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教师日常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11-18 发表|教学分类:计划总结

地理教学

教师日常

备课少不了好教案,查字典地理网为您提供最优秀的地理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知识要求

了解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及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智能训练:

分析掌握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思想教育:

认识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阅读要求:

《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等

教学重点: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及保护措施

教学难点: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

教 具:投影片

课 型:新授课

教 法:阅读、分析、总结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当今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及酸雨危害。

一、全球变暖

1、表现: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6-0、90C,全球气候有变暖趋势。

2、成因

(1)自然原因:自然界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比如气候一直处于冷暖交替的变化之中(见第二单元第六节),人类活动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但是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人为原因:一是人类活动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造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在不断增加,而且呈越来越快的趋势。

3、影响――“温室效应”

(1)由于二氧化碳能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产生“温室效应”

(2)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首先,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一是因为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膨胀而造成海面上升;二是因极地增温强烈,造成部分极冰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会对沿海的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其次,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尽管变暖对局部地区可能会带来一些好处,但从全球来说,人类社会为此调整经济结构而付出的代价将高于可能得到的好处。

4、措施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另一方面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二、臭氧层的破坏

1、表现

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出现南极“臭氧洞”;北极地区也出现巨大“臭氧洞”

2、成因

(1)自然因子:太阳活动

(2)人为原因:人们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

3、影响

大气中臭氧的减少,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地球上出现过强紫外线,会削弱人的免疫力并使皮肤病(癌)、传染病流行;另一方面还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强烈紫外线辐射能杀死10米深海水中浮游生物,还可抑制植物光合作用,使小麦、水稻和大豆等农作物减产并质量下降。

4、措施

禁止消耗臭氧的物质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阅读材料《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

三、酸雨危害

1、表现

目前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2、成因

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所致。

我国能源以煤为主,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来自煤的燃烧,所以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国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为酸雨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

3、影响

酸雨不仅使河湖水酸水,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而且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

4、措施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我国已采取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更多地理精彩教案,尽在查字典地理网,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保护》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试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体会与思考

中国城市的环境污染

高中地理新教材与案例教学

地理教学反思㈠

新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世界各地区气候分析

浅谈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二)

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科学性的几点认识

地理教学反思㈡

最新地理教师日常
热门地理教师日常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教师日常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