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练习题 >高二地理必修三考点复习

高二地理必修三考点复习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12-26 发表|教学分类:地理试题

地理学习

练习题

随着地理必修三的学习接近尾声,高二的期末考试也即将拉开帷幕。下面是由查字典地理网小编带来的高二地理必修三考点,你从这些考点中能总结出多少所需的资料呢?

高二地理必修三考点(一)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区域分布不均匀;②自然资源一般不具流动性。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 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 短缺,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 蕴藏丰富 ,需求量 小 ,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 煤为主,易引发 酸雨 等环境问题;

②北煤南运对我国 南北向铁路运输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

③ 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 战略接替区,发展战略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

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

④ 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

4.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⑴产业转移

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②分类:区域和国际产业转移。

③目的: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利润 。

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②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

④其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地价昂贵、环境污染

5.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①发达国家 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②发展中国家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

⑵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

①发展中国家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 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占据利润低的加工环节。

②发达国家发展处于开发期或增长期的产业;发达国家占据利润高的设计和营销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伴随着 污染 转移和扩散,发展中国家应注意产业转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①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常常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如日本;

②发展中国家 接受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6.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 改革开放 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 侨乡 之一。

7.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

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 劳动密集型 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 劳动密集型 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8.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 产业基础 、 科技实力 、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 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 分工合作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 深圳、 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9.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温带季风 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 一熟 ,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

②地形分布:高原( 畜牧业 )、平原( 种植业 )、山地( 林业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 黑土、黑钙土 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

①良好的 工业基础 基础;

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 外向型农业;

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10.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 、 玉米 、 水稻 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

①林业:主要分布在 大小兴安岭和 长白山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 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

①主要分布在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 、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高二地理必修三考点(二)

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

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①加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②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工业三废的治理.

6、流域:又称供水区,是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7、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分水界).

8、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9、西北地区概况

(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10、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高二地理必修三考点(三)

1、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

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能源基地建设:

扩大煤炭开采量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2、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三废的治理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

3、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4、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5、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6、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根据资源优势确定流域开发方向

水能资源开发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有利于发展高耗能工业。

水资源开发旅游、灌溉、养殖、航运等。

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

土地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

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开发基地,建立相应的工业部门(利用廉价电力)。

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旅游规划,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

7、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根据存在的问题确定流域的治理措施

(1)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

②工程护坡、打坝淤泥等工程措施;

③进行小流域治理。

(2)对河流污染的治理措施:

①关闭污染较重的小工业;

②对工农业及生活污水进行治理;

③减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

④调整生产过程,适当在洪水期排污。

(3)对生物资源破坏的治理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适当迁出保护区内的居民;

③调整农业结构,控制人类活动(如交通建设);④宣传教育。

8、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工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9、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10、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高二地理必修三考点复习】相关文章:

考点复习

高中地理难点分析 洋流知识专题复习

高三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旅游活动与环境知识点

高考地理热点知识

高中地理难点之地球自转的意义

世界地理经典知识点汇总

高一地理湖泊的成因知识点

高中地理考点: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

高考地理图表判读能力的培养

最新地理练习题
热门地理练习题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练习题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