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其他 >让地理课堂飘荡着生活的“味道”

让地理课堂飘荡着生活的“味道”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3-01-05 发表|教学分类:课改消息

地理教学

其他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该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合理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或体验密切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地理学的价值和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存能力,学会生活。

一、在生活引导中,认识新知

新课程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俗话说“成功的一半来自于良好的开端”,地理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调控,关键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导入。恰到好处地导入新课可以尽快将学生“拉回”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开拓思路、提高能力做好铺垫。教学过程中选择的生活情景与学习内容越接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就越高,探究的兴趣也就越高。

例如,在学习“洋流”这部分内容时,用“洛杉矶与上海往返航线的差异”或“南极大陆附近企鹅体内含有农药”等事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使学生关注教学内容,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在利用教学内容理解生活事例的过程中感受到地理的有用性。这方面的材料是丰富多样的,如“岛国马尔代夫的‘灭顶之灾’”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太空探测”与地球的宇宙环境,“房屋的窗户朝向”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各地民居特点”与降水的关系,“各国民族服装”与气候的关系,“地球上的伤疤——东非大裂谷”与板块构造学说,“南北方的饮食差异”与农业生产,“上海大型工业项目”与工业布局,“外省市学生的路途感受”与交通运输、人口迁移等等。

将生活情景引入地理课堂,让学生在生活的感受下学习地理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激发出学生想成为一个“发现者”的欲望。

二、在生活探究中,理解新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建构当前事物意义的过程,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注意收集与书本知识有关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目标、内容,将那些来自“生活”的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探究,发现生活现象中隐藏着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感觉地理知识学得有趣、学有所得。

案例:高中地理“城市功能分区”这一知识点,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位置及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幅南通市的城区地图,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图上找出南通城区的主要商业街、主要住宅小区、主要工业区分布的位置。因为学生平时在城市的机会较多,了解也比较全面,生活经验丰富,所以他们很快找到十字街、八仙城、中南世纪城、学田新村、天馨花苑、虹桥新村等地理事物的位置。我接着引导学生学生思考:这些住宅小区、商业中心以及工厂为什么选择那里?其他地方不可以吗?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活动。此时,我向学生展示南通在“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一核三片区”的城市规划。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家乡建设充满期待。

这些生活情景的呈现营造了“生活化”的课堂。在源自生活的问题探究中,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原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亲切、鲜活,学习的难度又有所降低,收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也实现了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

三、在生活感悟中,提升新知

在对生活现象的合作探究中,基本的知识结构在学生的大脑里逐步建构起来了。由具体生活现象上升到理论知识,是一种总结归纳的过程。如果我们让理论知识再“回归”具体的生产、生活中,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生活情感的体验一定会上升到新的境界。

例如学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这一知识点,很多学生感觉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很多情况下他们都是靠死记硬背来“掌握”。对于这个比较难的知识点,我是通过一则故事来说明的:一位美国游客7月份来中国游玩,在天津刚下飞机就遭遇暴雨,成了“落汤鸡”,他便在超市买了雨衣、雨伞。他带着这些“雨具”开始他的“中国之旅”。十天后,他来到了中国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等地游玩,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接下来半个月的游玩中,一直是炎热的晴天,他感到带着那些“雨具”很累赘,就把它们送了人。他接着离开乌鲁木齐来到广东,更令他没想到的是,在广东他又一次成了“落汤鸡”,他郁闷地仰天长叹:“上帝呀,到中国我怎么成了‘落汤鸡’呀!”听完故事后,学生也感觉很奇怪。于是他们带着疑惑认真阅读“我国降水分布图和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思考我国的降水在时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通过各自的独立思考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很快就知道其中的缘由了。这位外国友人遇到的“倒霉”天气,其实是我国降水的客观规律。

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地理知识的本源。带着一双“慧眼”去发现教材中蕴藏的生活化资源,将其与学生的地理知识、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有机联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

四、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新知

地理知识源于生活,更应回归生活。学习、理解知识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标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生活世界是生动的、变化的,任何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其价值,也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享用终生。

例如在学习“生态农业”时,可以结合大家非常关注的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热点事件,说明当前食品的安全状况,提出“如何发展生态农业”的问题。这时学生的求知欲会被激发,每个人都会说出自己的看法,气氛热烈。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也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习“城市热岛效应”后,让学生讨论“对空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如何选择合适的位置;在学习“中午太阳高度”后,提醒学生在购买房屋时要维护好自己的“阳光权”。学生在调查、思考中亲身感受到地理知识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这样的课堂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总之,在地理课堂中落实“生活化”教学,促使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方法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在与生活的沟通中他们体验了地理在生活中的价值。

飘荡着生活“味道”的课堂不仅拓展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时空范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素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让地理课堂飘荡着生活的“味道”】相关文章:

长江是一条真正的“黄金水道”吗

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浅议地理教学语言的规范化

让地理贴近学生生活

地理信息系统

关于调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建议

复习区域地理的“十八字方针”

地理课改的思考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反思

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和体会

最新地理其他
热门地理其他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其他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