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地理教学中营造问题情境培养质疑能力

地理教学中营造问题情境培养质疑能力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5-26 发表|教学分类:地理论文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一、激发问题意识,让学生愿问

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所以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教师要转变观念,把提问权还给学生,不能仅满足于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或探究,学生圆满地回答或解决了这些问题,就认为成功转变了教学方式。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问。”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提问。平时应经常用名人名言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如爱因斯坦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的“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知道人类的一些新发现、新创造都始于各种疑问,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如魏格纳如果没有对大西洋两岸大陆形状、生物的相似性产生疑问就不会有大陆漂移学说;亚里士多德,如果没有对大地是平的产生疑问就不会对地球形状有正确的认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如果没有疑问也就不会由“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后来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学生对“提问”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养成好问的习惯。

二、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

卡尔·罗杰斯认为,儿童在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没有等级评分和鼓励自我评价且有安全感的环境里,能消除恐惧感,学习会取得进展。所以教师应积极营造自由、宽松、安全、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

1.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笔者经常对学生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并求新求异,做到不唯书、不唯师。如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地球自转周期为什么不是24小时?什么是线速度?什么是角速度?为什么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可再问学生:“为什么太阳东升西落?”学生回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太阳东升西落。”可继续追问:“那太阳能不能从西边升起?”有同学说不能,有同学说能。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下一节课上再继续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学生说:“在金星上看太阳或者在较高纬度自东向西飞行的飞机上看是可能的。”可接着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真理,专家、教材、教师等也可能有不对或不完善的地方,要勇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

2.正确对待学生提问

对于学生的提问,哪怕是浅显的问题,也不讥讽、不嘲弄,应挖掘其可贵之处,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如在一次地理习题课上有位同学提出“什么是GDP?”如果是几年前,笔者可能会随口说:“高一学生连GDP也不懂,政治是怎么学的。”这无疑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问的热情,甚至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笔者首先对学生积极提出问题给予赞赏:“这位同学很了不起,没有不懂装懂,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才是学习之道,希望大家多向他学习。”有时候学生会提出一些诸如什么是农业漫灌、地膜覆盖、水能、水资源、火电、坑口电站等常识性的问题,只要学生提出疑问,就要对学生勤学好问的精神予以表扬。教师对学生真诚、关爱、鼓励,引导学生坦诚相待、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才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

三、加强提问训练,让学生会问

1.根据教学目标提问,使问题更具针对性

在学习新课时,让学生结合教学目标自学后自己提出问题,可以“生问师”、“生问生”或“生自问”。如“水圈与水循环”一节,教学目标为:明确水圈的组成及特点;说出水循环的概念、类型、环节,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意义;增强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学生提问主要有:水体有哪些类型?水圈有什么特点?按发生的范围看,水循环有哪些类型?水循环由哪些环节所组成?什么是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水循环的意义有哪些?“水循环促进了水体的更新和补充,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水资源应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什么水资源还会短缺?

2.训练学生假设提问,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假设提问是从地理事象不存在或相反的条件下提出问题。假设提问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掌握地理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假设提问需要较高的思维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和训练。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可以引导学生问: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自转,会出现哪些现象?如果地球不动,地球有没有昼夜现象?如果黄赤交角为零,地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什么变化,地球上有没有四季更替?如果黄赤交角变大,五带范围怎么变化?黄赤交角变小,五带又会怎么变化?又如,在分析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成因时,可举出由于安第斯山脉的影响,使得温带山脉的背风坡形成温带荒漠带;由于安第斯山脉和秘鲁寒流的影响,形成狭长的热带荒漠带。可以引导学生假设提问:如果南美安第斯山脉不存在,南美洲自然带会发生哪些变化?再如,讲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对气候的影响,可以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对气候会有什么影响?

3.学会地理4W设问,掌握学习基本方法

地理4W提问法是指用What(是什么)、Where(在哪里)、 Why(为什么)、 How(怎么样或怎么办)或will be(将来怎样)来提问。这是学习区域地理和环境地理时常用的方法,如亚洲水稻种植业分布在哪里(where),水稻种植业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亚洲(why),有什么特点(what)。德国鲁尔区为什么能发展成为德国“工业的心脏”(why),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what)和如何解决(how)。对于区域环境问题从分布(where)、成因(why)、危害(what)、措施(how)四个方面提问。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节,黄土高原的位置(where)、水土流水的危害(what)、成因(why)、措施(how)。

四、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可问

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让学生可质疑。教师平时要重视收集一些生产生活素材,如在讲“洋流”时,可运用“鸭子舰队”的案例创设情境: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强烈风暴,船上一个装满近3万只黄色塑料玩具鸭的集装箱坠入大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中1万多只玩具鸭组成的“小鸭舰队”在海洋上漂流了15年之后,于2007年7月份抵达英国海岸。学生一下沸腾起来,怎么漂过去的?洋流?又如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时,笔者投影展示到云台山红石峡旅游时拍的照片,学生自然而然提出红石峡是怎么形成的?红石峡的岩石属于哪种类型?讲时差时,笔者呈现到桂林旅游在宾馆拍摄的伦敦、巴黎、北京、纽约时钟的照片;讲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笔者创设买房的情境: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楼的住房。去年6月,小院内阳光充足,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同时结合自己买房的经历:问房主房屋采光情况怎么样?他说只有冬至时会被前楼挡住。讲昼夜长短的变化时,笔者展示学校春(秋)、夏季和冬季作息时间表。当这些生活化的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什么也阻挡不住学生提问的热情。当然,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除教师设计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实际提出问题。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教师高度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大胆质疑,并加以引导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地理教学中营造问题情境培养质疑能力】相关文章:

高考地理试题特点

高考地理简答题解题思路6

高考地理选择题解答例谈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地理学家——张相文

高考地理完整答题思路能降低考试难度

高中地理六大板块构造图详解

高考地理的做题策略

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即将全部完工

高考地理图文结合答题技巧

最新地理学习方法
热门地理学习方法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方法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