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说课稿-中国的农业发展与挑战

说课稿-中国的农业发展与挑战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7-03-15 发表|教学分类:说课稿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中国农业

一、农业与我们:

什么是农业呢?农业是以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取产品的生产部门。

比如,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这样的农业生产部分,叫做种植业;对森林的种植、养育、保护、采伐以及对林木产品的采集和加工,这样的生产部门叫做林业;在牧区,牧民靠放牧牲畜而取得产品,这样的生产部门,都可以称之为畜牧业;在农耕区,农民靠饲养生产来获得产品,这样的生产部门更多的地方把它称之为副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而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称为渔业。以上是以劳动生产的对象来对农业分类,可分成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等五大部门,简称为农、林、牧、副、渔五业。这里的农业是狭义的农业,特指种植业,而标题中的农业是广义的农业。

农业有哪些作用呢?首先,它解决人们的吃穿问题。我们的主要粮食作物要靠种植业提供,我们的穿衣主要要靠棉花这种纺织工业原料生产而获得。我国人口这么多,粮食生产太重要了。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只有农村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只有农民实现了小康,中国才能说实现了小康。我国目前有八亿多农民,“三农问题”是国家工作的重点问题,国家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首位。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问题,只有农民稳定了,我国社会的底层才算得上真正的稳定。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的不稳定往往从农民起义开始,当社会底层出现生存危机的时候,许多的农民冒着杀头的危险参加农民起义,因为这样一闯,说不定闯出一条生路,说不定自己就是下一个朝代的“朱元璋”。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我国农业地区差异十分明显,以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为界线,有明显的东西差异。东部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上,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是我国主要的种植业区、林区、渔业区。东部的平原和低缓丘陵地区是我国人口稠密区,农业历史悠久,人口多,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再加上这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发展种植业条件优越。东部是我国降水丰富的地区,在东北山区和西南山区至今还保存着面积广大的原始天然林,而在东南丘陵地区的南方低山丘陵区,虽然天然林已经几乎没有了,但人工栽种的茶树、果树等人工经济林较无普遍。另外,东部沿海地区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是我国最大的淡水鱼产区。

在广大的西部非季风区,一般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天然草场广布,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地区,这里有我国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等四大牧区。而内蒙古牧区是我国最大的牧区。西部地区的种植业地域狭小,主要分布在有丰富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地区。

我国农业还有明显的南北差异,西部地区以昆仑山、祁连山为界,北部主要为干旱地区,南部主要为高寒地区。我们这里重点说说东部地区的南北差异,即以秦岭—淮河为界的南北差异。

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地区,平原占了绝大部分,以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为主,耕地以旱地为主,农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淮河附近的一年两熟,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甜菜、花生等。东部季风区的南方地区,平原丘陵区是主要的农耕区,以水田为主,农作物熟制从一年两熟到三熟,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

我国的粮食作物有南方水稻北方小麦、油料作物有南方油菜北方花生、糖料作物有南方甘蔗北方甜菜的差别。我们的四川盆地的个比较奇怪的地区,既有旱地又有水田,既有水稻又有小麦,既有油菜也有花生。这个奇怪的现象与四川盆地的地形和气候有密切的联系。

我国耕地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这主要与我国的降水量南北差异直接有关。我国农作物从北到南从一年一熟到一年三熟,这主要与我国热量南北差异直接有关。这种变化规律与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很相似。

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个地方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看当地的自然条件,我们从前面可以看到,北方小麦为主,南方水稻为主,北方有一年一熟,南方有一年三熟,这些都与自然条件有关,所以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在平原和低缓丘陵,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这些地方很早以前就是人口稠密区,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成了首要问题,而且依据这里的自然条件利于发展种植业,那就“宜粮则粮”吧。我国广大东部的低缓平地就是主要的农耕区。不仅如此,在许多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潜力大的地区,还建立了商品粮基地。因为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选择哪些地区为国家提供商品粮,提供储备粮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目前,在东部主要平原地区有九大商品粮基地,它们是:东北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在这九大商品粮基地中,长江流域居多,东北和南部沿海只有三个,六个都在长江流域,这六个中有三个与我国三大淡水湖有关,还有三个是江淮地区、江汉平原、成都平原。辽河平原和整个华北平原没有跻身九大之列,这与其本身土壤肥力有限、自身人口众多、城市众多等有关,这些地方除了自保,基本不能提供更多的商品粮。

在广大的山区,如今还有不少的原始林,如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这是我国两个最大的林区,也是最大的两个原始林。在南岭、武夷山等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如今有了大量的人工经济林,比如茶树、果树之类的,这是人们后来载种的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人工林。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是我国三大林区,像这样在山区种树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这叫“宜林则林”。

在广大的西部高原,这里降水较少,但牧草生长旺盛,适宜发展畜牧业,但要防止牧场牲畜超载,这叫“宜牧则牧”。在广大的河湖地区,适宜发展渔业,这叫“宜渔则渔”。

在发展农业中,如何顺应自然规律是个科学的问题,从前面我们可以看出,充分考虑自然条件是发展农业的关键。自然条件中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当然,人在自然条件面前不是奴隶,需要有主观能动性。但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很好的顺应自然规律。影响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等。以市场这个因素为例,在“宜粮则粮”的地区,如果是在城市周边,许多的农民不种粮食,而选择种蔬菜、花卉等,发展乳、肉、禽、蛋生产,这是很好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市场决定了农产品的类型和规模,在有些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要选择离城市远一点的地方,但要考虑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和科技也对农业有较大的影响,在农村即使当农民也要当那种高素质、懂科技的农民。

如果过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遵循自然规律是会受到大自然惩罚的。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府和人民都做了许多不遵守自然规律的事情。五十年代末刮“共产风”,提出的口号是“三年超英、五年赶美、十五年实现共产主义”,在那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农村大面积的“农业学大寨”。“农业学大寨”学什么?学他们身在山区,不顾自己地形条件差,向山区要粮,将陡峭的山区开垦出了层层梯田,将许多陡峭的山地推出了平地。要按照当时的“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一看地图,橘红色的青藏高原干脆推成平原算了,这该造出多少平原、产出多少粮食哟。为了鼓舞全国人民的热情,报上的数字是不断不刷新,今天有亩产1000公斤,明天肯定有1000公斤,没过多少时间,就有了亩产超万斤的了。报上有数字,并配有大幅照片,让你不能不信。后来都是到“文革”结束后,才有人报出了这个新闻的内幕:当时那个生产队的农民按上级的指示将几块田里的水稻全部移栽到一块田里,并在水稻秧苗里安了一条凳子,抱了一个小孩站在凳子上,照出了这张粮食丰收,人都能站在上面不掉下去的假新闻。记者去公社仓库核实水稻亩产数字的时候,农民报粮食抬到秤上称,称了从仓库前门进,从后门出,又转回来再称,一直到亩产的数字超了万斤,这场闹剧才暂时结束。新闻虽然假,但刊登这个新闻的《人民日报》可当成的真的来弄,丝毫不敢马虎。

在那个“浮夸风”的年代,人们都认为我国人民的物质财富已经极大的丰富,很快就将实现共产主义。在当时人民的心目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由于物质财富已经极为丰富,于是开始了吃“大锅饭”,将家里的粮食、牲畜都交给集体,不再有私有的东西,准备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当时的口号“舍小家、顾大家、砸小锅、顾大锅”。家家户户砸了小锅大炼钢铁,没有那么多煤炭,就上山砍树,我国有多少森林就是在那时被破坏掉了,至今没有恢复过来。在吃“大锅饭”的初期,还是很兴旺的,今天杀头猪,明天又杀头牛,经常都在吃肉,但不出三月,肉都吃完了,碗里的稀饭中仅能看到碗底的几粒米了。不出半年,大锅饭就吃不下去了。吃不下去就只有解散了。农民许多都回到了自己的小家,可怜有些城里人回到自己的家没有粮食呀,又经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状况更加严重,怎么办?毛主席一声号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大量的城里人到农村去抢农民的饭碗,算是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但知识青年到了农村同样又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转到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随着城市经济的复苏,许多的知识青年才从农村回到城市。

难道在那个年代就没有明白人了?有,但仅仅是一小撮。在“浮夸风”的年代,亩产超万斤,彭德怀这个当过农民的男人就不相信,他回到了他的老家,看看他的乡亲,现实的情况是他的乡亲吃不饱饭,在饿肚子,情况非常糟糕,彭德怀心情很沉重地回到了中央,向中央汇报了农村的实际情况,这就是说真话的彭德怀,但说真话的彭德怀没有得到好报,他被打倒了,他成了“一小撮挖社会主义墙角”的人,后来又成了“一小撮走资本主义的当前派”。当全国人民都疯了的时候,你要想保持头脑清醒,太不容易了,别人都认为你不正常。

我十分佩服另一个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头脑清醒的男人,他认为,不管怎样运动,反正人都需要吃饱饭。这个男人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这个头脑清醒的男人,研究的杂交水稻成功了,使全中国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逐渐告别了吃不饱饭的日子。这个看上去就是个十足农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后来获得了我国第一届科学技术进步奖,得奖金500万。这个看起来有点像天文数字的500万对于袁隆平的贡献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你想,从吃不饱饭到能吃饱饭的十多亿中国人每人给袁隆平一元钱,那该是多少钱?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我国农业最大的成就就是基本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又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取得极大成绩的同时,我国农村面临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以及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等问题的严峻的挑战。怎么办?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大农业有五大部门——农、林、牧、副、渔,原来我们重点发展种植业,就是其中的“农”,种植业又主要是种植粮食作物,现在我们在粮食够吃的前提下,要发展多种经营,五业共兴旺,即使是种植业也不能只种粮食作物。什么是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看看我们教材上的无土栽培的温室大棚和现代化的养牛场,这就彻底改变了农村家家户户养几只鸡、几只鸭、一头猪的小农经济。

前面吹得多了些,已经没有什么时间了,这个问题就简单讲到这里。

【说课稿-中国的农业发展与挑战】相关文章:

中国的机械工业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青藏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中国的钢铁工业

保护北京市的历史文化

城市化过程中的吸力与推力

21世纪中国农业面临的严竣形势与契机

中国部分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

浦东的工业

中国旅游业发展简史

最新地理备课资料
热门地理备课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备课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