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5-02-05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课题:8.3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3、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

4、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重点难点】

重点: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谋求人地协调的四个阶段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

难点: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

【教学方法】

演绎式讲解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人口变化图、可持续发展内涵图、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人类文明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发展"一直是人类不变的追求,而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进经历了四个阶段:

崇拜自然 → 改造自然 → 征服自然 → 谋求人地协调

由此可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对发展的认识和由此选择的发展模式。解决环境问题仍然必须依靠发展-由片面到辨证地认识人地关系,进而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原则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人类逐步意识到,人地关系失调的根源是对人地关系和发展的错误认识(征服论)和错误行为(牺牲环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及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而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辨证地看待人地关系(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并以此调整人类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化对立,促进统一,使人类与环境能谐调共生,永续发展。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概括为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制约、联系,组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在此系统中,三者的关系和角色是:

(1)生态持续发展--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2)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3)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可持续发展把三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考虑和协调各方面的因素,在动态的平衡中发展。 显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以往对发展的理解,如人口增长、经济增长、科技发展等是有本质区别的。

3.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指地球生命应共享及公平分配资源、环境和财富,而享有平等发展权利的地球生命跨空间、时间,还包括其它物种。

① 同一代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每个人享有同样的基本和平等的权利,如生存、自由、追求较好的生活的权利。

② 区际公平:在不同区域、国家和不同利益的群体之间,在贫困和富裕地区之间,公平分享资源、效益和分担代价。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以其它地区的环境损害为代价,如发达地区不能把污染转移到不发达地区或在开发资源时破坏当地的环境,获得超额利润后不给当地足够补偿去恢复和发展。贫富悬殊,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③ 代际公平:在现在和未来的世代之间,公平分享资源、效益和分担代价。这一代不能为自己发展损害或限制未来世代的发展可能性。应为下一代留下至少与自己继承的同样丰富多彩、同样富于生产力的世界。

④人类与其它物种间的公平:每种生命形式都以其对人类的价值而有资格得到人类的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威胁自然的整体性其它物种的生存,如为野生生物设置足够的栖息地,禁止为经济利益大量捕杀、采伐、买卖野生生物等。应该合理地对待所有物种和生物,使之免受摧残、虐待和无谓的杀戮。

(2)持续性原则:重点指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这一原则是基于地球面积的有限性及由此决定的地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大循环还是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这使得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

① 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承担必要的义务,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发展。

② 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订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新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且对现实行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1.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人类社会在观念和行为方面的深刻变革。

2.公众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环境的管理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和关键,即每个人都应努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1)清洁生产:即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来评估和管理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① 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全部过程,所以清洁生产从全过程评估其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而非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

② 在现行经济、技术条件下,延长某一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生产过程所需资源及产品本身的回收再利用率的行为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

③ 随着经济发展及技术更新,清洁生产本身有一个不断深入、完善的过程。

(2)公众参与:公众积极地以可持续的发展观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并以"绿色"消费引导企业实施可持续的生产,促进政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决策。

【课堂反馈】

七、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有( )

A.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B.世界各国共同开发热带雨林

C.国际合作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D.人类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2.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因为( )

A.人类面临多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B.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处于空前紧张状态

C.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D.可持续发展是使人地协调的必由之路

3.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 )

A.自然经济时期 B.采猎文明时期

C.农业文明时期 D.工业文明时期

4.努力保护生物群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 )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以上都是

5.下列做法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

A.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垃圾分类投放,研制在自然不可分解的包装袋

C.自备菜篮子或布袋购物

D.使用无磷洗衣粉

答案:1.D 2.ABCD 3.D 4.C 5.B

课题:8.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状,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都是必然的

2、以留民营生态村为例,了解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情况,进而了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3、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内容,并以此为行动准则,养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

重点:1、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都是必然的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归纳式讲解法

【教学工具】

生态农业模式图、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一)可持续性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远源流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永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这些言论表达了我国古代已有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使资源永续利用等辨证思想、治国方针和政府立法。

(二)我国的国情及目前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

1.庞大的人口压力:

(1)人口的基数大,人口约占世界的22%。每年新增人口绝对数量多,每年新增1300万以上的人口(尽管我国20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总体经济实力较低,199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世界3.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更是位居世界各国后列,且每年有高达25%新增产值被用来养活新增加的人口,而非用于已有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面临很大的资源及就业压力。

(3)20年来,庞大的人口群体追求经济发展,追求温饱、小康、富裕的愿望强烈,给资源、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我国的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资源的总体丰富度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长期存在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其原因是:

① 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均资源量少,而且还在继续减小,如耕地资源。

② 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使得某些资源供不应求,尤其是水资源和某些矿产资源。

③ 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使得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低,如我国单位产值的用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

④ 人的素质较低,缺乏正确的资源观和发展观,生产、生活中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

3.深刻的环境危机。

(1)从宏观上看,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增长快,粗放性的经济增长方式、比较落后技术、管理水平,人口素质较低等原因,是造成我国虽大力治理,但环境问题仍呈恶化趋势的原因。

(2)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的总体状况是:

① 以城市为中心,以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

② 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对策

面对环境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及严峻挑战,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的发展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反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我国政府也作出了郑重承诺。

2.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1世纪议程的基本内容】

《议程》共20章,78个方案领域,20余万字。《议程》文本四大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由序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可持续发展立法与实施、费用与资金机制、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以及团体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共六章组成,有18个方案领域。这一部分从总体上论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必要性、战略与对策等。

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由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卫生与健康、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和防灾共五章组成,有19个方案领域。

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由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业与交通、通信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共四章组成,有20个方案领域。

第四部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这部分包括水、土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荒漠化防治、保护大气层和固体废物的无害化管理共五章,有21个方案领域。

《中国21世纪议程》把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把发展放在首位,根据国情提出了新的发展观。

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

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持续发展模式--"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

(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的问题:

1.以种植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劳动力剩余,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收益小。

2.过量施用化肥 成本高,土壤肥力下降,不可持续。

(二)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模式

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了下列主要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各行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2.开展综合利用:

① 一方面保持了生态平衡-净化了环境,保护了土地的再生产能力,有利农民的健康。

② 另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林牧副渔的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与量都有很大的提高,经济效益及农民收入提高。

3.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能(沼气),节省了购煤的开支,净化了环境。其它的地区还可因地制宜利用风能、地热能、水能等可再生的能源。

4.开发绿色食品,发展农业观光和生态旅游是今后的主攻方向。

总之,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看,它有利于促进当代人与后代人,促进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互惠共生;从生产效益上考虑,生态农业不是仅追求经济效益,而是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三种效益相互促进,共同增长;从资源观上看,它把整个生态系统视为重要的资源,主张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着重于培育自然再生产能力的提高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从人地关系的系统考虑,不是把人类当做一个超越自然之外的独立的系统,而是把人类社会置于整个自然生命系统之中,求得人类与自然的两性互动,协调发展。

【课堂反馈】

八、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不符合我国国情突出特点的是( )

A.人口多,底子薄,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 B.教育文化科技水平低

C.地大物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 D.资源相对不足

2.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在于( )

A.粮食产量高

B.种植业比重下降,而林、牧业发达

C.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D.机械化、电气化水平高

3.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

B.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生存、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C.很多地区缺水严重,工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D.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制定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中国 D.俄罗斯

5.具有中国特色的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 )

A.石油农业 B.生态农业

C.能量密集型农业 D.立体农业

6.生态农业建设,使留民营村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具体体现在( )

A.发展生物能 B.规模化经济

C.清洁化生产 D.增加化肥的使用量

答案:1.C 2.C 3.B 4.C 5.B 6.ABC

【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口迁移研究的发展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试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

可持续生存的原则与行动

资源可持续利用举例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学设计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地理教学设计

《农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概况

最新地理方法与设计
热门地理方法与设计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方法与设计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