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基础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7-04-10 发表|教学分类:地理知识点

地理学习

学习基础

  【考情分析】

  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地理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从内容上看,侧重考查环境问题的分布、表现及危害,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从命题形式上看,信息呈现方式多以示意图、坐标图和文字材料等图表为主,题型为选择题、综合题并重,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今后仍将是考查的重点;从考查能力上,注重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注重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识记、迁移能力与人们关注的实际问题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纵观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的考题,可以看出对“3S技术”专题考点的考查难度不算大,多注重对基础原理和基本应用的考查。从考查内容看侧重“3S”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考查形式看多以资源、环境和城市等热点问题为背景。2009年高考命题形式除遵循近几年的命题规律外,还可能结合国土整治、资源开发、自然灾害检测等社会热点问题,考查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

  【知识链接】

  1.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1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2

  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口压力带来的环境问题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3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4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引起的环境问题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5

  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三个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生物种群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需要共享资源和环境。

  (2)持续性原则: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3)共同性原则: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要进行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5.人地关系相关模式

  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回答: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6

  ①图中A代表___________,是人类通_____________活动从_______________输入人类社会的。

  ②图中B代表___________,是人类通过________活动输出给_________的。

  ③图中C代表___________;这一模式图A、B、C反映了人类生活、生产与环境关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过程。关键根据_____________调控。

  ④图中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输入系统 生活与生产 环境

  ②输出系统 消费 环境

  ③反馈系统 输入 输出 反馈 反馈系统

  ④在B与C之间控制,以促进人与环境的统一

  6.地理信息技术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7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8

  【思想方法】

  (一)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例1】“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相关论 D.人地伙伴论

  2.该思想形成于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

  C.人类社会早期 D.后工业化时期

  解析:第1题中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着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土壤的肥沃程度决定着经济的水平的高低,属于典型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第2题中地理环境决定论出现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人类社会的早期。

  答案: 1.A 2.C

  (二)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例1】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9

  1.图中字母F、G、H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A.资源开发、产品消费、废物排放B.产业活动、产品消费、废物排放

  C.产品消费、废物排放、产业活动D.资源开发、产业活动、产品消费

  2.E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人类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E表示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资源,F表示生产活动,G表示人类消费各种产品,H表示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由于E过程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如果获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就会产生环境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案: 1.B 2.C

  【例2】2009年12月19日,有190多个国家参与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在经历复杂曲折的协商后,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根据图甲至图丙回答下列问题问题。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10

  (1)根据图乙和图丙描述近百年来不同空间尺度气温变化的差异性。

  (2)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

  (3)简要说明气候变暖对图甲中甲所在国家的主要影响。

  解析:解答第(1)小题时需要答出大空间尺度和小空间尺度的区别,大空间尺度是在波动中上升,小空间尺度有的波动上升有的波动下降;第(2)小题主要要求回答人为原因,必须从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入手;第(3)小题由于甲是沿海国家,因此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沿海低地和城市被淹没。

  答案:

  (1)从全球尺度看,世界气温呈明显上升(波动上升)趋势;就某个城市而言气温变化存在差异,有的波动上升,有的甚至波动下降。(8分)

  (2)由于大量燃烧矿物性燃料而过度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于破坏森林(毁林)而使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6分)

  (3)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及城市。(6分)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人地关系的协调

  【例1】读下图,回答1~3题。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11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

  A.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 B.人类尽可能地索取自然资源

  C.人类不要向环境释放废弃物 D.环境无条件地为人类服务

  2.下列人类活动中,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是

  A.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垦中西部大草原,引起“黑风暴”

  B.大力发展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C.在长江河床大力挖沙出售,既有经济效益,又疏浚了航道

  D.我国在中西部一些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3.我国古人的行为或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烧草为灰,取灰肥田B.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D.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解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第2题中退耕还林一方面具有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具有生态效益,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3题中封山育林,森林具有生态效益,定期开禁又具有经济效益,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 1.A 2.D 3.D

  【例2】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12

  (1)在甲图中补绘表示工业流程的箭头。

  (2)乙图中,A、B分别代表两个工厂,其中A是 厂,B 厂。

  (3)生态工业同传统工业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第(1)题,工厂要实现清洁生产,就必须发展生态工业,从原料开采到生产、销售和废弃物的处理,都必须形成体系,实现资源良性循环。第(2)题,根据图中箭头即可判断。第(3)题,该题主要考查生态工业的突出特点,将生态工业与传统工业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1)顺时针方向的箭头

  (2)硫酸 建筑材料

  (3)生态工业把传统工业活动模式转变成更加一体化的模式,形成企业的共生网络,使一个企业的废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企业间的能源和资源实现梯级利用。

  (四)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例1】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完成8—9小题。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13

  1.维持这生态系统“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关键是

  A.江河 B.森林 C.村寨 D.梯田

  2.哈尼族人的村寨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B.为了避免洪涝灾害

  C.可以获得清洁的水源 D.为了观赏梯田美景

  解析:第1小题森林在维护生态循环中的地位与功能是显而易见的。第2小题考虑到实际情况,以C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1.B 2.C

  【例2】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河流①中上游河段规划建设十三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 132万千瓦,年发电量1 029.6亿千瓦时。该河流是我国仅剩的两条未开发的大河之一,但有专家呼吁,不要在该河流上建坝,保留一条自然的河。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14

  材料二 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建坝的数量大幅度下降,而拆坝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到目前为止,美国已折除了500多座水坝。下表是近年来部分拆除水坝的相关资料。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15

  (1)读图,①是 (河流),②是 (河流),③是 (河流),河流②最后注入 洋。(2)试分析河流①水能资源丰富但至今尚未开发的原因。

  (3)你认为专家呼吁,不要在河流①上建坝,保留一条自然河的理由有哪些?

  解析:从图中可读出第(1)题的答案:①为怒江,②为澜沧江,③为金沙江,三江在此形成“三江并流”景观。材料二可反映出一些河流上建大坝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专家反对在①河流上建坝的理由。

  答案: (1)怒江 澜沧江 金沙江 太平

  (2)怒江至今尚未开发的原因是山高谷深,开发难度大,工程量大;怒江流域交通落后,不利于开发;当地经济落后,能源紧张状况不明显。

  (3)建坝容易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等。

  【专题演练】

  广西恭城的农民在80年代主要是依靠木柴为燃料,大量砍伐森林,造成恭城“多山少林”,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鼓励发展“猪—沼气—果”三位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经过20年的努力,现在的恭城是绿水青山的生态示范县。2004年,恭城已成为中国沼气入户第一县。读图,回答1-2题。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16

  1.“恭城模式“的主导产业是

  A.养猪 B.果树种植 C.沼气 D.旅游

  2.“猪—沼气---果”三位一体农业模式的优点

  ①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②改变当地气候类型,提高粮食产量③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④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近年来,青海湖流域由于降雨和径流量减少,草场退化,土地沙化,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目前,青海省在青海湖地区开展水土综合治理取得一定成效。回答3-4题。

  3.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形崎岖,河流众多 B.光照弱,植被覆盖率低

  C.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 D.生物种类单一,数量少

  4.青海省在青海湖地区开展水土综合治理工作,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

  A.引进物种,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B.大力实施以乔木为主的植树造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

  C.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灌溉,扩大耕地面积

  D.改良耕作制度,实施围栏封育、轮封轮牧

  河西走廊属甘肃省率先脱贫奔小康的地区,也是西部开发的热点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不合理,防护林网建设速度滞后。民勤县在20世纪50年代种植的沙枣林迄今已有近一半死亡,从而导致风沙肆虐频繁,土地荒漠化严重。为此,甘肃省委、省政府近年提出要再造河西。现在,河西走廊各地紧锣密鼓地实施再造工程。

  5.沙枣林死亡的原因可能是

  土地盐碱化严重 B.沙枣林不适合在当地栽种

  C.滥砍森林,过度樵采 D.林带过大过密,林水矛盾突出

  6.“再造河西”需首要解决的问题是

  A.大利开荒 B.开发资源 C.发展交通 D.完善生态体系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上空发现了大面积的臭氧空洞。据此完成7~9题。

  7.有关臭氧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臭氧层分布在对流层顶到平流层的底部 ②在距地面22~27千米的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 ③臭氧层的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④臭氧层升温是由于吸收了大量的太阳红外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臭氧层被破坏产生的影响有 ( )

  A.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B.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C.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间接危害

  D.破坏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9.除了臭氧层破坏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还包括 ( )

  ①全球变暖 ②水资源紧张 ③荒漠化严重 ④光化学烟雾 ⑤水土流失 ⑥热带雨林破坏 ⑦酸雨危害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⑦

  C.①⑦ D.①④⑤⑥⑦

  温家宝总理在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据此回答10~11题。

  10.下列我国因地制宜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中,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 )

  A.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B.农耕区生产谷物、饲养家畜

  C.东北平原的国营农场种植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农业

  11.下列关于“循环经济”叙述错误的是 ( )

  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惟一途径

  B.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C.“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又能降低环境污染

  D.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其中包括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读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2~13题。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17

  12.如果图中海域为渤海,每年6月16日12时至9月1日12时为伏季休渔时间,执行这一决定的省区是

  A.山东、江苏、辽宁、天津 B.山东、辽宁、河北、上海

  C.山东、辽宁、河北、天津 D.辽宁、河北、浙江、天津

  13.伏季休渔这一决策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判读卫星遥感图像时常使用对比分析法,具体说就是对不同时间、不同地面物体的卫星图像进行对比和分析。如下图,虚实两线分别代表玉米和大豆两种农作物在不同时间对两种不同电磁波的反射强度(图中符号分别代表播种30、75、100、140天后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强度)。读图回答14—15题。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18

  14.区分两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最佳遥感图象应拍自播种 ( )

  A.30天后 B.75天后 C.100天后 D.140天后

  15.该卫星图像可能拍自 ( )

  A.江汉平原 B.松嫩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太湖平原

  2007年入夏以来,西藏阿里地区持续出现高温少雨天气,异常的天气和气候为蝗灾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天然温床。蝗虫灾害严重威胁着农牧区的庄家和草场。针对往年飞机灭蝗时定位不准,有时误将农业撒入池塘等问题,2007年在蝗虫发生的高密度区域采用“3S”技术,精确掌握防治区域。与此同时,西藏还积极使用治蝗新技术,在低密度发生区推广使用微孢子等生物药剂治理蝗害。据材料回答16—17题。

  16.上述治蝗实例中,主要采用了“3S”技术中的 ( )

  A.遥感技术 B.卫星技术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 D.地理信息系统

  17.“3S”技术之所以能偶感知地面蝗虫的危害和分布情况,是因为 ( )

  A.农作物遭受蝗虫灾害,反射光谱会发生一定特性的变化

  B.卫星分辨率高,可以拍摄到比较清晰的照片

  C.卫星直接指挥飞机进行灭蝗工作,无需人工参与

  D.采用遥感技术,探测的范围会更大

  18.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大地震的影响下,四川汶川地区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下为该地区同一地方2006年5月14日和2008年5月14日的福卫2号多光谱卫星影像(分辨率为8米)地震前、后对比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19

  (1)图中的聚落分布有何特点?

  (2)8米的分辨率能区分的最小地物面积是 平方米。

  (3)对照地震前、后影像,图示区域山体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带来的危害是 ;

  对救灾工作的影响是 。

  (4)遥感技术在地震救灾中具有的优势和作用有哪些?

  19.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20

  材料二 漫画“断指”

  (1)可持续发展包括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 可持续发展。

  (2)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用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3)对于材料二漫画“断指”,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四棵新苗茁壮成长!”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为什么?

  (4)为修复“断指”,必须采取多重措施,我国为此也做出了重大决策。试说明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

  A.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

  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

  C.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

  D.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20.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东部,又被称作乌珠穆沁草原。乌珠穆沁草原目前是内蒙古保存最为完好的天然草原,牧草非常繁茂,可以看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乌珠穆沁草原被人们喻为“内蒙古最后的天然草原”。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21

  (1)锡林郭勒草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分析该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

  (2)乌珠穆沁草原的地形为 ,简要分析乌珠穆沁草原牧草茂盛的原因。

  (3)在a、b两河上建水库是否合理?简述其理由。

  (4)简要分析在a、b河上建成水库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华网2008年7月14日电:武汉市近日向社会公布,东西湖区石榴红村等8个村被评为武汉市首批生态村。据介绍,这些村历来重视环保,倡导生态文明,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远近闻名的农家乐旅游景点,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武汉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图和石榴红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22

  (1)结合石榴红村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

  (2)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 )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

  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3)将下列内容代号填入武汉市“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图的方框中

  a.科教 b.景区资源与环境 c.经济 d.人口

  (4)“农家乐”模式是如何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

  (5)“农家乐”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 B“猪一沼气一果”三位一体农业模式的主导产业是果树种植。

  2. A “恭城模式”主要是以果树种植为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 )” 的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但不可能改变当地的气候类型。

  3.C 注意题干条件是环境脆弱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时高寒的气候,其它的因素都是高寒造成的。

  4.D 切实可行的措施必须是针对该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而采取的措施,就青海湖地区开展水土综合治理工作可行的措施是改良耕作制度,实施围栏封育、轮封轮牧。

  5. D该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因此降水量较少,如果沙枣林过多的话,会造成因为缺水而死亡。

  6. D 完善生态体系是“再造河西”的首要问题。

  7.B 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因此排除①,臭氧层主要是吸收太阳紫外线,排除④。

  8.C 臭氧层破坏使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9.C 注意题干条件是全球的环境问题,必须对于全球造成影响或者说范围涉及非常广的环境问题。

  10. D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其中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农业桑叶可以养蚕,蚕粪可以为鱼提供饲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1. A注意题干条件是叙述错误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循环经济仅仅是其中方式之一,因此A是错误的。

  12.C 临渤海的省区是山东、辽宁、河北、天津。

  13.B 可持续发展有三个原则即: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伏季休渔符合可持续原则。

  14.A 图中只有在30天后的时间两种农作物的电磁波信息在遥感影像上相差最大,因此是两种农作物的最佳遥感影像。

  15.B 可根据两种农作物的类型来确定其具体分布地区,松嫩平原多种植玉米和大豆,故该卫星影像图可能拍自松嫩平原。

  16.C 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利用这一点可以分辨蝗虫灾害的发生区域及密度大小;再结合全球定位系统精确掌握防治区域。

  17.A 农作物遭受蝗虫灾害,反射光谱会发生一定特性的变化,因此在卫星上使用光学仪器,接收蝗虫发射的电磁波信号,以图像胶片形式记录下来传给地面,最好经过分析即可对地面蝗虫危害和分布情况作出判断。

  18.(1)沿山麓河谷地带分布

  (2)64

  (3)发生大面积滑坡 摧毁房屋,加剧人员伤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诱发洪涝、泥石流等此生灾害 阻碍交通,增加救援难度,延长救援时间

  (4)受地形、交通条件先至少,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手段多、信息量大;同时对可能诱发的洪涝、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进行实时监测,为有效开展救援提供决策依据(合理即可)。

  19. (1)经济 社会 生态

  (2)坐公交车;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少用一次性用品;提倡重复利用;节约用水用电。

  (3)不同意。因为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4)D

  20.(1)草场退化、沙化。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2)高原上的盆地 多条内流河注入盆地,水源较为充足。

  (3)不合理。该地河流大多为内流河,降水量小,蒸发旺盛,河流径流量小;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河流落差小。因此不适合建水库。

  (4)a、b两地建成水库后,下游盆地水源减少,使草场退化、沙化严重。

  21.(1)沼渣、粪肥和塘泥 (2)A

  (3)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依次为d、b、a、c

  (4)通过开展“农家乐”,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收入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当地农民保护景区资源与环境意识增强;经济收入增加,保护、开发资源和环境的经济能力提高,有利于当地生态发展。

  (5)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收入难的问题;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难点:太阳系知识

高考地理图文结合答题技巧

高考地理考点 地球与地图

高考地理区域热点复习

高考地理日照图考点解析

高中地理考点:中国地形概述

高考地理六大答题技巧

高考地理计算的整理

高考地理图表判读能力的培养

高考地理考点 光照图和晨昏线

最新地理学习基础
热门地理学习基础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基础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