家每天生活生产不可或缺的东西,请列举水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存在状态?

(学生回答)

学生读图,了解各种水体构成,说出数量最大的是什么水体?其次是什么水体?数量最小的是什么水体?这些水体中属于气态的是什么水体?属于固态的是什么水体?

教师:作为广州人,我们每天用的水来自哪里?另外,北京人用水又来自哪里?昆明人用水又来自哪里?(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人类平常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因此淡水资源在地球中是十分有限和宝贵的。

教师:俗语有句话叫“井水不犯河水”,从科学角度分析此话对不对?李白有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从科学角度分析有无道理?(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读图并分析回答教材中两道思考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这过程中,教师出示一些有关的示意图,如湖泊和水库(人工湖泊)与河流互补关系示意图、地下水与河流互补关系示意图(略),让学生了解陆地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关系,了解为什么湖泊和水库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

教师:从以上例子看出,陆地水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通过水体的运动实现相互转化。那么海洋水和陆地水之间能否相互转化呢?

教师出示简易海陆示意图,让每个学生在此图基础上尝试绘出海陆之间水体运动与转换途径。绘图要求:要用箭头显示水体运动的方向,并在箭头旁注明水体运动环节名称。

教师请一学生上黑板画,由下面的学生作出评判,不断反馈直到画正确为止。再与教材图3.3对照。

教师:此示意图中反映水体运动的范围牵涉到哪些圈层?水体运动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

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下一句是“奔流到海不复返”从科学角度分析对不对?

以此带出水循环概念

教师问:珠江水为何能川流不息?(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实施教材60页活动,让学生通过此活动思考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教师:以上事例中,人类活动影响的是水循环的哪一个环节?人类活动能影响水循环的其它环节吗?(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黄土高原地貌相片,问:黄土高原当初形成的时候地表是平坦的,是什么使它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以此例引导学生分析说明水循环促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总结水循环意义:(1)联系调节作用;(2)迁移交换作用;(3)平衡更新作用;(4)影响塑造作用。

八、作业:

1、学生形成性练习(略)

2、学生非纸笔练习:(任选一题)

1).搜集人类活动施加于水循环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的实例资料。

2).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

【初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几点认识

地理课的绘图教学

自然资源的特性

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属性

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和体会

必修课程地理Ⅰ的教材处理与教学方法建议

初中地理素质教育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最新地理方法与设计
热门地理方法与设计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方法与设计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