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练习题 >人文地理部分常考知识问答汇总

人文地理部分常考知识问答汇总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7-01-05 发表|教学分类:地理试题

地理学习

练习题

1.经济林和经济作物有什么区别?咖啡、可可、橡胶的属于什么?

《森林法》规定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是我国五大林种之一,也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结合得最好的林种。

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按其用途分为: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糖料作物(甜菜、甘蔗)、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嗜好作物(烟叶)、药用作物(人参、贝母等)、热带作物(橡胶、椰子、油棕、剑麻)。广义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经济作物具有地域性强、技术性高、经济价值大和商品率高的特点,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严格,宜于集中进行专门化生产。世界上一些主要经济作物如棉花、甜菜、甘蔗、麻类及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集中化与专门化程度均较高。

经济林主要指林木方面,经济作物主要指能有使用价值的物种,从上可知,咖啡、可可、橡胶都属于经济作物。

2.我国小麦的主产区在哪里?

我国小麦三大产区,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

⑴北方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这里冬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左右。其中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诸省区;⑵南方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这里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种植冬小麦有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其特点是商品率高。主产区集中在江苏、四川、安徽、湖北各省。一般是在每年的十月份播种,来年的 5月份收。(3)春小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该区气温普遍较低,生产季节短,故以一年一熟为主,主产省区有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

3.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小麦生产是冬小麦还是春小麦?

美国的中部大平原的商品谷物生产中小麦区有两个,其中北部为春小麦区,南部为冬小麦区。澳大利的混合农业生产中,小麦为冬小麦。

5.为什么说长江中下游是鱼米之乡?

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南方亚热带地区, 地势低平,气候湿润,最适宜的粮食作物是水稻,稻米产量高,加上这里河网密集,水域面积大,淡水养殖在生产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里的人们生活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水产,因此自古就是鱼米之乡。

6.重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⑴粮食作物——南方的水稻和北方的小麦。①小麦耐寒、耐旱,适应性强,分布比较广。它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世界的小麦生产,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气候区和我国的半湿润、半干旱区。春小麦在春季播种,夏季收获,生长期一般为 80天至 120 天。春小麦多分布在纬度较高或海拔较高、热量条件较差的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温带的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新疆和青藏高原。冬小麦在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生长期较长,南方为 120 天,北方为 270天。我国主要分布在暖温带的黄淮海平原地区,长江以南地区也有分布,受饮食习惯影响商品率高。②水稻喜温、喜湿。根据对热量条件的不同要求,可分为一季稻,双季稻和三季稻。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以单季稻为主,以南地区以双季稻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水稻种植区。③青稞性喜凉,耐高寒和轻霜,生长期短,播种期的弹性大,于 3—5 月播种,7—9 月收割。我国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北部、西藏、青海都有栽培,以青藏高原出产最多。青稞是青藏地区人民的主要粮食。

⑵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花生、芝麻、甘蔗和甜菜。①棉花:喜湿、喜光、生长期长。中国、美国和中亚是世界三大产棉基地。我国的棉花生产相对集中在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地区。我国有五大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和南疆。②油菜: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③花生:其重要性居于首位,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④芝麻:优质油料作物,喜温怕涝,生产期较短而热量要求较高。主要分布在河南省。⑤甘蔗:是热带、亚热带作物,具有喜高温,需水量大,吸肥多,生长期长的特点,是我国南方的糖料作物,主要分布在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和海南。

(3)其他常考查的作物——①亚麻:喜凉爽湿润气候和肥沃壤土。种子发芽的温度是4℃左右,生育期间温度不超过18℃为宜。亚麻属长日照作物,我国的东北地区及东欧平原地区栽培较多。②黄麻:喜高温湿润气候和肥沃的沙质土壤。种子发芽最适宜的温度是 20℃—25℃,生长期最适宜的温度是 28℃—30℃,昼夜温差要小。全年降水量在 1000毫米以上。原产于东南亚,现主要产在南亚地区。孟加拉国黄麻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黄麻在我国南方种植很广,浙江省最多。③剑麻:原产于墨西哥,现在,坦桑尼亚产的剑麻占世界总产量的 60%。

7.河谷农业、绿洲农业、灌溉农业、坝子农业、基塘农业的差异

(1 )河谷农业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以青海的黄河谷地、湟水谷地、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最典型。青藏高原因气候高寒,只有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降水条件较好,土壤比较肥沃,又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因而适宜耕作,成为农业发达地带,被称为河谷农业。

(2)绿洲农业  又称绿洲灌溉农业,主要分布于新疆内陆盆地和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在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或山麓地带与冲积扇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因有灌溉水源而成为荒漠地区发展农业的理想场所。绿洲农业多呈孤岛状、带状或串珠状分布于荒漠地区。

(3)灌溉农业  是在天然降水极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依靠水利工程设施发展起来的农业,主要分布于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等地区。灌溉农业通过水利灌溉设施作保障,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要求以实现稳产高产,有时还可以培育肥力和冲洗盐碱。因此,灌溉农业是一种能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能排能灌、稳产高产的农业。

(4)坝子农业  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地区,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流水的冲刷使地表土层浅薄,地表水渗漏严重,不利于耕作,只有在那些被当地人称为“坝子”的山间小盆地内有些小块的冲积平原,水土条件相对较好,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故称为坝子农业。

(4)基塘农业  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形式。它是把低洼的地方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筑成塘基,在塘基上栽果树、桑树、甘蔗。这种生产结构称为“桑基鱼塘” 、“果基鱼塘”或“蔗基鱼塘” 。这种生产方式使农业各环节互相依 存、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8.新疆的瓜果和青藏高原农作物的品质为何好?

西北地区瓜果甜和青藏地区农作物高产原因都是因为当地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积累的糖分或有机质多,晚上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糖分或有机质少,有利于糖分和有机质的积累,所以农作物的品质好。但是西北地区晴天多是因为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而青藏高原晴天多则是因为地势高,空气稀薄,空气洁净。

9.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上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优势。

10.为什么海南是我国北方各省的冬季大温室?

海南省地处低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并有一小部分是热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且四面环海,气候深受海洋影响,在冬天我国北方各省气候寒冷,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所以海南成为我国北方各省的冬季大温室。

11.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各有哪些特色?

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新疆地区的绿洲农业;西南地区云贵高原的坝子农业;横断山区的垂直农业或立体农业;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或高寒农业;城市,矿区周围的乳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南方季风区的水稻种植业;黄淮海中低产田的鱼塘—台田模式;内蒙古高原为草原牧场;新疆天山为山地牧场;青藏高原为高寒牧场。

12.世界上典型农业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⑴我国牧区发展可从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借鉴:①建设人工草场,以减轻天然草场压力;②加强牧区交通运输建设和畜产品的加工工业,扩大市场范围和增强市场的竞争力;③加大科技投入,集约经营。

⑵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可借鉴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①扩大生产规模;②发展先进的科技和一流的科技服务体系;③加大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

⑶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对我国农业的借鉴意义:①大力建设生态农业体系,如在南方建立林业—农田农业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②发展多样化经济,如南方丘陵山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发展林—草—田—塘多种经济;③发展多种经营,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商品农业。

⑷热带企业化种植园农业对我国的借鉴意义:①我国的一些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园应加大科技投入和基础设施,提高经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②建立较大面积人工橡胶林生态系统,增加森林的覆盖率,可以起到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生物自肥的作用,不仅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达到永续利用资源的目的。

⑸世界乳畜业对我国的乳畜生产的借鉴意义:①中国大城周围的乳畜业生产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完善生产的社会服务体系;②应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的生产结构,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

13.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综合性原则: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影响工业、农业、商业、城市、交通、旅游等的自然区位因素和人文区位因素中的各因素,以寻求最佳区位,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2)可持续原则:区位选择的核心原则。三效益(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是具体布置运作、综合评价的基本出发点。 生态的可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工农发展要与资源、环境协调;经济的可持续是条件,工农业生产布置后既要生存发展,有增长数量,更要改善产品质量、提高效益、节能节料,清洁生产;社会的可持续是目的,工农业发展要促进就业,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

(3)主导性原则:不同的产业部门,其投资要素中各要素所占的比例不同,区位选择中一般是看是否满足其主导性需求。如装配工业区类(普通服装)要看是否有廉价劳力;冶金工业(炼铝业)看是否有廉价电力和原料;饮料业(啤酒)看是否有便捷的市场。商品粮主导是廉价土地和水热条件;花卉业主导是市场和水源;宁夏平原水稻是水源;南疆长绒棉花主导是昼夜温差大。

(4)因地制宜原则:因不同的自然环境制宜,因不同的经济环境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区区位,把握区位联系的特殊性。细心地分析给定的环境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是合理布置的基本方法。如“珠三角”区位具有中国南方“门户”的位置——邻近港澳台、面向东南亚,对外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外需性产业;武汉区位具有中国中部“中心”的位置——“九省通衢” ,对内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内需性产业;上海区位具有中国“大地理中心”的位置——长江流域出海口、南北沿海航线的中点,对内、对外均有无限优势,发展内、外需性产业均宜。

(5)因时制宜原则:区位因素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除了静态地从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区位因素外,更要从发展变化角度进行分析、评价。例如,某个工业地域的繁荣、衰弱等皆由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引起的。又如,钢铁工业分布的历史演变为:早期趋于煤矿产地,因能源的利用率低;晚期趋向于铁矿产地,因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现代趋向于市场、临海分布。即前期为煤铁复合型,后期为临海型;现代高科技自动化生产工艺的运用,使其对工人的技术素质要求大大提高。再如,劳动密集型工业来,大约每十年“飞”一下,在“二战”期间主要在美国,20 世纪 50—60 年代主要在日本,70 年代主要在亚洲“四小龙” ,80年代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90 年代主要在中国沿海省份,21 世纪初主要在中国的中部省份(即中部的崛起)。

1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的机械增长有关。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在全球范围内对人口数量变化没有影响,考查范围越大,其影响越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内,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例如,海湾战争导致大量战争难民迁移;撒哈拉沙漠的扩张导致环境难民迁移;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等。但就全球范围看,影响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因素。

15.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⑴对迁出地的影响: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民工的劳务收入、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②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

⑵对迁入地的影响:①合理的人口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原先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不合理的人口迁移,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②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既积极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我国民工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民工进城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促进了城市商业和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盲目无序的流动人口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压力。

⑶人口迁移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 可调整人口分布,对民族和种族的融合起重要作用;改变了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16.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民的数量(人/km 2 )。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等,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人口密度差异的基本思路:地形——气候(气温、降水等)——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发展。(3)人口分布状况

 

分布地区

分布规律

形成原因

稠密区

亚洲东部、60°N 以南的欧洲、北美洲东部

北半球中纬度的近海地带

平原广、气候温湿,农业发展早,工业、交通、城市发达

稀疏区

苔原、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高纬度地区

严寒

热带雨林带

赤道地区

湿热

沙漠带

干旱地区

干燥

高原、山区

高山地区

寒冷

需要注意: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 11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亚洲);俄罗斯(欧洲);美国(北美洲);巴西(南美洲);尼日利亚(非洲);墨西哥(北美洲)。

(4)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地区差异

主要原因分析

世界人口分布

密集区

东南亚、南亚

古老文化中心,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

西欧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贸活动频繁,重要工业地带

北美洲东北

工业、金融、贸易最发达

 

稀疏区

高山寒冷区、干旱沙漠区、湿热地区

自然条件恶劣,或开发较晚

中国人口分布

东部沿海地区密集;西部高原稀少;平原多,山区多。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多,西北少

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17.什么是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不同,同时,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也会带来的不同的人口问题。

类型

问题

影响

措施

传统型

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增速快

加大了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限制经济发展速度,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增长率

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现代型

人口增长慢

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18.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因素的方法

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某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之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又称之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之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又称之为微观因素。

下面以武汉市例,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①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②武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③武汉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另一方面,河流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

(2)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因素:①武汉市靠近大冶铁矿,发展起钢铁工业,便利的交通运输也是钢铁工业选址在武汉而不在大冶的主要原因;②武汉市交通发达,位于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同时京广铁路穿过,带动了武汉的发展;③武汉市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④近年来,武汉市发展高科技,拟建成我国的“光谷”之一,武汉市的旅游业日趋发达,为武汉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评价要用综合思维方式,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出现影响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新的区位因素。除科技、旅游等因素,还有如可持续发展等。环境保护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因素之一,那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将得到治理,城市的经济结构也会随着改革。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区位因素也在发展变化,有些因素的影响减弱,有些因素的影响增强。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对城市区位产生较大的影响。

19.城市化的几个有关概念的区别

⑴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⑵郊区城市化:指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后的绝对分散阶段,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

⑶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的现象。

⑷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

20.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日益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受到了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使环境向有利于提高人们生产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而过快的城市化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城市问题。

解决措施: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1.城市地域形态与城市地域结构的区别

城市地域形态是指城市的外部形状,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有集中式、组团式和条带式或放射式。城市地域结构则指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其主要指不同的城市功能区有规律地结合。

22.出生率与生育率有什么区别?

人口出生率是某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总人口数之比。生育率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指 15 岁到 49 岁妇女)数之比,它是决定出生率大小的基础,对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的出生状况更直接和明显。如:非洲的生育率是 13,即每个育龄妇女平均生 13 个孩子。

23.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有哪些区别?

环境承载力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限量,则会使原有的人口生态系统失衡,甚至崩溃。

合理人口容量则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首先,两个概念的人口数量含义是不同的。环境承载力主要是从自然资源(淡水、土地等)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来确定地球可以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它强调生态系统供养人口的自然基础,体现的是人口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 ,它表示的是一个警戒值。合理人口容量则较好地体现了人口在“发展”层面上的意义,它表示的是一个合理值。仅从自然资源的角度估算的环境承载力是生物生理性的人口容量,即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情况下的最大人口容量。显然,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其次,正因为两个概念的数值含义不同,所以导致其影响因素也是不同的。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自然方面的资源与环境,人口环境容量则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性,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除受自然的资源与环境影响外,还受人文的消费水平与科学技术影响。

24.交通线选线的区位因素

(1)人文因素主要考虑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方面:①经济方面主要包括: “线”在路网中的作用。 沿线经济的发展如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以及相关产业的形成,拉动内需,吸纳劳动力就业,加强加快起止点及沿线的人员、物质、文化、信息交流的发展。②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的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促进友好往来、文化传播。③环境因素:考虑交通线在施工过程中和营运后对环境的影响,如青藏铁路的选线就充分考虑了在施工过程中和运营后对可可西里保护区、三江源保护区的影响。

(2)自然因素:尽可能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不利的自然条件,从而选出既能够满足运输能力的要求,又能减少工程量,减少投资,并便于保养。评价性语言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跨河)、地质、灾害等有利和限制因素进行评价。

(3)科技因素:作为建设保证。

25.交通线上选点的区位因素

(1)港口建设的区位因素

①陆域条件:是否有平坦的地形,海岸线是否曲折,是否是背风、避浪,河流的入海口,河流交汇处,与其他交通是否有便利联系。②水域条件:是否水深港阔,泥沙淤积状况。③经济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所依托城市的经济是否发达。

(2)机场区位分析

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有利于排水;地质:地基坚固、稳定;风向:机场跑道沿盛行风向修建,有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气候: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少、风速小的地方,宜设在距城市较远、地势较高的地方;经济因素:与城市交通联系方便。

26.京九铁路途经区域的地理概况

穿越的省市

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9省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经过的革命老区

冀中、大别山、井冈山、赣南等

跨越的水系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等水系

穿越的地形区

华北平原、江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大别山区、江南丘陵、两广丘陵、珠江三角洲

连结的工业基地

京津唐、珠江三角洲

商品粮基地

江淮地区、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商品棉基地

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江汉平原、黄淮平原

出口商品基地

珠江三角洲等

油菜基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矿产资源

铁矿

河北迁安、安徽马鞍山、湖北大冶等

煤矿

河北峰峰、山东兖州、河南平顶山、安徽淮北、淮南、江西萍乡等

油田

华北油田、中原油田等源

有色金属

资安徽铜陵、湖北大冶、江西德兴的铜矿和江西大余的钨矿等

旅游资源

山东梁山泊遗址、 江西庐山、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井冈山革命遗址、玉石岩石刻等

著名土特产

山东荷泽牡丹等

交会铁路干线

陇海线(商丘)、浙赣线(向塘)等

27.上海是个河口港,它还可以兼作海港,河口港与海港有什么区别,世界上还有哪些港口即可以做河口港,也可以做海港?

河口港就是以河流为航道的港口,且位于河流的入海口,主要是以内河运输为主。而海港就是以海洋为航道的港口,主要以海洋运输为主。上海港位于长江的入海口,所以既可以以长江为航道成为河口港,又兼做海港,中国的还有广州港和天津港,世界第一港荷兰的鹿特丹港也属于此类。

28.什么是腹地?

腹地是指位于港口城市背后,为港口提供出口货物和销售进口商品的内陆地区。腹地面积的广度及其经济潜力的大小,通常受港口背后内陆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人口、经济因素的影响。现已被引申指位于一般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周围的毗邻地区。它们受中心城市的影响,起到为中心城市提供物资和销售市场以及接受中心城市文化服务的作用。

29.如何正确的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是综合的、全面的。首先,要求运载量大、成本低、投资少,以便节省用于运输方面的开支;其次,要求货物到达快,以便缩短运输时间,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再次,要求尽可能保证持续不断地、安全地运输。不同运输方式对上述经济指标的满足程度不同,运输方式的选择一般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价格、运送距离和时效等,结合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要综合考虑、选择最佳运输方式。

30.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及其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有什么影响?

在地域联系方面,除交通运输外,商业活动也属于地域联系的范畴,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理学习主要还是偏重空间分布问题的学习,感受商业活动是怎样使不同地区的人们建立起地域之间联系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区的开放性和对外依赖性增强,货物交流或商品交流增加,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除了交通运输外,通讯也包括在地域联系内容中,不论是交通运输还是通讯,它们的地理意义不仅在于地域间的沟通,而且使传统地理空间概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地域联系的方式和手段不同,使地域之间相对的时间距离比绝对的空间距离更有意义,另一方面,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地域之间的联系正在形成一个超越传统的地理空间信息网络。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与城市功能区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当越来越多的居民拥有私人轿车后,选择居住区时就有了更大的余地,居住区与工作区、商业区分布在城市不同区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再如,北京的三环路贯通后,沿路建起了多家大型家具城,这是交通布局变化带来的家具商业区分布的新特点。如果条件许可,可以采用“模拟设计”的方法学习。例如, 在居住区内选择适当的范围,调查该地区内交通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情况。再结合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其他必要资料,如人口、主要功能区分布、地区未来发展等资料。为该地区设计更好的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并用学过的地理原理进行解释。

31.绿色农业、生态农业

绿色农业是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总称。凡从事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食品安全卫生之类的农业生产都可以被认为是绿色农业,它强调农业在生产、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都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损害,符合绿色环境标志规定的要求,包括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产后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安排农业生产各部门,使农业区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良性生态系统,比如通过稻田养鱼既可消除稻田的虫害,减少农药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又解决了肥料问题,促进了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的提高。我国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模式、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32.赤潮与咸潮

赤潮主要是人为过度排放含磷、钾等养分元素的工农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引起海水富营养化,从而导致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的形成与所在地温度高、蒸发大,降水少,海湾封闭,水体交换少,沿岸工业和城市比较集中等原因有关。其危害是破坏海洋生态平衡、造成海洋渔业减产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咸潮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进内陆区域后,水中的盐分达到或超过250 毫克/升的自然灾害。我国沿海的咸潮一般发生在上一年冬至到次年初春期间,主要由旱情引起,但海平面的升高和人类的无序采沙也会加剧咸潮的蔓延。当咸潮发生时,河水中氯化物浓度从每升几毫克上升到超过 250 毫克。水中的盐度过高,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老年人、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人等不宜饮用。水中的盐度高还会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锅炉容易积垢,同时咸潮还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当地植物的生存。

33.咸潮为什么多发生在冬季?针对咸潮应采取什么措施?

我国的的外流河大多在季风区,夏季降水多则河流水量大,冬季降水少则河流水量少。冬季河流水量少,注入海洋的淡水大大减少,从而使盐度高的海水沿河道回溯,称为“海水倒灌” ,使河流盐度大大增加,这样就形成了咸潮。而夏季由于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注入海洋的淡水也就多,海水不仅不容易倒灌,反倒会被淡水冲淡(如珠江入海口处的海水几乎与淡水一样)。咸潮的防治措施有建立预警机制、采取调水以淡压咸、加强河道采砂管理、节约用水等。

34.什么是湿地,它有什么作用?

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米的水域。此外,湿地可以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 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段,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 6 米的海岸带等,均属湿地范畴。

湿地资源的功能: ⑴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生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⑵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 “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⑶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⑷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有害物质、分解有害物质、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⑸湿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环境, 可作为旅游地,航运功能,各种动物的栖息地( “鸟类的乐园”)。

35.森林的作用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可归纳为七个字: “水气净美无(物)尘沙” 。对应的意思是: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净化空气;美——美化环境;物——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尘——吸烟除尘;沙——防风固沙。另外,还可图示如下:

36.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的原因

(1)赤道穿过亚马孙河流域的中部,终年受赤道低气压的影响,高温多雨;

(2)亚马孙河流域地势平坦宽广,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3)亚马孙河流域南、西、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由东北、东南海上吹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

(4)南美洲北宽南窄,略成倒三角形,亚马孙河流域位于南美大陆的最宽处。

37.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资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清洁生产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的问题,即在污染前采取防治对策,而不是在污染后采取措施治理,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使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人类与环境的风险。它主要包括:①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材料和能源,减少降低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②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③对服务,要求将环境效益纳入到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去。

38.沼泽一定分布在较高纬度吗?

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分布有大量的沼泽,同学们就以为沼泽一定分布在较高纬度。沼泽一般是因为地表过于潮湿,生长着沼泽植物,这些植物不断生长、死亡,大量腐烂的植物残体不断地堆积变成泥炭。但是在较低纬度河水浅、流速慢的地方,会产生积水,水草生长很快而变成沼泽。在沿海低地,由于反复被海水淹没,水分蒸发量小于降水量,使得杂草丛生,形成盐沼泽。在青藏高原由于冬季地面积雪,次年春季融化,地面积水,短草伴随着苔藓生长,也可以形成沼泽。

39.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特点

环境问题

成因

主要分布

危害

对策

沙漠化

自然:气候干旱,降水量少;人为:滥伐、滥垦、滥牧,植被破坏

温带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季风区的边缘地带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退化,面积减少

保护好现有植被;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加强管理,退耕还林、牧

石漠化

地表土层薄,土下基岩坚硬,地形坡度大,降水多,冲刷作用强,植被破坏

石灰岩广布的高原山地区

使山地成为荒漠,人畜饮水困难,土地退化

禁止陡坡垦荒; 实行封山育林

气候变暖

森林大量减少,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全球

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低地;使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酸雨危害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世界: 西欧、北美、日本;我国:主要在南方

使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对矿物燃料进行无硫处理,加强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臭氧层破坏

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增多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上空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的免疫力,导致皮肤癌;危及海洋生物,导致全球变暖

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排放

森林锐减

焚耕开垦、开辟农牧场、商业性木材采伐、不合理的生物资源利用等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东南亚等地,以巴西为甚

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影响全球气候

加强管理与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 设立国际基金,鼓励保护性开发

淡水资源危机

 

地球上淡水所占比例少,可供使用的水资源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非洲、西亚等地区比较突出,我国的华北最突出

妨碍工农业生产;影响人类生存

开源和节流,节约用水,修水库蓄水;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含蓄水源。

物种加速灭绝

自然灾害;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利用;环境污染等

遍及全球,尤以热带雨林最突出

影响全球食物供给;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

建立自然保护区; 人工繁殖或培植

 


40.尾水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会缺氧?什么是中水?

水电站流过了发电机组以后的水叫尾水。水坝尾水缺少流动,加之水中藻类生长,时间久了,藻类疯狂繁殖,长此以往,缺氧是必然的。

中水起名于日本,“中水”的定义有多种解释,在污水工程方面称为“再生水”,工厂方面称为“回用水”,一般以水质作为区分的标志,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

41.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氮氧化物(NOx)中的 NO 和 NO2都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 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HC)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经过研究表明,在北纬 60º~南纬 60º之间的一些大城市,都可能发生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主要发生在阳光强烈的夏、秋季节。随着光化学反应的不断进行,反应生成物不断蓄积,光化学烟雾的浓度不断升高。这种光化学烟雾可随气流飘移数百公里,使远离城市的农村庄稼也受到损害。1943 年,美国洛杉矶市发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此后,在北美、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也先后出现这种烟雾。

42.什么是循环经济?

在传统经济中,人们把资源、能源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将产生的污染物和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资源利用率低,废弃物排放量大,加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其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在循环经济中,人们建立了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即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高,废弃物的排放量减少,减轻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其物质和能量开展了循环和综合利用。

本文章来源于查字典地理网,更多精彩地理复习资料请及时关注。

【人文地理部分常考知识问答汇总】相关文章:

人文地理部分基础知识

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本记忆知识要点汇总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

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

高中地理界线知识汇总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区域地理考纲及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区域地理欧洲知识点

最新地理练习题
热门地理练习题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练习题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