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地理教学中反馈原理运用的原则

地理教学中反馈原理运用的原则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12-15 发表|教学分类:计划与总结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摘要:反馈是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法,将反馈原理运用于地理教学中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要使反馈有效,必须遵循适时性、准确性、针对性、预见性、情感性的原则。

关键词:控制系统;反馈原理;地理教学;反馈原则。

反馈是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法,把反馈的思想引入教学领域并运用其原理来指导教学,无疑是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个突破。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可控制系统,教学过程就是系统的运动过程,要使系统的运动有序,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前进,教与学的双方都必须不断得到反馈信息,对系统实行有目的的调控。要实现有效的调控,必须将反馈原理与学科教学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适时性原则

反馈的最重要目的是调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获取反馈信息及时了解教或学的情况,并根据反馈信息有目的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但反馈必须要适时,要在下次调控决策之前完成。

1.课堂反馈要及时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战场,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眼神和动作,通过及时的提问、讨论、课堂练习等方式来获取反馈信息,同时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做出及时的回馈。例如,在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地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俯视图和侧视图,然后针对学生在画图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学生知识、技能或思维方面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讲课中忽略掉的)进行及时的补充、纠错与评价。这样,师生双方都可以及时从对方获取反馈信息对自己教或学的行为做出调整。

2.作业讲评要准时

作业或试卷的讲评是学生获取反馈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它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讲评,可以使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得到纠正。但讲评必须要准时,否则效果要打折扣。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往往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如果教师不及时将正确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就会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而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再想纠正就很困难,这也是学生在有的问题上一错再错的原因之一。如在进行区位分析或评价时,学生最常见的失误之一是只答结论,不答依据(如只答接近原料地,而不说明接近原料地的判断理由)。

3.考试安排要适时

考试是以量化的形式对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的一种反馈形式。通过考试获取的反馈信息具有相对全面、准确的特点。但受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种种原因的限制,考试不可能随时进行,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考试的周期太短,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考试周期太长,获取的反馈信息过于滞后,不利于教学的调控。考试时机的选择主要应该考虑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性,以高中地理必修1的教学为例,一般每一章的教学结束,安排一次考试是比较合适的。这样既可以比较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有利于对后续教学进行合理的调控。

二、准确性原则

反馈的信息要真实可靠,错误的信息会导致做出错误的判断,判断错误就不能对被控系统进行正确的调控。如果反馈的信息失真,就可能使系统的运行偏离正确的轨道。

1.反馈的对象要有典型性

反馈对象的典型性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选择反馈对象时,应该考虑从对象身上获取的反馈信息是否典型,是否具有代表性。以课堂提问为例,提问对象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的和问题难易程度而定,同时兼顾全体学生。从提问的目的考虑,复习旧课应多提问中等程度的学生,巩固新知则可多提问程度较高的学生,检查教学效果应多提问程度较差的学生;而从问题的难度考虑,难度大、知识迁移要求高的问题应提问程度好的学生,难度较低的问题可提问程度较差的学生。

2.反馈的内容要有实质性

在通过设问的方式获取反馈信息时,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要能够从实质上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尽量避免形式上的反馈。例如,要了解学生对“热力环流”这一概念的掌握程度,可以有这样两种反馈方式,一是让学生直接回答什么是热力环流;二是让学生分析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显然,第二种方式获得的反馈信息比第一种更真实、更有效。因为前者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学生能说出热力环流的概念,并不代表他真正掌握。此外,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时,也要重实质而避免形式主义。如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不能只给答案,而不对学生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

3.反馈的渠道要多样性

在教学这个动态系统中,反馈信息的传递是多渠道的,而由于种种客观或主观因素的限制,从某一渠道获取的反馈信息往往只能反映出系统某一方面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学中反馈信息的获取必须注意多种不同渠道相结合,才能保证反馈信息的准确性。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通过观察、提问、板演、讨论、质疑等方式中获取反馈信息;在课堂外,则可以通过批改作业、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网络联系等途径来获取反馈信息。

三、针对性原则

教学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反馈要有针对性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教学中,只有针对不同的内容、对象和教学目的进行反馈,才能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

1.反馈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地理教学中,反馈内容的针对性应侧重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施反馈时,地理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如果是要了解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就要多设计一些与图表、文字信息解读联系紧密的问题;如果是了解学生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就要多设计一些评价与分析或说理的探究型问题。二是作业或试卷讲评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而不要面面俱到。如果是针对审题方面的问题,就要在审题的方法或技巧上多做指导;如果是针对知识缺漏问题,则可以通过具体问题进行适当拓展和引申;如果是针对答题规范上的问题,就要按照考试规定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2.反馈的对象要有针对性

不同学生在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以及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选择反馈对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具体要求:一是教师在获取反馈信息时要选择合适的对象,这一点在前面分析反馈对象的典型性已有说明,不再赘述。二是教师在提供反馈信息时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对于常常因为粗枝大叶而在解题中出错的学生,要在学习的习惯上多给予指导,帮助其改掉粗心的毛病;对于基础差而对学习又缺乏自信的学生,则要多提供鼓励性的反馈信息,增强其信心;对于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则要多从情感及学习动机上多加引导,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

3.反馈的方式要有针对性

教学反馈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各有利弊,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果是为了对课堂教学状况进行调控,主要应该运用及时反馈的方式,如通过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表情、眼神和肢体动作来获得反馈信息,以及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获得反馈信息;如果是为了对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进行调控,则可以更多的运用延时反馈的方式,如通过作业检查、单元考试等来获取反馈信息;如果要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控,通过课后个别谈心、家访等方式更为有效。

四、预见性原则

所谓预见性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构思好教学方案,排除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这种反馈信号超前于教学过程的反馈,所以又称为教学前馈。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应用教学前馈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材料的选择要有预见性

教学的主要内容(地理主干知识)是根据课程标准而定的,而教学材料(各种教学素材,如各种图表数据、例题等)则可以由教师自己来选择,我们应该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教学理念。以高中地理必修3中的“区域生态建设”部分内容为例,人教版教材选择了“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和“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作为案例,笔者通过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并结合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取代了第二个案例,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有预见性

一般而言,同样的教学内容,往往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但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对不同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做出预测,从而提高教学的预见性。例如,“地球的运动”的教学,最大的难点是学生普遍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对地球在自转和公转过程中,各点(如太阳直射点和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线(如晨昏线和日期分界线)、面(黄道面和赤道面)相对位置的变化及因此而产生的种种地理现象难以理解,教师在备课中就可以针对这一难题预先设计出解决的方案(如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

3.教学效果的评估要有预见性

评估教学效果的方法很多,而考试是最主要、最准确的一种。要想通过考试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教学效果做出准确的评估,首先在试卷的设计上要有预见性。从考试时间、题型结构、分值比例,到题目的难度、梯度和题目的排列、组合顺序都要有科学的安排。教学中经常出现考试结果与教师的预期目标相差甚远的情况,其原因无非两种:一是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二是试卷的设计不科学,缺少预见性,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五、情感性原则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过程,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信息的流动和反馈始终是与情感交流相伴随的,这是因为在教学这个特殊的系统中,无论是信息的输出者还是信息的接受者(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有感情的人。因此,反馈原理的运用必须遵循情感性原则。

1.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处在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的位置。在教学中,学生很难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是受到压抑的,教师从学生身上获取的反馈信息也是片面而有限的,这就使得教师对教学的调控也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因此,必须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要把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学生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使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能够伴随着智力和能力的提高而同步发展,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统一。

2.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的信息流动和反馈是双向的、多维的,对系统的调控也是双向的、多维的。而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其信息的流动不仅是单向的、单一的(以知识为主)、而且带有强制性,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与意志表达。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也往往是重教不重学,调控的内容往往也是重知识与能力而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必须改革这种单向传授式的落后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3.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信息反馈渠道畅通的润滑剂,而这样的师生关系是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建构。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用自己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传达自己的想法,达到和学生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被关注;其次,老师也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眼神、动作,倾听学生的意见,并给予积极的回馈;再次,教师在课堂外还要经常关心学生,与学生交流教与学的体会,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学生 “亲其师”自然就会“信其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豪祥.有效教学反馈的主要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9(04).

[2] 吴源.试谈用系统科学原理改进中学地理课堂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6(Z1).

[3] 罗秋官:转变地理教学策略,迎接课程改革的挑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6).

[4] 温寒江.现代教学论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5] 郭友,杨善禄,白蓝.教师教学技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地理教学中反馈原理运用的原则】相关文章:

地理课后教学反思杂谈

试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

乡土地理教科书的现状和开发原则

地理教学初探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地理教学反思㈡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

GIS 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导读在新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教学中计算机软件的设计与制作

最新地理备课资料
热门地理备课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备课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