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三《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三《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11-22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上一节好课,备课是关键,备课少不了好的教案。查字典地理网特为老师们分享优秀教案,不妨一起来看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2.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及类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掌握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相关图形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学会运用相关规律解释潮汐(大潮和小潮)现象,渔场成因等实际问题。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认识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人类的的发展应和海洋自身的发展相协调,认真对待厄尔尼诺现象。

●教学重点

1.洋流的形成及分布状况。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洋流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海洋的基本特征包括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两个方面。从静态方面看,主要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特征,这是表示海水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也是我们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海水的动态特征即海水运动。

海水运动形式很多,除波浪、潮汐外,我们重点学习洋流的成因、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习中应注意海水温度、盐度、密度之间的关系,同时应注意在地图上落实有关洋流的知识。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制作的洋流运动、闪动图、相关报刊、杂志、电视新闻等知识内容,及时了解海水运动的新情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海洋的基本特征包括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两方面,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洋的静态特征,即海水的温度、盐度的特征及其规律;本节课我们学习海洋的动态特征,即海水的运动。

[讲授新课]

3.4 海水运动(板书)

一、海水运动形式(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了解海水的几种运动形式,并结合海洋的运动情况或从电视画面、影像图形中,了解每种运动形式的特点及其相关规律。

学生看完这部分内容后,老师可通过提问学生,并作讲解及总结。

海水的运动形式有多种,但主要的有以下三种:即波浪、潮汐、洋流。

1.波浪(板书)

波浪是指在力的作用下,水的质点周期性发生振动,并向一定方向传播,称为波浪。水是一种流体,在外力(风、地震)等作用下,使水的质点离开原来位置,但在内力(重力、水压力、表面张力等)作用下,又有使它恢复原来位置的趋势。因此,水的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作封闭的圆周运动或接近于封闭的圆周运动,并引起了波形的传播,便产生了波浪。

波浪按成因可分为:

(1)由风的作用而产生的“风浪”,它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风速越大,波浪规模越大,能量越大。

(2)因地震或风暴而产生的“海啸”,它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它能毁坏沿海建筑,夷平村镇,破坏力极大。

(3)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波”。

(4)由气压突变引起的“气压波”。

(5)因船行作用而产生的“船行波”等等。

对于这部分内容,老师可找一些波浪的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增强感性认识。

2.潮汐(板书)

在海边,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海水的涨退。到了一定时候,海水退下去,露出了大片海滩,人们拣拾着贝类和海藻,过了一些时候,海水又慢慢上涨,又淹没了海滩。这种海水涨退具有明显的规律,有的地方一天涨退一次,有的地方一天涨退两次。海水这种周期性的涨退现象称为潮汐。

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参阅课文P71图3.27)。一天中,我们可观察到海水的涨落,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海面升高,海水涌上海岸,叫涨潮;海面下降,海水从岸上后退,叫落潮。涨潮时海水面最高处称为高潮,落潮时海水面最低处称为低潮。高潮与低潮的高差,即是潮差。潮差是以朔望月为周期变化的。潮差最大时叫大潮,潮差最小时叫小潮。潮水能淹没潮间带,使海底泥沙迁移。因此,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设等,都需要掌握潮汐和潮流的特性。

补充材料1:潮汐的形成

早在东汉时期,王充在他的《论衡》中,就对潮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涛之起也,随月盛衰”。认识到潮汐与月亮盈亏有关。以后,唐朝卢肇说过“日激水潮生”的话,封演说过“月周天而潮应”的话,宋代燕肃写出了《海潮论》,对潮汐作出了“随日而应月”的科学解释。这就是说潮汐的形成与日月运行都有关系。

按照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的吸引力。吸引力的大小,一是决定于物体的质量,二是决定于距离的远近。宇宙间星球很多,但离地球太远,引力也就不大了,对地球引力较大的也就是月球和太阳,但月球离地球更近,所以最容易把地球上的海水吸着凸出来。据计算,月球的引潮力比太阳大2.25倍,所以潮汐的成因主要是月球。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太阳、月亮和地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对海水的引力合在一起,形成的引力就更大了,海水面凸出更高了,即“大潮”;每逢农历初八、二十二,太阳、月亮和地球互相垂直成直角,引力被抵消了一部分,海水面凸起比较少,即“小潮”。(可参见课文中的图3.27“大潮与小潮”)。

潮汐是有规律的,是以朔望月为周期。掌握其运行规律,使它为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服务,是一本万利的事。例如,当河口涨潮时河水受海水顶托,水流增高,两岸农田就可以更方便地引水灌溉。海边盐田,在起潮时打开闸门,让海水自动流入盐田,退潮时关上闸门,把海水晒干,便剩下白花花的大片盐巴。大轮船在涨潮时进港,在潮水将退时出港,这就方便多了。此外,利用潮汐涨落所产生的潮差发电,可以获得大量廉价的电力。

3.洋流(板书)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又叫海流。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球偏转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洋流具有非常大的规模,例如,墨西哥湾暖流(湾流),它的流量相当于世界陆地总径流量的20多倍。所以洋流是促成不同海区间进行大规模水量交换的主要因子。伴随着大规模的水量交换,还有热量交换、盐分交换和溶解气体交换等。所以,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海洋沉积、海上交通,以及海洋环境等方面都有巨大影响。

补充材料2:

在十年前,日本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日本以东的洋面播撒了大量的带有颜色的物质。大约五十天以后,这些带有颜色的物质在美国旧金山以西的洋面出现了。这一有趣的实验说明:世界大洋的海水是连续运动的整体。

(承转)我们了解了海水的三种运动形式,其中洋流是其最主要运动形式,下面我们就着重来学习洋流的有关知识。

二、洋流的形成(板书)

按照洋流形成的原因,可分为以下三类:

1.风海流(板书)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着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这叫做风海流。例如,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和信风所形成的洋流:西风漂流、北太平洋暖流、南北赤道暖流等。

2.密度流(板书)

各个海域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同,引起海水的流动,这叫做密度流。例如,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直布罗陀海峡,由于受地中海地区气候的影响,地中海蒸发旺盛,周围又无大河流入,海水的盐度较高,密度大,水面降低。而大西洋中的海水,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较小,水面比地中海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便经由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地中海底部海水由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如课本图3.30。同理,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其表层洋流分别从地中海和印度洋流入红海,然后由底部各自补回。

补充材料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曾使用密度流,给英国以沉重打击。当时,德国的潜水艇在关闭发动机的情况下,依靠直布罗陀海峡的密度流,很顺利地通过了由英军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由于德军关闭了潜艇发动机,没有声波等的传递,巧妙地躲避了英军的监视与袭击,在密度流的帮助下,绕到英军的背后,突发袭击,给予英军很沉重的打击。这一事例,在战争史上成为成功运用密度流的一个典范。

3.补偿流(板书)

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做补偿流。补偿流可分为水平补偿流和垂直补偿流,垂直补偿流又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两种。例如:由于离岸风的吹送,表层海水离岸而去,形成离岸流,邻近海区的海水就会流来补偿海水的缺失,形成沿岸补偿流;同时,下层海水也上升到海面,来补偿离岸流去的海水,形成上升流,当表层海流遇到海岸或岛屿阻挡时,海流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分流,在垂直方向上便产生下降流和底层流。

上升流的现象在大陆西海岸特别明显。在摩洛哥、非洲西南海岸、加利福尼亚海岸、秘鲁海岸等地,都有上升流,在这些海区,强劲的信风把表面的海水吹离海岸,上升流则把冷的、高营养盐的下层海水带到海洋表面,从而使这些海区的气候和生物条件发生变化。例如,秘鲁渔场的形成,就是得益于附近海区盛行的上升流。冷海水上泛,将深处的磷酸盐、硅酸盐带到表层,给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此外,洋流按本身与周围海水温度的差异又可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类。暖流是指本身水温较周围海水温度高;寒流则相反。结合上节知识,有暖流经过的海区,海水温度较周围海区高,寒流经过则相反。

洋流按其流经的地理位置又可分为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及沿岸流等。

(承转)我们了解了洋流的形成及分类以后,为我们学习洋流的分布规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下面我们通过阅读课文中的两幅图形;图3.31和图3.32,来掌握全球洋流分布规律,现在我们学习第三部。

三、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板书)

这部分内容可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课件。或者把课文中的两幅图3.31和图3.32制成活动洋流图或闪动示意的多媒体图形,对照图形,教师边讲解,边给学生演示,由因到果到分布,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做到化难为易、掌握规律,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从上面这两幅图可以看出:这两幅图都是表示世界洋流分布的基本情况,只是图3.31“世界洋流模式”更典型化和理想化了。我们先看图3.31“世界洋流模式”: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假设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很均匀的话,那么,洋流的分布规律是在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因洋流结构的运动方向和反气旋结构的运动方向相同而得名),而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并且在南北半球西风带作用下,形成西风漂流。但是,由于北半球陆地面积很广而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因此,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不像上述说那样简单和理想化,而是变得更加复杂,如图3.3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那样,从中我们可归纳出如下规律:

1.在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赤道为低气压区,由赤道两侧吹向赤道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这叫赤道洋流,即南北赤道暖流。赤道洋流到达大洋西岸,受到陆地的阻挡,除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外,大部分沿海岸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转化为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也即形成了中低纬度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中高纬或极地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也有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即气旋型大洋环流。其形成过程接上;北半球西风漂流(北太平洋暖流或北大西洋暖流)到达大洋东岸时,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和地形因素制约,到大洋西岸又补充回西风漂流,这就构成了北半球中高纬度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南极大陆外围,陆地很少,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性质属寒流,是由于该地区海面广阔,受来自南极大陆极端寒冷的东风气流影响而变成冷性的,并且是全球热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寒流。

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在三大洋中,惟独北印度洋与众不同,在冬、夏季风作用下形成季风环流。从10月至来年3、4月份,即北半球的冬半年,亚洲大陆被强大的高压所笼罩,在北印度洋海面,盛行东北季风,这时海水在盛行风的作用下,主要向西南流动。赤道暖流的北分支和沿北印度洋西岸南下的东北季风海流汇合东转,形成赤道逆流,又补充回北印度洋东岸所缺失海水的区域,这样,在北印度洋海区形成了逆时针转动的大洋环流。从5月至9月,即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海水运动的趋势大致与冬季相反,向东或东北方向流动,赤道暖流的北分支在季风作用下越过赤道,进入北印度洋,沿索马里海岸向东北流动。其时,在索马里沿海,由于西南季风的作用,形成相当强大的上升流。洋流到北印度洋东岸折向南再汇入赤道暖流,补充回到大洋西岸所缺失海水的区域。这样,在夏季这里又形成了顺时针转动的大洋环流。

此外,结合上节课内容,对照图3.3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要求学生掌握各洋流的分布、名称及寒暖流性质,以及对周围海水温度、盐度的影响,并能熟练运用。

(承转)由于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中各组成要素和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作为地球水体的主体海洋水的运动必然对周围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们学习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分别从洋流对气候、生物分布、环境污染等的影响,了解洋流的作用及其表现。之后,可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除此之外,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还有哪些?厄尔尼诺与洋流有何关系?可让学生及时收集资料,作进一步讨论。

学生看完课本后,老师可对这一部分进行归纳、总结:

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航海等都有影响,对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贡献。

1.对气候的影响:洋流按性质可分为暖流和寒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度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高,叫做暖流。暖流对流经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例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再如,我国东南部降水之所以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受日本暖流或台湾暖流的增温增湿的影响。从高纬向低纬流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叫做寒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2.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洋流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是形成渔场。全球四大渔场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布在寒暖流交汇的地方,另一类是分布在上升补偿流的地方(秘鲁渔场)。因为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流都能把营养盐类带至表层。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引起上下翻腾,于是把下层丰富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各种鱼类都集中到这里觅食,这就形成了渔场。世界著名的三大渔场都分布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它们是北海道渔场(日本)、北海渔场(英国)、纽芬兰渔场(加拿大)。

3.对海洋污染的影响:陆地上的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以后,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这样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是,随着洋流的运动,污染物质会传到其他海域,这样,别的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

4.对航海事业的影响:在这方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我们平常顺风、顺水走的速度要比逆风、逆水走的速度快的多的道理一样。又如,当年郑和下西洋,便选择在冬季出发,次年夏季反航,充分利用了顺水航行的道理。

补充材料4:厄尔尼诺现象

在全球范围较为正常的情况下,在太平洋东部,受洋流和信风的影响,东部海区的海水随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动,大洋东部有上升流补偿,表现为东部海区的水温低,西部太平洋地区水温高。而当厄尔尼诺爆发时,由于暖流的异常增温,使信风削弱,甚至消失,致使秘鲁沿岸冷水上翻停止,经长时间积累,致使水温变高,形成反常现象,太平洋东西两侧的海水温度反常,气流运动相反,降水发生变化,全球气候表现异常。

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沿岸温度升高,渔获量减产,并波及世界饲料市场供应;鱼类死亡,污染海域;沿海岛屿上的海鸟因缺乏食物而纷纷逃离;更为严重的是往往酿成全球性的灾难性气候异常,如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使赤道东太平洋沿岸降水骤增,洪水泛滥;太平洋西侧的澳大利亚、印尼等地持续干旱,并引发森林大火,整个非洲更是干旱异常;我国也受其影响。表现在:河套一带干旱,淮河下游一带多雨;东北常出现低温冷害,粮食减产;南方梅雨期入梅偏迟或空梅;在厄尔尼诺的下一年,河套一带多雨,淮河下游则干旱。

对于厄尔尼诺,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其活动规律,科学家们也在积极研究之中,因此,我们应积极关注,实行国际合作,建立全球性的海洋与大气监测网,把损失降到最低。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我们学习了海水的动态特征,包括四部分内容,其中洋流是重点内容,我们应从洋流的形成着手,按照一定的因果关系,逐步掌握洋流的分布及其规律。通过本节学习,了解海水的运动情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后作业]

1.关于洋流经过地区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流附近的等温线向高纬突出 B.暖流附近的等温线向高纬突出

C.北半球暖流等温线向南突出  D.南半球寒流等温线向南突出

答案:B

2.当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时,下列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

A.罗马正值炎热干燥的季节 B.地球运行至近日点附近

C.北京地区昼短夜长

D.巴西热带草原一片葱绿

答案:A

3.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一月中,有两次大潮两次小潮,大潮出现时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 )

A.日地月为一直线,月球在中间 B.日地月为一直线,太阳在中间

C.日地月成一直角形状

 D.日地月成一直线,地球在中间

答案:A

4.不受洋流影响的地理环境有( )

A.南亚冬季吹偏北风,夏季吹偏南风 B.澳大利亚西海岸荒漠景观的形成

C.纽芬兰、北海道等成为世界著名渔场 D.俄罗斯北冰洋沿岸海港不封冻

答案:A

5.下列洋流中,以信风为动力的是( )

A.巴西暖流 B.北赤道暖流

 C.加利福尼亚寒流 D.黑潮

答案:B

6.(2000年全国)下面中正确表示海洋环流模式的是( )

答案:CD

7.下面为某海域等温线图,图中箭头表示流经该海域的洋流,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该海域位于 半球,原因是 。

(2)该洋流是 岸,原因是 。

(3)该洋流位于大陆的 岸,在它的影响下,大陆沿岸形成 环境。

(4)如该海域位于太平洋,该洋流的名称是 ,按成因属于 流,该海区附近能否形成大渔场? ,原因是 。

答案:(1)南 水温从北向南递减

(2)寒 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水温比同纬度海区低

(3)西 荒漠

(4)秘鲁寒流 补偿 能 海水上泛,将深处的磷酸盐、硅酸盐带到表层,给浮游生物提供了大量的养料,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8.下图为“正常年份南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A和“厄尔尼诺”现象年的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B,读图后分析解答下列各题。

(1)完成两图中的大气环流(用箭头在线段上标绘)。

(2)据图说明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部海域降水多还是少? 。原因是 。

(3)据图说明正常年份,南美洲西部海域的洋流成因与类型:类型为 ,成因为 。

(4)“厄尔尼诺”年中,秘鲁西海岸海域受 (洋流)影响,海洋表层水温 ,可能盛行 气流,出现 等异常天气。

(5)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业资源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略(A图应顺时针画 B图应逆时针画)

(2)较多 海面水温高,盛行上升气流

(3)上升补偿流 近海岸海水被吹离海岸向西运动,深层较冷海水上涌补充形成补偿流

(4)赤道逆流 上升 上升 多降水

(5)秘鲁西海岸上升流抑制,鱼儿的饵料减少,鱼类减少

●板书设计

3.4 海水运动

一、海水运动形式:

波浪、潮汐、洋流

二、洋流的形成及分类:

1.按成因分:

风海流——

密度流——

补偿流——

2.按性质分:

暖流——

寒流——

3.按位置分:沿岸流、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

三、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1.南北半球中、低纬度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的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

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寒、暖流的影响;

2.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渔场的形成(四大渔场);

3.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

4.对航海业的影响——省时、省燃料。

更多地理精彩教案,尽在查字典地理网!

【高中地理必修三《海水运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在农村高中地理中开展实例活动

高中地理联系实践进行教学探究

高中必修模块

初中地理素质教育

谈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

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创新尝试

对高三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地理常用教学方法

新课程高一地理阶段性教学反思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教学目标

最新地理方法与设计
热门地理方法与设计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方法与设计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