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资料 >谈中国地理的复习

谈中国地理的复习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3-01-05 发表|教学分类:地理趣闻

地理学习

学习资料

从内容来看:“中国地理”包括《初中地理》中有关“中国地理”的内容和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有关“中国国土整治”的内容,内容多而广。《初中地理》中的“中国地理”主要包括中国的疆域、政区、人口和民族;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资源、中国的经济及中国的分区五个部分。《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的区域差异和中国的国土整治两大部分。而《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内容是在初中《中国地理》基础上的加深与扩展。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必须注意: 一、整合初、高中教材,提高复习效率 将《初中地理》的“中国地理”与《高中地理》中有关“中国地理”的内容“捆绑”在一起进行综合复习,即以初中《中国地理》的内容为线索,将《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内容整合到《中国地理》中。具体的教学顺序和整合方式为: 教学顺序 整合在一起的内容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在“长江”中整合《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在这一章中整合《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资源的跨区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 第四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第一单元)。 第五章 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第二单元)。 第六章 中国的地理分区:①北方地区:整合《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为例”、“农业低产田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以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建设为例”。②南方地区:整合《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城市新区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例”、“海岛和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③西北地区:整合《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④青藏地区。 由于这部分教材的内容多而广,要使整合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整合教材的依据是《地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而非教材本身 教材是根据《地理教学大纲》编写的,是编写者对《地理教学大纲》的一种理解,也是地理教师教学的主要素材,但不是唯一素材,也不是地理教学的蓝本。正因为这样,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地理教学大纲》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删减和补充,这也是新课标背景下地理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如:《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教材对中国国土整治的主要措施(模式)的介绍都非常具体(课题报告的形式),对这一部分内容,地理教师就可以根据《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大胆地加以删减和补充。补充的内容主要是学生“身边”的地理素材,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在地理学习中学会生活。而删减的内容主要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今后的生活联系不密切的内容;地理性不强的内容;《地理教学大纲》中没有要求掌握的内容等。 ②整合教材的过程中要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 根据《地理考试大纲》的要求,高考地理的命题以 “问题立意”、“能力立意”为宗旨,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地理教师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也必须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讲述中国的四大地理分区时,可以采取“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模式来进行整合,既落实了地理的主干知识,也突出了区域地理学习的主干思维模式。下面就以西北地区(整合《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中的“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为例来具体说明这个模式: 第一,在哪里(区域定位) 由西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主要位于40°N以北和120°E以西),得出西北地区为我国的内陆地区。 第二,有什么(区域特征分析) 由于西北地区为中国的内陆地区(不临海),加之轮廓呈东西狭长状,气候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且自东向西,大陆性越来越强(降水量越来越少,温差越来越大)等。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区域内河流稀少,多内流河,且河流的流程短、流量小;湖泊多为咸水湖;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等。总之,“干旱”就成为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第三,为什么(主要的国土整治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危害分析) 由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在这种“干旱”的环境下,加之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土地的荒漠化问题,再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四,怎么办(国土整治措施) 根据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人地协调”为核心,以“因地制宜”为原则等提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围绕地理主干知识来说明)。 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对西北地区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相应的人地矛盾等都有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既掌握了与西北地区相关的地理主干知识,也培养和训练了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思路和方法。 ③整合教材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案例”的含义,不能就教材整合教材 《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教材主要为“案例”式的编写体例,即每一种国土整治都以“最典型的区域”为例来讲述,如“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别的地区就没有水土流失问题,如我国的东北平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等都有水土流失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突出典型区域的整合,同时也必须兼顾其他地区的类似问题,尤其应该突出国土整治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就教材整合教材。 二、突出微观区域的空间定位,建立区域空间概念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中国地理”一般以大比例尺局部区域图的形式出现,并往往成为试题的“门槛”,在此前提下再进一步考查学生对该区域内重要原理、规律的理解程度及其应用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做这种类型的题,迈进“门槛”是进一步做题的前提,也是目前考生失分的重要方面。考生能否迈进“门槛”的关键取决于区域空间定位是否准确。根据《中国地理》的内容特点和地理高考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中国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应在微观上(相对于世界地理而言)下功夫,为此,应注意: ①建立中国区域内基本的经纬线网,准确把握中国区域的绝对位置 第一,利用经纬线确定中国的四至点(见下表) 四至点 最西端 最东端 最北端 最南端 经纬度 73°E,40°N附近 135°E,49°N附近 123°E,53°N附近 112°E,4°N附近 第二,利用经纬线确定地理分区的位置 对中国这样一个面积广大的国家,除从总体上把握外,还应进行分区的详细定位。如东北地区大致位于120°E以东,40°N以北,华北地区多位于34°N以北,40°N以南,103°E以东,120°E以西,西北地区主要位于40°N以北,120°E以西,青藏地区主要位于40°N以南,100°E以西等。由于区域轮廓的不规则性,用经纬线只能确定大致的区域空间位置,而准确的空间定位还必须根据所给的其他信息,才能进一步确定。 第三,利用经纬线确定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 区域内重要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形区、河流、湖泊、城市、工业区、省级行政区等。利用经纬线可以把这些分散的地理事物“串”起来,形成知识结构。如北回归线、30°N、40°N穿过的重要地理事物,可以总结为下表(也可以选择一些经线来进行类似复习):

纬线 纬线附近重要的地理事物 地形区 河流 工业区和城市 北回归线 两广丘陵、云贵高原 珠江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汕头、广州 30°N: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 长江、澜沧江、怒江 沪宁杭工业基地;上海、南京、杭州等 40°N: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 黄河、塔里木河 京津唐工业基地;北京、天津、唐山等

还有90°E、100°E、110°E、120°E穿过的地区 ②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区域 区域的面积有大有小,层次有高有低,对中国区域而言,区域可以是四大地理分区、三大地理分区、34个省级行政区、主要地形区以及这些区域的交*地区等。而区域特征的所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可以是区域的面积、轮廓,也可以是区域内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线等。因此,区域特征空间定位的方法和思路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的主干思维能力,涉及到的知识面广,思维能力要求高,是高考地理命题的重点和考生得分的“瓶颈”。如:根据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相关资料(见下表),判断该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内蒙古自治区)。

面积(万平方千米) 118.3 国境线长 4200多千米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19(2000年) 7月均温(℃) 16∽26 1月均温(℃) -28∽-14 年降水量(毫米) 50∽500 土地利用情况(102平方千米) 耕地 林地 草地 562.6 955.6 6245.9

此外:还有省区轮廓、地形有明显变化的地区(注意等高线的分布和变化)盆地、河谷、山脉等、剖面图的认定 三、充分利用地图进行复习,突显地理学科特色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显著区别在于:有形的图形既是地理学科的工具,又是地理知识与信息的载体,还是地理思想的表达方式。近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中国地图”在地理试卷中也占有相当的篇幅,相关试题也成为地理试题中最具“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试题之一。因此,“中国地理”的复习也应该而且必须利用地图进行复习,突现地理学科特色,提高复习效率。 要熟练掌握以下基本地图 ①中国地形图(三大阶梯、16条主要山脉、主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地形剖面图(30°N、36°N、89°E) ②中国气候类型图(温度带、干湿地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各类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 ③中国水文图(中国的河流、湖泊分布图,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布,黄河、长江、珠江水系图) ④中国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⑤中国的人口 ⑥中国的交通(铁路、主要河港、主要海港) ⑦中国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⑧中国的工业(四大工业区) ⑨商业中心的分布结合我国城市分布(分布,为什么?) ⑨中国分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 ⑾中国政区图 四、中国区域差异的复习——比较差异,把握特征 分区地理是在中国地理总论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具体化的区域地理,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块进行阐述的同时,又将台湾、香港与澳门单—列阐述、从总体上看,四大区域的自然条件、人文地理特征差异很大。这些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又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自然人文综合体。每个区域,都涉及到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物、人口、民族、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名胜古迹等该地区较为独特的地理特征,每个区域特征的形成,尽管是各种地理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其中必定有一主导因素。如青藏高原主要因海拔高,气候寒冷;而西北地区主要是因为离海洋远、地形闭塞造成的干旱环境。所以抓住主导因素和主要线索去学习区域地理往往会取得较好效果。另外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优势及限制因素,进而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向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也就是通常讲的区域国土整治开发研究。这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从不回避的重点。国情是制定国策的基础,有关规定是实施国策的保证。进行国土整治开发与政治,要以科学的观点和对国情的理解去认定、判断、评价和反思,这样回答有关问题才能把握方向。 1.综合分析、比较差异、概括特点是学习区域地理的有效方法 (1)抓住山脉,掌握地形,深入了解地形对各地理要素的影响 地形是重要的地理要素,它以地表的高低与形态特征影响着其它要素。 ①抓住山脉的分布,学习我国地形的特点与分布 A山脉构成我国阶梯界线;B由山脉构成边界的各地形单元 ②结合地形的特征与分布分析我国地形对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影响 A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的湿润空气进入;阶梯分布又使降水较集中于迎风(夏季风)的阶梯地段。如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第二阶梯的边缘山脉等;第一阶梯因地势高而形成独特的、高寒的高原气候;西高东低导致我国大河的流向是自西向东,而阶梯分布又有利于丰富水力资源的形成与集中; B我国山脉的分布对气候及河流的影响。 东—西走向山脉对季风的运行(无论是冬季风还是夏季风)都起到了较大的阻挡作用。尤其是对冬季风的影响更为明显,致使各季风向南运行速度减缓,势力减弱,且使南北的影响差异加大。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致与我国海岸线平行;对海洋吹来的湿润空气有抬升作用,故山脉迎风坡降水多,如台湾山脉的东侧、长白山地,武夷山地等 —西走向的山脉,有利于河流在总的地势影响下,自西向东流去。同时这些山脉成为我国主要河流之间的分水岭。如秦岭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 (2)抓成因、识气候,以气候为主线贯穿中国地理复习 气候是受多种要素影响的地理要素,同时它又是地理环境中最积极的组成部分,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其它要素,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①从成因入手,学习我国气候的特点(高中地理第二章) A季风的形成及运行规律是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B季风的形成、性质及活动规律 C季风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推移的规律决定了东部季风区雨季出现的日期及其长短; 夏季风推移的规律决定了我国主要天气现象(长江中下游梅雨与伏旱、黄河中下游的春旱等)出现的地区与时期; 冬季风的运行规律决定了我国冬季气温低的特点; 冬季风的运行规律决定了寒潮出现的时期及影响范围; 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决定了我国季风气候的总特征。 ②结合我国气候的特点学习其它地理要素的特点 A从季风区的分布、季风的运行规律及干湿区的分布,学习河流水文特征 B季风区分布影响着内外流区域的分布 C由冬、夏季风的运行规律推导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D由干湿区、温度带、地形分析外流区域河流的差异 ③结合气候状况,学习我国植被、土壤的特点 土壤是植被、气候、岩石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而植被又受到气候的影响,因此,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的特点。如中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植物为森林草原类型,草树茂密,气温又低,分解较缓,保持大量腐殖质,因而形成黑土。气候较干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则因钙质易于保持,而形成钙质土。而在亚热带与热带湿润地区,大量可溶盐分被淋走,积留下不溶于水的铝、铁氧化物,因而形成红壤。在干旱区则因植物无法生长,土壤中基本上没有有机物质,因而形成荒漠土。南方水稻产区为水稻土。 ④从气候的特点分析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流水切割微弱,接近冬季风源地,因而以风成地形为主;季风区内的黄土高原因多暴雨,土质松软,切割作用强,多成沟壑纵横之态;而西南地区,高温降水多,切割作用强,形成山地性高原,在石灰岩地区则形成著名的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耸,气候寒冷,而多冰川地形。而东部地区湿润多雨,在地壳下陷处,因流水泥沙的沉积,冲积而成广阔平原;在地壳隆起的地区,裸露的岩石则在流水切割下多形成低山、丘陵。 ⑤温度带及干湿区的分布,分析我国农业的分布 A温度带决定耕作制及作物的分布。B干湿地区决定农牧业的分布 (3)熟练掌握以下中国区域差异分界线 ①秦岭—淮河②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③年降水量:800mm 400mm 200mm等降水量线 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⑤地形三大阶梯界线⑥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界线 ⑦中国人口界线⑧黄河、长江沿线⑨京哈—京广铁路线,陇海—兰新铁路线

【谈中国地理的复习】相关文章:

地球的寿命有多长

高中地理知识点 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科普地理:七十二连湖

地理名师指导:学地理的三关三步

中国各省省名之由来和历史

高一地理湖泊的成因知识点

孙鸿烈谈地理学发展的五大趋势

高中地理学习必知的四个要点

解读地球的起源

高中地理第一轮复习“南极洲”知识梳理

最新地理学习资料
热门地理学习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