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基础 >高考地理区域热点复习

高考地理区域热点复习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9-21 发表|教学分类:地理知识点

地理学习

学习基础

高考地理区域热点复习
一、高考展望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卷就会发现,试题的风格与特色有较强的连续性,关注社会问题、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地理教育本身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必须密切关注社会问题、热点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对现实问题中的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加以阐述、评价
1、近年来高考“热点试题”的表现特征。
所谓热点试题,是指以影响时间长、范围广的重大时政事件为背景而设计的试题。分析历年来高考热点试题的命题取材和设问,不难发现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1)取材于容易“地理化”的资料信息。时政地理试题毕竟有别于政治等其他学科的试题,对时政资料所蕴藏的空间地域性、逻辑规律性、人地关系性等要求较强,而那些难以“地理化处理”的时政热点,高考地理试题中一般不会出现。如“全面建设小康”与产业结构调整;欧盟东扩、非盟成立与区域经济发展;东盟“10+3”会议与其地形、气候、物产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开发;四大工程等都是容易“地理化”的时政热点。
(2)取材偏向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经济活动。高考地理命题有一个价值取向的原则就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集自然地貌、区域特征、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要素于一身。强调重大工程建设的教学与考查,直接体现了地理学科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综合性特征,也直接体现了地理学科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功能。跨世纪时期,国家提出了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其中有许多技术层面的内容是高考命题的好素材。例如线路的选择、资源的开发、水量平衡和水循环原理、工程与环保、三峡工程与移民等。不失时机抓住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命题,不仅使试题新颖、规范、科学,也在客观上加快了中学地理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步伐。
(3)试题设问具有开放性。时政地理试题往往以“出奇”来制胜。时政背景材料往往经过优化组合和再加工,通过发散联系设问,答题时能体现出考生答题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
2、区域地理热点透视。
(1)中国区域地理内容在高考中常作为命题的基础和背景,以中国重点工程和时政热点的区域地图为载体,或以数据、图表为媒介,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A、以某区域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为背景,分析其成因的分布规律,评价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B、区域特点和差异的比较。
C、区域内资源的配置,人类生产和生活与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
(2)世界区域地理是学科的基础知识,从近几年的高考实践来看,一般与高中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考查,它是联系当今世界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承载点,如中东、中亚、东南亚、东北亚等;是地理学科内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综合和联系点。
A、世界热点和焦点地区的局部轮廓图的判断和空间定位,特别是区域内的山脉、河流、海峡、交通线、城市、半岛和岛屿。
B、以区域为背景,考查重要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C、不同区域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比较。
二、知识总结
(一)中国区域热点
1、国内时事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发展、上海世博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入WTO与我国三大产业调整、红水河和黄河上游水力资源开发与西电东送、国家经济战略安全建设与西气东输、矿产开发、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渔业与海域污染、人与生物圈计划、两会三农问题、中部地区的发展问题、《反分裂国家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的主要卫星城和浦东新区。
2、资源能源的跨区调配,WTO与中国经济,假日经济,旅游地理。如南水北凋与水资源循环和平衡原理、西电东送。
3、教科文体,最近科学研究动态,生物工程,宇宙探索,体育赛事,对外合作,对外交往。如中俄军演、奥运会、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载人航天工程和“嫦娥"工程。
4、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主要有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生态恶化,城市环境、三峡工程与移民、北方干旱与沙尘暴、国家生态安全建设与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淮河流域、海河流域、洪涝干旱的原因分析及其治理。
5、国情、国土开发和整治,西部开发,海洋国土开发,重大灾害,重大工程建设。如西部开发与经济结构调整、青藏铁路、磁悬浮列车和粤海铁路、西气东输、东北地区工业的振兴。
6、台湾问题。如《反分裂国家法》。
(二)世界区域热点
1、热点事件。
(1)世界经济全球化,如欧盟东扩、非盟成立、APEC会议在墨西哥召开。
(2)美国反恐、莫斯科人质事件与伊拉克问题。
(3)中亚、里海、巴以、南亚局势及其资源、民族、宗教。
(4)全球性人口、资源、公害病与环境问题。
(5)欧元启动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6)湄公河流域次区域经济开发和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
(7)世界经济及跨国企业布局。
(8)阿根廷经济下滑、委内瑞拉政局危机及其自然地理。
(9)人口与能源(石油)、气候变暖与森林大火、臭氧层破坏、粮食安全和世界环境大会。
(10)地质灾害与欧洲水害
2、热点地区。
(1)东亚地区——朝鲜核危机、日本。
(2)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与合作——亚太经合组织APEC。
(3)东南亚——我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南海诸岛领土问题。
(4)南亚——印巴冲突的原因,我国与南亚国家的联系。
(5)中亚——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现今“欧亚大陆桥”、“上海合作组织”、打击“东突”恐怖组织问题。
(6)西亚——西亚地理位置、石油资源、伊拉克、阿富汗、巴以冲突等问题产生的相关地理背景。
(7)欧洲——欧盟主要国家(德、英、发)的自然与经济特点,欧盟的地位与欧盟的扩大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解析
1、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的范围;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我国西部地区的自然和经济优势与不足;西部大开发进程中需要注意的地理问题等。①西部的范围通常指陕、甘、宁、新、青藏、云贵、川、渝十省(市、区)。但是根据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现状,也有把广西、内蒙古划入西部的说法。②西部大开发的背景,改革开入以来,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已积累了相当的实力。与之对应的是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日益增大,因此加快西部发展,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和富国强民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各地区,各民族安定团结和国家稳定的必然要求;同时,西部地区域广大,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广阔,西部大开发可以促进全国资源的全理配置和流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③西部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地质条件复杂;气候上西北地区以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西南地区以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是西部地区的突出优势。但是西部地区自然和经济也存在明显的劣势。如:地形崎岖、干旱地区面积广大,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素质低、交通落后等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很大。因此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的综合性工程,西部开发要注意有重点,以点带面,忌全面辅摊子。重视基础设施(交通这、能源)建设、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等等,变输血工程为增强西部地区自身“造血”功能。要加强东西部的互助与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2、台湾问题:今年三月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台湾问题产生于二战结束后,美国扶持的蒋介石败退到台湾。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派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共解放台湾,台湾问题自此形成。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及其他一些问题,经常制造反华浪潮,干涉中国内政。台湾问题不仅是国内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内它涉及到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团结,全国人民都在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对外它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基础。台湾问题不仅是地理学科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是地理、政治和历史文科综合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历史角度看,自古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要弄清其历史沿革过程;从政治的角度看,涉及到国家、民族、主权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要与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的治理进行比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自然原因有黄土疏松易侵蚀和崩塌;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疏,侵蚀作用较强。人为原因有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采矿,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产生的危害:造成河道淤积,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降低土地生产力,造成环境恶化,使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基本措施有:压缩农业用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露天采矿,及时回填复垦。目的:改善环境,提高植被的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保持水土,建立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意义:水土保持,脱贫致富。措施: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等措施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
4、西气东输:2000年3月,西气东输前期工程宣布正式启动。主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贯穿9个省区,最终到达上海市区,全长4167千米。沿途经过的主要城市有库尔勒、吐鲁番、鄯善、哈密、柳园、张掖、武威、兰州、定西、礼泉、洛阳、信阳、合肥、南京、常州等。
管道全线穿越的主要是戈壁、沙漠、平原,地势平坦,交通发达,便于施工。施工相对困难的是三次跨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还要穿越吕梁山和太行山,最终到达上海市区。
塔里木盆地面积56万平方千米,是我国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盆地,目前,已发现和证实了库车—塔北、塔西南—巴楚两大气区及10个大型气田,累计探明储量4190亿立方米,已具备了启动输气管道项目的条件。而且,目前塔里木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不足3%,勘探潜力巨大。陕甘宁气区目前探明储量为3145亿立方米,除满足北京、西安、银川三大城市用气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可用于东输。“西气东输”管道线路出新疆后要经过陕甘宁气区,这样可以提高供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西电东送工程:“西电东送”工程主要是把贵州、云南、广西、内蒙古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珠江三角洲、沪宁杭和京津唐工业基地。“西电东送”将形成三大通道:南线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形成南部通道;中线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形成中部通道;北线是将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形成北部通道。“西电东送”工程是“十五”计划重点实施项目,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和骨干工程,是促进东西部共同发展的双赢举措。“西电东送”工程将西北、华北、华中、川渝电网联网,可实现水火互济、丰枯互补和跨域补偿调节,并使三个大区电网的电力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
6、南水北调工程:对我国来说,水是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系国家、民族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问题。南水北调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复杂的工程,要科学论证,周密设计,特别是考虑到调水地区水资源状况,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把东、中、西三条线路总体规划,同时考虑科学选线,分步实施。结合我国人口、城市分布及经济发展状况,可考查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可考查南水北调工程的起至点、线路方案、选线两侧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综合评价选线的优缺点。
7、青藏铁路概括:青藏铁路是我国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青海省的西宁至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全长1963千米。一期工程由青海省的西宁市至青海省西部重镇格尔木市(简称西格段),长约845千米,已于1984年建成通车。二期工程,由格尔木市至西藏的拉萨(简称格拉段),新建线路长度1118千米。其中青海省境内564千米,西藏境内554千米。青藏铁路格拉段,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条件恶劣,沿线人烟稀少,高寒缺氧。全线海拔大于4000米以上地段965千米,经过多年冻土地段550千米,是世界目前穿越高原、高寒、缺氧及连续性永冻土地区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南接陇海铁路,北与亚欧大陆桥通道相连,是一条重要的干线铁路。铁路走向与青藏公路大体平行。青藏铁路经过昆仑山,跨沱沱河、通天河,翻唐古拉山,穿羊八井峡谷至拉萨。沿途经过可可西里、三江源等自然保护区。青藏铁路的修建,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的影响利远大于弊。青藏高原面积122万平方千米,青藏铁路全线也不过1000平方千米,修青藏铁路不会对整个青藏高原的大环境产生影响。铁路的建设,可以将西北地区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通过经济、便捷的通道运进西藏,满足西藏对能源的需求,从而为西藏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同时,青藏铁路投入运营后,必然会成为旅游及进出西藏物资的主要方式,分流目前青藏公路的庞大运输车队,从而起到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进一步改善青藏高原大气质量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铁路的修建,将直接拉动青藏两省区经济的发展,加速城镇化和产业化的步伐,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使很大一部分牧民转变为工业、建筑业和其他行业人群,从而大大降低了草原和植被的负荷,既保护了生态,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8、跨流域调水问题:据统计,目前世界调水工程不下160项。在世界的大江大河上几乎都能找到调水工程的影子。跨流域调水的鼻祖当选我国的京杭大运河。世界著名的调水工程有:美国的中央河谷、加州调水、科罗拉多水道和洛杉矾水道等远距离调水工程及澳大利亚的雪山工程、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等,俄罗斯的调水工程更是世界著名。跨流域调水必定会影响不同流域地理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①扩大农业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②提供水电。③促进航运。④改善受水地区的水质。⑤改善受水地区的自然环境。⑥有的调水工程或修筑的大坝(水库)还成为当地的旅游区。⑦防洪。不利的一面:①淹没土地。②大量移民。③下游地区因来水减少,引起下游河水水质变差;河口地区咸水渗入;河岸动力失衡,海岸遭受侵蚀;下游沿岸环境质量下降。④可能因调水引发疾病,如疟疾、脑炎、血吸虫病等,影响人的健康。⑤因用水过多,或不当,可能造成受水地区耕地盐碱化。⑥浮游生物人海量减少,使河口地区捕鱼量减少。⑦有的河流,在洪峰期“泛滥”的洪水,一是将土壤表层盐碱冲走,另是洪水带来的淤泥为土地增加了肥料。
9、地缘政治问题:所谓地缘政治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把具体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战略放到全球背景中,从地理的角度加以考察国家问的政治关系。因此,国家间政治地理关系实际上是空间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在军事上表现为安全关系,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关系,在经济上表现为财富关系。安全、权力和财富是各国在全球格局中谋求的主要目标。
10.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与东西问题相对应的。东西问题的实质是世界的和平和战争问题;南北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既有自身的原因,更有其外在的原因。就其自身而言,主要问题有:①经济基础太差;②人口增长过快,每年新增加的国民生产总值大多被新增人口所消费;③发展中国家内部地区差异大;④发展中国家教育水平低、法制不够健全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不适应等都对国家经济发展起不同的制约作用。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因素有:①旧的经济秩序还没被打破,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仍处于不利地位,贸易中的剪刀差、保护主义以及发展中国家背负的沉重债务与科技方面的差距,使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双边关系的不利地位。②殖民主义统治恶果还没消失。其一,在殖民统治期间,掠夺式开采所破坏的环境至今尚未得到恢复,有的还在继续恶化;其二,殖民主义者人为地划分国界,为发展中国家制造了人为的障碍。克什米尔问题一直严重影响印巴两国的正常发展与交往。更为严重的是殖民主义者在中部非洲地区的国界划分所带来的问题。我们知道,主权国家作为其国土的管辖者,在其国内的管辖权是排他性的。殖民主义者正是利用了国界线的这一性质,束缚了一些地区的发展,甚至造成贫困。在非洲萨赫勒地区,国界就对传统游牧生产方式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在历史上,撒哈拉南部游牧民族的游牧方式与当地的气候等自然条件是协调一致的。当地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在每年的夏季(12月至次年的2月),当地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气候非常干旱;到了6月份,逐渐为低气压带所控制,雨带也就逐渐北移,来自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湿润气流,为该地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当地的牧民历来就有随雨带的移动而游牧的传统,即逐草而牧。这种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是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的,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一个典范。但是,随着现代民族国家功建立,殖民主义者肆意划定的国界限制了牧民的移动。当雨带随干季来临而需要南迁时,牧民却不能越过国界,只能留在本国忍受干旱的肆虐。在特别干旱的年份,焦黄遍野,大批牲畜被活活饿死、渴死,牧民也就失去了生活来源,于是就出现了一幕幕惨不忍睹的凄凉景象。③冲突与战争是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二战以后,世界上发生的冲突与战争全部在发展中国家。其中,有一些矛盾、冲突与战争完全是殖民主义者统治时期所造成的。如,非洲地区因国界而引起的纠纷大多与殖民主义者人为划定的国界有关。笔直的边界无情地穿越了许多部落的聚居区,人为地制造了许多矛盾。同时,也是由于这些人为的国界根本没有任何自然物作参照,因而在实际中很难准确确定其具体的界限。
11、中东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地区。一是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二是阿拉伯国家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层出不穷。中东成为现代世界的“火药桶”。回顾中东地区发展历史,历次冲突与战争中都有其深刻的地理背景。①生存环境恶劣。虽然中东地区幅员辽阔,但自然地理环境比较恶劣。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是“万恶”之源。由于气候干旱,导致植被稀少,沙漠广布。以高原为主的地形,也阻碍了中东地区的交通发展。恶劣的生存条件,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些人文特征,如中东地区居民的宗教、民族意识相当强烈;恶劣的环境,也使人们养成了善战的习性。②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说。重要的战略地位,惹致世界大国争相控制中东。因而,在历次中东冲突和战争中,都少不了西方大国的干预与参与。③民族、宗教矛盾突出,有时还非常尖锐。④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各国致富之宝,也是大国争夺、控制的主要目标之一。⑤水资源危机成为中东地区新一轮矛盾与冲突的导火索。中东水资源危机之一是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以色列所在的巴勒斯坦地区,在地貌上分为三个纵列带:西部是狭长的地中海沿岸平原,中部是山地高原,东部边界位于低陷的约旦河一阿拉伯区谷地,北部是加利利高原。从降水分布看,南面和东南面均为降水稀少的(亚)热带沙漠气候,越过中部地区,向北、向西逐渐过渡到半湿润、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因此,只有沿海平原和加利利高原等地降水较多,比较适宜人类居住,同时也是重要的农业区。以色列在1948年建国以后,首先抢占水源地区。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又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并修建了水利工程,拦截了耶尔穆克河和约旦河的河水输注以色列,而使下游叙利亚和约旦修建的“团结坝”几乎成了废物。1978年,以色列又以保护北部地区安全为由,占领了黎巴嫩南部,并将安全区一直延伸到黎巴嫩的利塔尼河、哈萨巴尼河和瓦赞河,同时修建了水渠和引水工程,使几文本来水量就不大的短小河流在黎巴嫩境内几乎断流,黎以矛盾也随之升级。中东水资源矛盾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在阿拉伯国家内部。最大的问题出现在幼发拉底河的水源之争。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土耳其东部的亚美尼亚高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与底格里斯河汇合后,称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幼发拉底河源头在土耳其,流经叙利亚和伊拉克。叙利亚用水的90%来自这条河。同时,该河也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最重要的水源。后来,由于土耳其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源头修建水坝,使叙利亚的用水量减少了3/4,而流到伊拉克的河水仅为原先的1/10,从而引发了上下游国家之间的矛盾。⑥土地之争仍是中东问题的一个焦点。
12、欧盟的地位与欧盟的扩大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1952年7月,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正式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1月,以上六国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7月,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而为一,统称为欧洲共同体。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生效,欧共体演化为欧洲联盟。欧盟现有15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为欧共体创始国。后经四次扩大,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瑞典先后加入欧共体。欧盟人口约3.7亿,面积333.7万平方公里,总部设在布鲁塞尔。2002年12月欧盟宣布,2004年5月又有10个中东欧国家将成为欧盟新成员,它们是: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
欧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日本和美国。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00年,中欧双方贸易额为690.38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中方出口381.92亿美元,同比增长26.4%;进口308.45亿美元,同比增长21.2%。根据财政部统计,截至2000年底,欧盟成员国政府及官方金融组织累计向我提供贷款协议金额约462.41亿美元,占我利用同类贷款总额的41.06%。
13、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成员包括东南亚10国,总部设在雅加达。东盟各国是我国友好近邻,与我国山水相连,或隔海相望。东盟与中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往来。1991年,中国与东盟所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近些年来,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很快,势头很好。在双边关系方面,中国与东盟各国高层互访频繁,各领域、各层次的对话与合作全面展开。东盟是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我国是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目前,我国同除文莱外的东盟各国均签署了政府间贸易协定。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从政治上的考虑,与东盟各国的和睦相处有利于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国际环境,与东盟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有助于提高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力,以平衡日本和美国在该地区的力量介入。从经济意义上来说,拥有5亿消费者的东盟市场对中国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中国也越来越把东盟国家看作是其工业原材料、原油等商品的供应地,这些商品的供应对中国工业增长动力的加强大有裨益。对于东盟国家来说,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中国游客给东盟国家旅游业带来的繁荣以及人民币的长期坚挺为区域货币汇率的稳定作出的贡献都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巨大吸引力。

【高考地理区域热点复习】相关文章:

高考地理主观题答题要点

高考地理热点知识

高三地理备考:盘点热点问题和地区

高中地理复习要点 地形因素对气候影响

高考地理“沉着”能降低“难”度

高考地理热点问题总结

高考地理大纲及复习建议

高中地理区域热点的类型

高中地理难点分析 太阳所在的方向问题讨论

高考地理考点讲座

最新地理学习基础
热门地理学习基础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基础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