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

高二地理教案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8-10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摘要】鉴于大家对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二地理教案”,供大家参考!

高二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2.结合实例了解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包括聚落、建筑、服饰、习俗、艺术、语言、宗教等方面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看待“文化”这一现象,文化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2.学会分析不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事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与方法,并把实际生活中得来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文化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生存的衣、食、住、行每一样都是一种文化的组成部分。学习中,要密切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从生活中见“文化”。

●教具准备

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画面等辑录一些景观图片,从方方面面的内容中,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再学习一部分新的内容,就是第三单元,文化与文化景观。其实这部分内容是我们地理学科当中的文化地理学的一个简要概况,鉴于我们目前的知识水平与能力要求等,我们对文化地理学这一门大学科,进行浓缩、提炼,取其精华所在,组成一个新的专题内容,就是现在我们所要学的这一部分

第三单元文化与文化景观(板书)

文化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我们并不一定能够从理性上了解什么是文化。本单元,我们就从文化的概念入手,我们重点学习文化地理学的五个研究主题,即文化源地、文化生态、文化扩散、文化景观和文化区。本节课我们先从学习文化的概念入手,从理论方面了解“文化”。

3.1 文化与地理(板书)

本节内容我们主要学习文化的概念、分类,进而认识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确文化地理研究的对象。下面,我们首先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文化的概念(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这一部分,具体了解并掌握文化的概念,并列举事例加以说明。

在同学们看完课文后,老师可针对课文中三位同学分别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加以提问并适当组织讨论,就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广义和狭义等进行详细的讲解。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文化,但是文化是什么?要准确说出这一个概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了解文化的概念,我们须把握以下三点:

1.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板书)

文化的内涵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符合文化定义的各种事物称之为文化的外延。

有关文化的概念,中外许多学者曾讨论了许久,很多学者从各自学科研究的角度给文化下了不同的定义。据统计,仅仅国外学者给出的文化定义就有200多种。但是,归纳起来,无论文化的定义有多少种,大致可以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

根据以上文化的定义,文化外延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因此,世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带有人类活动印迹的自然物都属于文化的内容。例如,课文中三位同学的观点:

学生甲:我认为文化就是知识。课本中介绍的内容就是文化,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

学生乙:文化不只是写在课本上的知识吧?街头的雕塑、电视中的各种节目虽然不写入课本,但是我认为它们也属于文化。

学生丙:我这里有一份报纸,上面提倡尊老爱幼,并且说这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你们俩人说的“文化”怎么与之没有关系?我认为精神的东西才称得上“文化”。

以上三位同学的观点,其内容当然都属于文化的内容,只是类型不同而已。学生甲所说的“课本上的内容”属于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认知型文化内容;学生乙所说的“街头雕塑”属于体现人们美学感受的艺术型文化要素;学生丙所说的“尊老爱幼道德传统”属于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文化内容。

2.文化概念的广义和狭义之分(板书)

上面所讲到的文化概念是广义文化的概念即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而上述学生丙的观点认为文化仅指社会意识形态,这是狭义文化的概念。可见,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并不是指完全抽象的、没有物质形态的文化内容,它也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态来反映精神方面的内容,例如街头雕塑等,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要素,小的有种子、工具、日常生活用品等,大的有城市、乡村、道路、田地等。在现实世界中也有许多事物既属于物质文化内容,但也可体现精神文化的某些方面,如北京故宫建筑,应属于物质文化,但是各个主体建筑的屋顶形式(如庑殿顶、歇山顶等)还体现着封建等级思想。

3.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板书)

自人类出现就有了文化,人类的历史有多久,文化的历程就有多长。而文明的历史比文化要晚许多,一个地区文明时代的到来通常有以下三个标志:(1)文字的出现;(2)国家的产生;(3)都市的形成。

总之,对于文化这一概念,我们应全面了解。我们今后所讲述的文化是指广义上的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只有很好地把握文化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类型,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本单元内容。

补充材料1:

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个既通俗而又难于定义的概念。说它通俗是因为文化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和社会各阶层。例如,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通常用其文化程度的高低来表示。当今文化更是一个时髦的术语,诸如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游牧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城市文化、乡土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民俗文化;企业文化、大众文化;文化市场、文化交流等等,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是要给文化下一个严密的科学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却并非易事。

文化最初在西方语言中出现是耕耘、改良、培植等意思;进入17~18世纪以后,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对文化一词赋予新的含义:“他们把文化视为不断向前发展的、使人得到完善的、社会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提出了现代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在我国产生久远,至迟也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周易》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看作文化的原始提法。古人多从观念、文治、教化等方面来理解文化。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人文科学的传入,对文化一词有了新的理解,今天所用的文化概念,一般认为是19世纪末从日文转译过来的。

综观古今中外,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约有200多种,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学者研究文化的角度、方式及目的各异。作为地理学的概念,文化是地球表层系统中一种综合的人文事象。它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有形人工制品,表现为工具、建筑及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相关的物质产品;是文化特性在物质产品上打下的深刻迹象,形成物质文化景观;第二层次为制度文化,是指导和约束人类行为的制度和准则,表现为政治、法律、教育、家庭、宗教等集合而成的规范;第三层次为思维文化,是文化构成中不太明显的部分,它通过心理和思维去影响人们的行为,表现为世界观、价值观、信仰、礼仪、风俗等,是文化特性的思想基础;制度文化和思维文化形成非物质文化景观。以上三层次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承转:

上面我们学习了文化的概念,了解了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化类型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分。下面我们再学习第二部分内容:

二、文化与自然环境(板书)

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内容,注意以下相关问题:

投影仪显示:

1.请同学们多举一些实例,了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了解文化结构的分层情况,简单了解文化的结构.

【总结】2013年已经到来,高中寒假告示以及新的工作也在筹备,小编在此特意收集了寒假有关的文章供读者阅读。

同学们看完课本内容后,老师可进行对学生的简单提问,就势导入新的内容。

1.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板书)

依据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列举许许多多的文化事物和现象。例如,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语言、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哲学、道德、法律、信仰等;体现人们美学感受的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反映社会组织形式的制度、机构;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生活工具和设施,以及制造和建造它们的生产技术等。这些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通常可以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状态。

以上这些内容,我们可进行开放式的小讨论,让学生把以上内容具体化,以具体的实例来加深了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区别和类型。例如:物质文化有聚落的建筑式样、交通设施、服装等等;精神文化有伦理道德、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

但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任何物质文化事物都一定程度地反映着精神文化的某些方面,许多精神文化事物也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例如,法律制度属于精神文化,它的物质形式表现为法律文本、律师事务所、法院等。又如,宗教信仰也属于精神文化内容,其建筑风格又体现了它的物质文化的一面:看到白墙圆顶尖塔的清真寺,我们会知道这是伊斯兰教区;看到身穿黄衣的和尚和佛像、佛塔,我们会知道这是佛教地区等。

2.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板书)

总之,对于文化而言,有些文化事物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例如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城市街头雕塑;经济、政治制度等等。有些文化事物受自然环境影响比较明显,例如西双版纳傣家竹楼(图3.3),人们以当地盛产的竹子作为建筑材料,并采用“高脚”式的建筑形式,这反映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类似的还有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还有我国各地区不同的农牧业生产方式等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要涉猎广泛,相互对比,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其思想哲学、道德法律等,尽可能全方位了解,使我们的知识得到更好地充实。

3.文化结构分层(板书)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与自然环境存在着一种或近或远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文化结构图,来刻画各类文化事物与自然关系的亲疏程度(见下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位于下层的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位于上层的精神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下层的物质文化是上层的精神文化的基础,它们当中属于生产力的文化事物是社会发展的活跃因素,它们变化的节奏较快;而上层的文化事物相对变化较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例如,与社会制度的更替速度相比,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速度更频繁、更迅速。

对于文化结构来说,其实要复杂的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下面介绍两种:

(1)有些学者将文化结构分为以下三层:

①下层是物质文化圈,它包括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所有文化产物,也就是生活用品、生产工具。

②中层是制度文化圈,或称为社会文化圈,它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的文化产物,它包括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制度等。

③上层是精神文化圈,这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诸形式。(见下表)

以上几种文化结构,均反映了文化与自然环境联系的疏密程度,自然环境是人类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自然的作用是明显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作用力的表现逐渐不明显了,无论在哪个时代,自然对文化的影响首先作用在器用型文化要素上,或物质文化要素上,精神文化要素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间接了。

承转:

我们知道,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同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它需要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事物在地球表面上的空间特征和空间过程。由于文化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因此它是地理学始终需要探究的领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节内容的第三部分:

三、文化与地理(板书)

文化与地理的结合形成了文化地理学,它是研究人类文化现象的地域分布、空间组合规律以及特定地域人类文化特征的一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凡是涉及各种文化事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涉及各种文化事物和现象的分布特点以及发生和发展的空间过程的问题,都是我们地理学所关注的问题。

在学习本单元时,我们大致可以划分为五类问题或五个研究主题,它们是:这种文化出现在什么地方(文化源地)?它的产生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文化生态)?它的形态,尤其是代表性物质形态是什么(文化景观)?这种文化事物在产生之后是怎样扩散到其他地方的(文化扩散)?某个扩散阶段这种文化事物分布在什么范围(文化区)?

以上五个研究主题,我们将从下节课开始,予以分别介绍。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是属于我们要学习的第三单元“文化与文化景观”的一个引言,也可以说是文化地理学的一个引言,重点了解了文化的概念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习本节内容时,我们应联系实际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文化的概念及其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疏密关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非是截然分开的。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文化事物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的是()

A.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 B.云冈石窟的佛像造型

C.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 D.灰白色调为主的江南园林

答案:B

2.下列事物中没有体现精神文化的物质文化事物是()

A.张也演唱的《走进新时代》 B.北京文化宫展出的“中华和钟”

C.因特网 D.延安的窑洞

答案:A

二、填写表格

文化结构简图

(1)在上表横线上列出详细内容。

(2)从此表可以看出:

①位于下层的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___________;位于上层的精神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___________。

②下层的物质文化是上层的精神文化的___________。

③表中三个层次结构中的文化事物相对变化较慢,具有一定稳定性和保守性的是___________。

答案:(1)文学、艺术、宗教、法律、风俗、制度 生活用具、生产技术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2)①比较密切 比较疏远 ②基础 ③精神文化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文化与文化景观

3.1 文化与地理

一、文化的概念

1.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2.文化概念的广义和狭义之分

3.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二、文化与自然环境

1.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2.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文化结构分层



【高二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高二地理教案:区域发展差异

高二地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高二地理教案: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高二地理教案: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高二地理农业区位因素教案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

高二地理《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高二地理教案: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高二地理教案:我国的旅游资源

最新地理方法与设计
热门地理方法与设计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方法与设计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