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地球运动教学理解

地球运动教学理解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10-10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对于地球的运动,《标准》里面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个人感觉对于地球的运动,课程标准显得太空,和我们一线教学隔得较远。对于前半部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个倒可以借助地球仪及一些简单的自制道具或是多媒体可以很好的完成,而对于后面一部分: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往往是重点和难点,如果《标准》明确地说明那些现象需要学生掌握,我们一线教师也好把控得多。

在《案例》一书中,案例1是书中的示范案例。整个“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分为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观察思考。利用flash动画展示地球的公转,并让学生思考:1.地球公转的中心;2.地球公转的方向;3.地球的周期;4.地轴的指向有什么特点。四个问题的设置应该说还是中规中举的,但如果能把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对比起来,然后将问题改得更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可能会更好一些。比如:1.地球的自转中心是地轴,公转的中心呢?2.地球公转的方向和自转的方向一致吗?3.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公转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呢(提醒学生注意公转示意图上的时间、节气)?4.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正”的吗?它的状态在公转的过程中发生改变了吗?……当然问题得一个一个的展示,而不是全部展现出来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回答。一次性展示出来,学生也“踊跃”不起啊。

第二个环节:演示分析。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完成表格:两分两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设计的环节中,少了两个重要的点:1.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太阳的直射和斜射有保区别?2.回归线在哪里,为什么叫回归线?多了一个难点:公转轨道面。对初中学生来说,本来这节对空间想象力要求就够高的了,再来加上黄道面、赤道面,感觉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

第三个环节:尝试画图。让学生画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要求学生画出南北回归线和赤道,标出时间和二分二至,以此达到记住二分二至的时间和位置,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学生动手肯定是需要的,但初一的教学时间相当紧,这个环节最好是老师印制出简图,让学生来填注、补充。

第四个环节:走进生活。利用夏季和冬季放学时间和正午太阳高度对比来得出各个季节的昼夜长短情况,地表热量情况来得出地球的公转形成四季。

第五个环节:归纳拓展。对前面所学进行小结,然后问:如果地球是“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还能形成四季吗?

对第四个环节和第五个环节,个人认为欠妥。不如用案例2中的活动探究二(昼夜的长短变化)及活动探究三(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四季的更替)来得更稳妥。这样一来,一旦出现一个光照图,学生至少能够将某个点的昼夜长短比较出来;出现一个两至日的光照图,学生能指出哪些区域是极昼哪些区域是极夜。

本节的内容极为重要,实际的课堂至少要两节课才能完成,知识点的罗列、分解、布局都显得极为重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我大致是将知识点这样安排的:

第1课时:对比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掌握地球公转的中心、方向、周期;用教具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1.什么是直射点?2.两分两至直射点在哪里?3.直射点是如何移动的?4.地球仪上的那两条虚线为什么叫回归线?

第2课时:用教具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1.阳光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昼夜长短情况如何?2.阳光直射北(南)回归线时,学校所在地(巴西里约)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昼夜长短的判断放在地球的自转里面突破。)?两极附近地区出现了特殊现象?3.南北两极附近的虚线为什么叫极圈?展示五带示意——1.五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2.五带的气温有何特点?

这节课的内容一定不能偷懒,不然后面的教学会更麻烦。

更全面地理教学经验分享,尽在查字典地理网

【地球运动教学理解】相关文章:

地球运动的有关参数

地理教学初探

初中地理素质教育

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

让地理贴近学生生活

分析地球运动演示仪的制作和教学的策略

地球五个基本气候带的划分

全球荒漠化状况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体会与思考

地球同步卫星

最新地理方法与设计
热门地理方法与设计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方法与设计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