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圆缺(盈亏)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月球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的光;二是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还随地球绕日运转,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在地球上所见到的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月相。月相随月球与太阳之间的黄经差为0°、90°、180°、270°而相应变化出现新月(朔)、上弦、满月(望)、下弦等周期性的更迭现象,月相更迭的平均周期为29.53日,即一个朔望月。我国农历日期基本符合月相变化。
【月相】相关文章:
★ 中考地理:关于“月到中天”计算的研究
★ 重点地理初二知识点:月相
★ 关于“月到中天”计算的研究
★ 凸月
★ 古诗词中的地理月相知识
★ 月相知识点八年级地理
★ 高三地理选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月相和潮汐变化(人教版)
★ "象限仪流星雨"新年如期上演
★ 下弦月
★ 高中地理知识:如何区别娥眉月和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