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七年级地理《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7-01-07 发表|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

方法与设计

教学课题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

课题来源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学 

 

 

 

目 

 

 

 

l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学会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基本原因。 

②掌握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分析西双版纳成为“热带动植物王国”的原因。 

③了解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以及旅游业对西双版纳经济的带动作用。 

④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审美能力、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探究能力、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以及自主、合作的精神。

l 过程与方法

 

从区域的位置入手,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自然、人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得出该区域的总体特征,然后确定其经济发展方向。

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②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③依托本案例的学习与分析,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发展观,初步领会一个地区的发展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同时,还要考虑国家政策、社会条件等,注意各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

①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②原始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

③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的形成及作用。

教学难点

①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②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③融会贯通地理解和领会一个地区发展与开发中应注意的事项。

精要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西双版纳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动、植物资源、民族风情)以及与之相适应发展起来的旅游业。

教学设备与资源准备

教师:多媒体平台、多媒体课件。 

学生:西双版纳的有关图文资料等。

教学实施

师生活动

活动立意

 

◎ 情境导入

 

师:播放用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中滚动展示西双版纳的相关图片:大象、竹楼、孔雀、泼水节、竹子、竹筒饭……顶端字幕:“它们让你想到了什么地方”。

 

师:有人去过吗?那么,你对西双版纳知道多少呢? 

 

师生交流互动。

 

师:同学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真不少。在云南众多的旅游景区中,西双版纳就像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云南的南部,熠熠发光。今天,我们就走进云南,走进西双版纳,认识这个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 

 

◎ 合作探究

 

【了解版纳】

 

一、地理位置

 

师:同学们,根据以前学习某一地区的方法,第一步应该找出西双版纳地区的哪个地理要素呢?(生答:地理位置)

 

展示“西双版纳地区的地理位置图”。

 

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分析地理位置的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西双版纳地区的地理位置图,找出本区的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北回归线以南,北纬20°以北。)

 

2.海陆位置:(云南省南部,横断山脉的最南端。)

 

3.相邻位置:(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国水路相连。)

 

4.交通位置:(与东南亚的多个国家,既可以陆上交往,又可以水路、航空联系。)

 

5.地理位置的好处:(与东南亚是近邻,便于东南亚相邻地区的友好交往、亲密联系。再者东南亚地区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与我国都有密切的联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西双版纳与邻国的交往更加密切。)

 

师:五一假期我们如果到西双版纳旅游,请同学们想一想都应该准备什么?为什么?

 

师生交流。

 

师:那么西双版纳究竟是怎样的气候类型呢?

 

二、气候类型

 

师:展示“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图”及“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

 

学生利用地图小组合作分析西双版纳地区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小组内通过解决以下问题,来分析本区的气候概况。

 

1.西双版纳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北纬20°以北,证明本区所在的温度带是五带中的哪一带?

 

2.景洪市最低月均温出现在几月,是多少℃?

 

3.景洪市最高月均温出现在几月,是多少℃?

 

4.景洪市的气温有什么特点?

 

5.为什么景洪市最高月均温出现在5月呢?

 

6.为什么景洪市最高月均温没有出现在7月呢?

 

7.景洪市哪几个月份降水少?为什么?

 

8.景洪市哪几个月份降水多?为什么?

 

9.景洪市的降水有什么特点?

 

10.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什么气候类型呢?

 

师:展示“世界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景观图”

 

11.在世界上的同一纬度地区,形成什么景观呢?

 

12.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却没有像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而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启发,学生小组总结回答:由于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面对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深受来自两大洋季风的影响,所以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特别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对西双版纳降水的影响意义特别重大,所以西双版纳成了一块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三、地形概况

 

师:展示“西双版纳地形图”。

 

1.学生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颜色的变化,以抢答的方式,推出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

 

2.师生进一步推理总结:本区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为主;有一定的高度,海拔高低的变化,加剧了本区气候的垂直变化,使得植被也表现出垂直方向上的层次变化,从而使本区植被更加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也为当地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奠定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师:只因西双版纳地区热量充足、水分充沛,加之海拔高低的变化,所以西双版纳地区形成了我国除海南省以外保存最完整的茂密热带雨林景观区。这一茂密的雨林区,为植物种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为多种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因此形成了本区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

 

师:让我们背起行囊,乘坐直达景洪的飞机,去欣赏一下西双版纳美丽诱人的自然风光。

 

【走进版纳】

 

第一站:西双版纳勐仑植物园

 

首先学生利用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园图文资料,欣赏热带雨林风光。

 

其次学生展示收集到的雨林资料、景观图片。

 

最后教师播放西双版纳勐仑植物园景观视频。

 

师:西双版纳地区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回答。

 

第二站:西双版纳野象谷

 

首先学生利用可爱的雨林动物图文资料,观赏热带雨林的动物图片。

 

其次学生利用收集的资料,介绍雨林代表动物并展示相应的典型动物图片。

 

最后教师播放西双版纳野象谷录像。

 

师:通过我们一起欣赏同学们的资料、图片以及老师播放的图文、录像信息,大家知道西双版纳地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所以人们把这里叫做“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你知道“动、植物王国”的形成原因吗?

 

小组间互相讨论,得到答案。

 

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阳光充足,湿润多雨,她是地球上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上的一大自然奇观。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所以为多种动物提供了充足的觅食场所和良好的隐蔽场所,因此西双版纳在国内外享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师:西双版纳一块绿色的宝地,不仅有着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有着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在这片美丽的地方,居住着13个民族,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情,又构成一幅旅游资源的画卷。

 

第三站:西双版纳民族风情园

 

首先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品等图文资料或实物。

 

其次教师播放有关西双版纳地区的民族风情图文资料(服饰、民居、节庆、歌舞),泼水节和傣族象脚鼓舞等人文旅游资源录像。

 

师:西双版纳地区各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民族文化习俗的形成,往往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联。

 

生:结合傣族文化生活图片,讨论傣家的竹楼、孔雀舞、竹筒饭等文化习俗与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师:欣赏了西双版纳如此美丽、如此诱人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让我们看看谁最适合当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州长。

 

【话说版纳】

 

“我能行,西双版纳州长,让我干”

 

第一阶段:过关斩将

 

首先,展示问题:

 

假如你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

 

1.你会侧重发展哪种支柱产业,为什么?

 

2.当地有哪些符合发展这种产业的条件?

 

3.侧重发展这种产业会对当地经济、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

 

4.你认为发展这种产业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或正面临哪些问题?你建议来往或居住在西双版纳的不同身份的人应当怎么办?作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你应怎么办?

 

 (提示:可结合教材61页~64页图文资料)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好分工,讨论组织者、记录员、中心发言人分配到位,提高学生的全员参与性、组织秩序性。逐题答辩,分散重、难点,视具体情况决定每一题讨论、回答时间。

 

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及时予以激励并适时评价点拨。

 

第二阶段:PK较量(交流探讨,内化提高)

 

小组间结合本节内容,联系我们所在区域的实际,合作研讨:根据本节课对西双版纳地区的学习与分析,我们这儿,你认为应如何发展?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反思交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对学习内容、思想、方法进行简单总结,并渗透性地总结一个地区应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

 

◎ 达标反馈

 

教师展示习题。(习题略)

 

 

◎ 延伸拓展

 

教师展示要求:

 

以下题目,请你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选择其中一个进行作业。

 

(1)课下登录西双版纳旅游在线,收集资料创作《请到西双版纳来》的宣传文章或手抄报。

 

(2)进行社会调查,分析怎样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以《我县发展规划建议》为题写一篇文章。

 

(3)西双版纳地区旅游资源景观光碟的制作(活动准备、活动实施见课件)。

 

(不要求全体同学都要完成,有兴趣或有能力的学生完成即可。)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

 

 

 

 

 

 

 

过渡衔接,引入新课。

 

 

 

 

 

 

 

 

 

 

 

 

 

 

学生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西双版纳地区的地理位置,既培养了学生间参与、合作的意识、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引入气候的学习。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西双版纳地区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利用一系列小型题目提出问题,从而来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这样环环紧扣,层层深入,逐步推进,把西双版纳地区的气候概况以及形成这种气候的原因,分析得淋漓尽致,明了透彻。在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小组内的合作能力、小组间的竞争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等多种能力。

 

 

 

 

 

 

 

 

 

 

 

 

 

 

 

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颜色的变化,推论本区地形的特点,进而推论本区植被、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为本区热带雨林景观的呼出以及研究性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

 

 

 

 

 

 

 

 

 

 

 

旅游资源的学习,主要以学生展示资料、观看录像活动为主,充分培养学生的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地理课堂从课上延伸到课下,探究兴趣也从书本延伸至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使地理学习的趣味性、直观性更强。通过观看录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拓展性。

 

 

 

 

 

探究问题的整理,使学生充分开动脑筋,达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发表等多重能力。

 

 

 

 

 

 

 

 

 

 

 

 

 

 

 

 

 

学生资料的展示以及教师相应录像的放映,使本区人文旅游资源的资料更加丰富,加之相关问题的讨论理解,使学生对西双版纳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形成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达到不限制学生思维,用学生的视角去解决问题等目的。使学生充分能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

 

探究问题的提出,达到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的目的,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拓展问题的提出,不仅能加强组间互动、生生互动,还使本节的探究气氛更加深入,体现学活和活用地理的思想。

 

 

 

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断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检测学生学习情况,查漏补缺。

 

 

 

 

 

 

 

通过课下作业达到内化所学,融会贯通,增强实用、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的提高。

【七年级地理《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漫话自然灾害的双重性

21世纪地理新课改的做法

南极洲

东部季风区区域开发主要问题

09地理高考二轮复习的五点建议

人与自然关系演化的四个阶段

中学地理课改推进中的实践误区与反思

东南亚的旅游资源

地理课的绘图教学

七年级地理《第七章 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最新地理方法与设计
热门地理方法与设计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方法与设计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