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不可低估的力量——以经济学家的视角看环境问题

不可低估的力量——以经济学家的视角看环境问题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6-07 发表|教学分类:地理论文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似乎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对立体。经济要发展势必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环境的再保护也必定要以投入大量的资本作为代价。如果一味地发展眼前的经济,而对环境置之不理,就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倒退。我们先前的经济行为已经引爆了这场灾难。当这场“环境风暴”从世界各地卷土而来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学家声称:已作好充分的准备并等待着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在经济学家眼中,环境恶化问题是经济主体以污染的方式对社会大量地施加外在的成本。而衡量的标准在于把环境看成资源,对环境进行标价。为了清楚认识这个问题,我们从环境问题说起。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构成环境的因素遭到损害,环境质量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甚至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变化。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自然力的巨大作用引起的,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海啸等造成对局部或者大范围环境的破坏;二是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经济社会活动和战争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由于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如此之多,那么环境问题就是一个综合问题,它的解决就是一个复杂问题。要想设法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就必须首先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有人根据产生的原因的不同,把环境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指上述第一方面的原因;后者叫次生环境问题。由此可见,次生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的出现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并加剧的,它的解决理应“解铃还需系铃人”。

我们知道环境问题不是一个新鲜问题,自古有之,自从人类开始学会钻隧取火那天起,就开始出现次生环境问题了。研究资料表明,人类大约在公元前200万年产生并进入采猎时代,约公元前1万年进入农牧时代,约公元1700年进入工业时代,现在进入后工业时代。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逐渐积累,环境问题日渐恶化。人类进入20世纪,特别是30~4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更加严重。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燃烧大量的石油、煤等能源给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二战后,各种污染程度空前严重,在伦敦等地出现了光化学烟雾、核污染等等。环境问题已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需要全球一起并肩去战斗!

于是,各行各业的科学家、有志人士、环保协会纷纷投入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行动中来。在这其中,经济学家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显得尤其关键。从经济的角度研究环境,把环境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内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

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不是人类出现之后才有环境问题的,但是在人类出现后社会经济发展后而加剧的。单纯的原生环境污染在改变全球环境问题上,可以说缓慢的。然而,人类对环境的不当或者肆无忌惮地浩劫,却远远加剧着环境的恶化。美国新拍的一部电影《后山》,可以认为是继卡逊《寂静的春天》之后,又一部刻画人类对环境过度浩劫造成灾难的控诉。由此,把环境问题看成是经济问题是合适的。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表现,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调的结果。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主要基于下面三个方面的认识:1、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的。2、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潜力。3、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讨论到此,我们有必要把环境和经济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

关于环境和经济的关系,有许多提法,如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关系、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关系、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关系、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等等。如何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按照怎样的经济发展模式运转,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综合起来有下面三种观点,也有人成为三大派系。

一是悲观派的观点。主要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它是1968年四月由以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为主要内容,讨论人类未来命运为中心议题的组织。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提出了“零增长”的理论。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是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经济的发展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果按现有的增长趋势下去,那么将造成地球毁灭。因此,人类必须停止经济增长,实行世界经济的“零增长”。还有人主张要回归大自然,回到原始的农牧时代,人类才免遭毁灭。

二是乐观派的观点。这一派的代表是朱立安、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1981)和《资源丰富的地球》(1984)。他们的结论是:工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一切问题都会解决。他们的观点是人类社会经济应当无限制地增长。

三是现实派的观点。1966年美国人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是这一派早期的观点代表。他告诉人们,要想人类在地球上这个茫茫太空中的小小宇宙飞船上存活下去,就必须使飞船上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可持续生存。

可以把上述三派的理论观点加以整理,有人提出了三种经济发展的模式:零增长模式,无限增长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现在我们比较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从上面对经济与环境关系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两点认识,首先是经济与环境是统一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种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载体。同时,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污染的治理又需要经济的投入和技术的支持。其次,经济和环境又是矛盾的。这表现在经济的发展要持续地从环境中摄取大量的资源,这毕竟对环境造成破坏;另外,对环境治理的加大投入,毕竟会限制经济的迅速发展,甚至环境的恶化会使经济发展退化,甚至崩溃。

总上,我们看出经济与环境之间是对立与统一同在,二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经济的发展,需要也必须考虑环境因素。环境是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必须把环境问题纳入到经济学的视野。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环境问题,是经济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出现了一个新兴学科环境经济学。从理论上,环境的使用不再是免费的了,也要进入市场竞争;要考虑环境的禀赋,实行环境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要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环境、标准价格、税费等政策工具和成本分摊等相应规定;把环境纳入我们的经济生活的视野。

一般公认的从经济学角度论及环境问题的是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庇古在1920年发表的《福利经济学》,在这部着作中庇古提出要用国家税收的办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基本政策思路(pigou,1932)。

对环境问题借助于经济杠杆来约束,也早有经济学家论及。鲍摩尔和奥泰斯合着的最早发表于1975年的《环境政策的理论》(Baumol,W.J.and W .E .Oates,1988)。这部着作系统地论述了局部均衡方法证明了基于市场的经济政策手段在经济效率方面优于命令式的控制手段。

然而,事情的发展证明,问题并不是如此的简单。首先,在政策层面上,环境经济学家对他们在环境政策设计上的影响之微弱感到沮丧。政策制定者一般都选择更加传统的“命令式控制”政策工具,其中包括在许可水平上对排放的直接限制以及使用特定的污染削减技术,而不是就排污活动引入经济学家所建议的税或“排污费”,价格工具很少被用来对污染进行管制。[1]

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在经济学家眼中,环境恶化问题是经济主体以污染的方式对社会大量地施加外在的成本。这里涉及到外在成本的概念,它是经济发展必然要向外界支付的资本。过去经济学一直对外部性感兴趣(例如,pigou,1920),因为如果外部性违背了市场经济中竞争均衡最优化的条件。当经济学家在分析外部性时,如果没有考虑到经济活动之间相互联系的“技术”系统,那么就会造成污染。例如,在露天采矿中会牵涉到污染底下水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Pigouvian技术外部性分析为通过对引起负外部性活动征收税,来矫正外部性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在经济学家眼中,环境问题还是一个竞争性问题。因此,当把环境也看成一种资源时,自然也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他们把环境的使用看成是一种配置问题。在过去,环境经常以极地的价格被作为污染物的容纳媒质使用。对自然界各种资源使用的制度安排并未在环境上赋予价格。自然的零价格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也包括对社会成本和环境质量的损害。环境的零价格没有解决竞争问题,于是就有人提出给环境附加“价格”,把环境看成资源,对环境使用时必须付出资本。

政府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对环境质量的保持上,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给环境确定价格,怎样确定?首先应建立产权的概念,环境场所是谁的,环境的产权就由私人决定,或者由政府调整市场经济的制度框架进行。确定的一个方式是采用可转让的污染物质排放许可证,或者采用污染物质排放税。作为美国环保协会的首席经济学家,杜丹德(DanielJ.Dudek)博士一直致力于推广排污权交易理念,他的成就之一就是对《京都议定书》中加入“排污权交易”的内容作出了贡献。

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排污交易问题的研究。近期中国环境经济与管理高级研讨会今天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行,与会的经济学家、环保专家和全国人大、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提出,在依靠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应逐步采取自然资源定价、计算环境成本、开征环境税等经济手段,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着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为中方组长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环境经济组,在过去的10年中围绕重要自然资源合理化定价、重大环境经济问题与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会代表就将自然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进行环境税改革、中国环境损害成本估算、环境保护与缓解贫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达成广泛共识。 [2]

自1986年以来,杜丹德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建立基于总量控制的国家层面的排污权交易体系,他对中国环境管理的主要理念就是:可以用市场之手解决环保问题。因此,他被我国政府授予外国专家最高奖——友谊奖。

下面是第一财经日报对环保协会经济学家杜丹德博士的采访内容:

《第一财经日报》:建立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在中国被提到了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你对此怎么看?

杜丹德: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考虑建立什么样的公共政策。中国在整个公共体系中有很多的政策和法规,多到除了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人之外,一般的企业搞不清楚到底自己要受到多少政策和法规的限制。这说明我们的政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给出非常清晰、明确的信号。

再比如价格政策,社会中所应用的基本原材料以及排放物,到底要花费多大的经济代价,才能使我们获得排放的权利。在我来之前,有一天我和妻子收到一份邮件,这是能源供应公司提醒我们,在明年冬季我们家所需要花费的油和气的费用大概是去年我们实际花费的2.5倍,我

的妻子看到这样的数字非常吃惊,马上跟我讨论如何减少供暖费用。

《第一财经日报》:你是说用价格或生产成本这一市场手段,来引导社会和企业走向循环经济?

杜丹德:市场中产生的问题应当用市场机制来解决。推行循环经济必须以“减量”和“循环”为主要手段,通过资源利用的减量和将主要废弃物商品化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如果基本的能源供给价格非常低的话,实际上是在向社会或者是企业传达这样的错误信号:你所应用的能源或原材料并不值钱。如果没有合适的价格杠杆,我相信一般的公司是不会考虑如何降低能源消耗的。

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企业既是污染的制造者,同时也是真正能够对环境保护采取措施的执行者,企业的投资往往占到整个环境保护工作的大部分,而不是政府。我们应该建立起非常定量的、清晰的环境保护目标,把这个目标加入到每个企业的生产行为中,并对不能完成这个行为的企业进行合理的、足够的经济处罚。

从经济的粗放型发展到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提出,我国已认识到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绿色GDP的提出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必定也应把环境放在发展经济的重要位置,制定经济发展决策。是先发展,还是边发展边治理的问题上,人们的看法逐渐趋于一致,就是要发展兼顾环境保护,使两者和谐发展。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空间依托和基本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家园,就是保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中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William j. Baumol Wallacee. Oates.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Second Edition. 严旭阳 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资料来源: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3月24日 09:34 人民网-人民日报

[3]霍斯特-西伯特着,蒋敏元译,《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8

[4]刘学 着,《环境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2

[5]邹骥 着,《环境经济一体化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不可低估的力量——以经济学家的视角看环境问题】相关文章:

高考地理各种题型的思维方法

地理学家——左大康

生态司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

地球正在经历第6次物种大灭绝?

英国石油公司宣布封住漏油 事故已发生近三月

高中地理难点 城市部分问题

中国月球着陆探测器首次公开亮相(图)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地理环境)

日研究者说北半球酷热由偏西风"蛇行"造成

世界气象日

最新地理学习方法
热门地理学习方法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方法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