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讨论初中地理教学课时教案设计细节

讨论初中地理教学课时教案设计细节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5-03-09 发表|教学分类:计划与总结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网上有个讨论的主题,有关教学的细节。我用一份教案为例参与讨论。这里所用的教案,教师下了很大功夫,教学设计比较充分地考虑了联系实际的问题,也尽量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试图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地理概念和其他结论,最后还设计了写倡议书等活动,把学习的内容落实到个人环保的行为上。在教学设计的细节上,还有一些可以斟酌、商榷的地方,下面主要针对这些细节讨论。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与重要性;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究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和积极地参与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行列中。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教学难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使用谈话法、探究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实物教具等。

从目标设计看,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交叉和重复,这点设计得比较好。三类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比较具体,相比之下,“过程与方法”就显得比较空泛,可以用于任何主题的课时目标。如果采用“通过归纳的方法学习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通过讨论的方法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与重要性”的方式,就可以把“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具体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空”通常是这类目标性质决定的,但如果综合设计,如“通过学习……知识加强……情感或意识”,就可以让这类目标也比较充实。

再从教案中其他部分与目标的关系看,教学重点针对第一类目标的第一点,设计的教学方法也与第二类目标有关系,这都是与目标有关系的表现。值得商量的是,教学的重点只针对知识和技能,没有把“过程与方法”的内容列为重点是不够的,也就是说,不论什么主题的课,都应有至少一种能力的培养或一种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作为教学的重点。如果把三类目标综合起来写,这一点就容易做到。

从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评测来看,“了解”显然是不利于评测的,因为这个词本身比较模糊,适合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点的教学目标上。建议在设计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目标时,尽量使用好测量的行为动词,如,“说出自然资源的概念”、“能分辨可再生资源与非再生资源”、“利用资料归纳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特点”等,“说出”、“分辨”、“归纳”等行为动词比较好设计评测题目。

此外,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要统一,在这个例子中,有的目标是对学生说的,如“了解”,有的是对教师说的,如“培养……”、“使……”。一般来说,教学目标是为学生制定的,所以建议将学生作文行为主体。

二、关于提问或讨论的问题设计

我们看下面五个问题设计:

1.[提问]谁能用一句话总结出这五个数据所反映出的我国资源状况?

这个问题设计得比较好,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至少四个教学点:会读数据、会总结、会精炼语言、了解了资源状况。

下面四个问题设计值得商榷:

2.[讨论]1、刚刚过去的9月22日是我国无车日,全国共有108个城市参与“无车日”活动。根据测算,开展“无车日”一天,全国可节省燃油3300万升。这个事例反映出我国应怎样利用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别扭,如果讲完下面那段(本文略),让学生先谈如何利用,再由教师给出这个例子可能更好。

3.[小组讨论]这些都是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物品,现在每个小组的手中都有一张卡片,请你们讨论它是不是属于自然资源?为什么?(然后请每个小组的发言人上台,认为属于自然资源的站在大屏幕的左边,认为不是的站在大屏幕的右边,发言人并要说明对人类的利用价值,即说明自然资源与人类密切相关)。

这段设计值得商榷的地方是:教师还没有讲什么是自然资源,就让学生利用这个概念回答问题。如果希望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自然资源的概念,应该直接讨论它们对人类的价值,而不出现“自然资源”的概念。“说明自然资源与人类密切相关”应该是得出概念以后的事。

4.[讨论](将不是自然资源的卡片换成自然资源)请同学们继续思考,教材上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接下来请你们讨论,你们手中卡片上写的自然资源是属于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为什么?(再次请拿卡片的同学上台,可再生资源的同学站在大屏幕左边,非可再生资源的同学站在大屏幕右边。教师通过学生回答为什么,引导其说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

这段设计值得商榷的是:教师开始已经说到教材中对两种自然资源的划分,如果不学习这两个概念就回答问题,情况同前一个片段的分析;如果在提到教材后就让学生读教材了解定义,括号中的“引导说出”就没有实质意义了。

[讨论]2、“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曾经被优美旋律传唱的淮河,如今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子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这个事例反映出我国应怎样利用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回答)。

这段的问题要是设计成“反映出在利用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就更好了。原提问有些别扭。

这四个提问共同点在于:教师试图利用归纳法进行教学,但怎样设计问题还不太熟练。

三、关于学生活动的设计

很明显,教师是用了心思想让学生对这个内容更感兴趣、更多参与学习,下面这个例子就比较好,不知道教师会怎样呈现这些场景,如果能有录像最好。

眼疾手快:看看谁能最快找到下列几段生活场景中的不当之处?(a、刷牙b、纸张c、空调d、电池和易拉罐)

下面两个活动设计可以商榷:

1.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我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校及周边拍摄的2段视频材料。看完后请同学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资源或事物,每个小组限说一个。

活动设计本身不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获取资料的能力,兴趣小组也锻炼了学生合作的能力。只是费了很大劲拍得的视频,只用来问看到了什么东西,是否利用率过低?有些东西是否凭学生日常经验也可以回答出来?可以想想这种方式获得的资料还可以用来组织哪些学习活动。

2.准备帆布袋、普通塑料袋和可降解塑料袋,请一名同学上台来选择自己到超市去会选择什么样的袋子?

我的疑问是:需要不需要让学生上台选?不如多拿些来,每组分上一套三种,让学生摸一摸,分辨一下,教师同时介绍它们的不同。

四、关于教案中学生讨论结论的预设

看一下这个设计片段:

[小组讨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却人均不足的原因?

(1)人口总量大,人口增长快;

(2)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3)对资源利用不当,破坏和浪费资源等。

在上面这段设计中,教师在设计阶段就给出了学生讨论的结果,很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么写。一是教师很可能已经上过该课,写出来的是以前学生的回答;二是写出教师自己认为的标准答案,后者的可能性大些。为了避免在教案中把学生还没有讨论的结果“设计”出来,现在不少教师都在教案中注明“预设答案”或“学生的可能回答”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学设计的预设性过强,教师总是期待学生回答出与教科书或教师设计完全相同的答案,如果这样的话,讨论就可能真的是走过场了。

以上个人观点供老师们参考,也可参加讨论或提出批评。

【讨论初中地理教学课时教案设计细节】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素质教育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美育

新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

21世纪地理新课改的做法

初中地理课本卫星照片的目视判读

浅谈地理教师如何说课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地理常用教学方法

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育的思考

最新地理备课资料
热门地理备课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备课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