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人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6-07 发表|教学分类:地理论文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就谈不上创新,现代研究表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它是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理解及掌握程度的具体体现,当学生发现并提出一个高质量问题时,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提出问题呢?

一、实行教学民主,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稚化”

所谓“稚化”,就是教师注重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对学生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通俗地讲,就是教师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蔽起来,进行心理位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成为“大孩子”,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做他们的朋友,与他们一起唱歌、表演、讨论、争辩,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适当学生化,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心、同样的求知欲、同样的认知兴趣、同样的学习情绪、同样的行为来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教师“稚化”, 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让他们在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中积极思维。

2、课堂要多一些允许,少一些不准

传统的教学,讲究课堂纪律和秩序,追求教学的精确有效,学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即使允许学生提问,也得先举手,获准后才可以发言,否则被斥之为“插嘴”。过多的“规矩”使学生的心理一点也不自由,致使许多学生有问题不敢问也不想问。新课程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有活力的课堂气氛。我在课堂教学提倡七个允许,即: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保留意见;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课堂允许插嘴,不必举手等待老师批准。由于实行教学民主,学生具有了心理优势,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在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如果我们地理课堂上能“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3、贯彻教学的“无错原则”

同样是30厘米宽的“路”,为什么人们敢于在运动场骑自行车而不敢在独木桥上骑自行车呢?那是因为在独木桥骑自行车的人心里感到不安全,怕出错后跌入万丈深渊。联想到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不敢质疑问难,不敢提问题,也是怕问错了或提一些低级的问题被人耻笑,或者挨老师的批评,因此学生发现了问题,但不愿提出来的现象很普遍,调查显示:92%以上的学生有过向教师提问的意向,但只有30%的学生向教师提出过问题,从来没有向老师提出过问题的占36%。其中怕说错了被同学们讥笑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0%;其中怕说错了被老师批评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4%。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

贯彻教学的“无错原则”,就是要认识到学生是成长过程中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引导学生提问和质疑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将重点放在弄清出错的原因和如何纠正错误。我们要向学生反复一种观念——课堂提问没有错误!因为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个提问都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是思考的力量!让每个敢于提问的学生不因提问错误而感到遗憾。。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任何一个哪怕是低级幼稚的问题,挖掘其问题中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同时制止学生中的冷嘲热讽行为。对学生提出的一些不合常理、稀奇古怪、异想天开的问题更应保护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其合理部分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引发认知冲突,诱发问题意识;激发其内驱力,唤起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例如学习《西北地区》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张图片:图片的前面是沙漠连绵,而远方又有一片绿洲,最远方还有雪山。让学生说这可能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图片?这张图片是真的吗?请同学帮我鉴别一下,然后要求大家通过看文字材料和图片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西北地区为什么会形成沙漠?沙漠的地方为什么会有绿洲呢?绿洲与沙漠邻近,沙漠会淹没绿洲吗?沙漠地区的水是从哪儿来的?雪山上的融水是通过何种形式被引到绿洲的?沙漠绿洲应发展什么样的农作物?坎儿井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是怎么回事?它有哪些优势呢?如何利用和改造沙漠?丝绸之路与绿洲有什么关系?历史书上说西北地区有许多古代废弃的城堡,都是因缺水所致,现在西北地区的一些城市今后是否也会遭受同样的命运?地球上的沙漠化越来越严重,人类该怎么办?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没有直接给予解答,而是先请同学回答,引导他们讨论、争辩、探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不是不想问,而是不会问,不知该如何问。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指导他们如何提问。我们应当教会学生抓住地理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循着概念、定义、原理、规律、知识联系、联系实际的思路大胆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一要选准提问的角度,一般来说提问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去思考;二要学会提问的策略,学生可通过比较对照新旧知识发问;可通过多向综合发问;也可通过逆向假设发问。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学生自己解答,学生提出了下列一系列问题:

①如果地球不自转,还会有昼和夜吗?还会有昼夜更替吗?地球上会出现怎样的后果?②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自转,产生的现象与现在会有什么不同?③教材上为什么强调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它和昼夜的形成有必然联系吗?

④在汽车上我们能感觉得到汽车在运动,可我们在地球上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呢?”

⑤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地球在运动呢?⑥为什么东方的时间总比西方的早?东边总是比西边先看到太阳?⑦课本上说“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太阳”,但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去年七一我和爸妈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当时北京凌晨5点左右太阳就出来了,而我的老家上海此时要5点30分左右才看到日出。上海在北京的东南方向,按照课本说法北京应该比上海晚看到日出,但事实恰恰相反,课本中的理论不是和事实相矛盾吗?”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都是先把机会留给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不了的,让他们去讨论交流,最后教师才给予解答,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经过了一番思考,动过一番脑筋,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力量。

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要恰当的给与鼓励和表扬并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提的好,为什么提的好?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例如:学习巴西时,有个同学提出:巴西煤石油等常规能源缺乏,国家大力发展以酒精为燃料的汽车以节省外汇,我们国家能否学习借鉴这种经验?我马上肯定这个问题提的好,表扬这个同学不拘限于理解和掌握教师讲的内容,而是积极思考,能举一反三,善于学习和借鉴,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并接着这个话题,结合我国能源紧张状况,让大家为节能献计献策。引起了全班一场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的大讨论,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新价值的建议。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所以,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应该密切联系实际,联系社会,联系自然,联系生活。只要我们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周围的世界,他们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就可能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此时学生离发现、发明、创造已经不远了。

四、适时科学评价,使学生乐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我们应当利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那些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对任何一个哪怕是低级幼稚的问题也要表扬他们提出问题的勇气,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中还可开展提问比赛,看哪个小组或个人提的问题多且质量高。为了激发鼓励学生课堂提问的积极性,可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把学生提出问题的心理体验和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改革单一的书面考试的评价方法,重视形成性评价,直至把提出问题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笔者曾做过这方面的实验,具体做法是: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提问记录册,由学生记录下每节课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小组长和科代表共同负责监督和考核,根据提问的次数和提问质量进行量化考核,计入该生平时成绩。对于课堂提问次数多、质量高表现优秀的同学,可给予期中期末考试免考的特别奖励。经过对比实验发现:实验班学生课堂提问的积极性明显高,每学期人均22次,提问率达100%,而对比班人均只有9.8次,提问率仅37.2%。

五、提供充分的时空,让学生有机会提问

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必须得通过学生的思考才能完成,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缜密的思考就没法完成。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师问生答”,似乎天经地义。然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教师关心的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并不一致。教师以为很有意义的问题,学生未必感兴趣,而学生认为有趣的问题,教师又认为不值一提,这样势必造成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不利于教学。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们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比如,在学习完《极地地区》后,几个同学争得面红耳赤地来找我,原来他们在争论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冷?我马上意识到一次好的教学时机被浪费了,原因是我未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往往追求讲得“细”,讲得“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可以说教师将几乎所有问题都讲到了,学生哪有问题可研究呢?而且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提问。

其实,教师讲述再细再透也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思维,有许多道理、方法、要领是要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研究的。因此教师宁可课堂上少讲一点,也要让学生多想一会,给学生留下提问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

【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人】相关文章:

漫谈世界地理人种

高考专家答疑:很用功但成绩为什么上不去

昆明成为春城的原因

土壤形成的一般规律

地球上最荒蛮的十个角落

现实生活中风水与人类生存环境

潇湘一词的来历与含义

荷兰大学生发现最热行星 表层温度6700度

人文地理事象的地域分异

高考地理有关时间的计算

最新地理学习方法
热门地理学习方法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方法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