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浅议地理环境对陕北民居形成的影响

浅议地理环境对陕北民居形成的影响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12-25 发表|教学分类:地理论文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摘 要】地理环境对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窑洞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居住建筑形态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因素浅析窑洞形成的机理和正在发生的改变。

【关键词】陕北;环境;窑洞;习俗

一、自然条件和历史变迁

陕北既是一个自然区域概念又是一个文化区域概念,大致包括我国陕西省延安市中北部和榆林市的行政区域范围,北陲广阔沙漠,南邻山峁沟壑。陕北地区处于我国黄土高原向内蒙荒漠草原过渡的边缘地带,另外该区域也是黄土高原地质结构最为典型丰富、地貌形态最为复杂的地带。陕北黄土高原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年均降水量仅有350-600mm。大陆性特征明显,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炎热干旱,偶发暴雨。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均差大,素有“早着棉袄午披纱”之说。

陕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从这里萌生和发展。远及夏商周三代,我国先民就在此区域活动,留下了奋斗的足迹,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汉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封建统治者和农民起义军在这里兵戎相见,无数次决定中国走向的战争在这里上演,隋唐时期这里曾经是中央王朝的统治中心所在。无数次决定中国走向的战争在这里上演。

在漫长的岁月里,陕北人民经历了战争洗礼和自然变迁的考验。在与封建统治者和无情风沙斗争中,锻炼出了勇敢,坚韧,奋进的品格,一曲曲高亢悠扬的陕北民歌无不反映着这些大山一样的精神。历史上多民族聚居,共同开发和建设了这块土地,历经匈奴族游牧、华夷杂居和汉族为主三大阶段,自然留下了多民族文化杂交,多地域习俗渗透的许多特征,在营造方面如窑与房结合构成的院落便是最好的表现。[1]作为一种历史的延续,显现出极为丰富和多彩多姿的美。

传统民俗和建筑是人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典范。历史沉淀了伟大精神也留下了宝贵的建筑艺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千百年来各地人民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创造了形态迥异的建筑风格。作为我国黄土高原原始生态建筑之一的陕北窑洞,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天人相用的传统生态思想。[2]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建筑与自然的结合,在人与自然的密切接触与亲和相用中,“用天材,就地利”,顺应自然,为我所用。

二、自然环境与民居窑洞建筑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地貌特征的反映,长年累月、无边无际的漫天风沙,时刻的挑战着陕北居民的生活。残酷的现实自然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首先思考如何解决居住这一头等大事。

1、降水

陕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大约为350-600mm。陕北与关中土地面积占全省的2/3,而水资源加起来还不足全省的30%,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下水贫乏。本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808.3m3,分别为全省和全国的69.3%,35.8%,亩均水资源量为34m3,分别为全省和全国的25%、17.4%。[3]全年降水不平衡,集中于夏季,质地疏松的黄土经过暴雨的冲刷而千沟万壑。面对地无三尺平的客观礼貌情况,陕北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了窑洞这一新型的建筑模式。

2、地形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为一起伏不平的支离破碎的高原。黄土高原几乎全境都被黄土所覆盖,地形多为黄土丘陵。千百年来受地势变化和水热条件的影响,黄土质地疏松。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垂直节理发育良好,孕育生长出窑洞这一土生建筑。在数公里宽的地阶上闪落分布着一些村镇,这些村镇的形态各异,大小不同,但是居住的窑洞内部结构相差无几。在窑洞分布区,群众一般惯于窑洞和房屋结合的居住方式。在土质疏松、基岩外露采石方便的地区,以砖、石或黄土坯砌筑的独立式窑洞建筑居多,这些窑洞建筑取之自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环境观的最佳典范。[4]

3、民居窑洞建筑

窑洞广泛分布在中国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但是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陕北窑洞。智慧的陕北民众充分利用黄土层容易开发的特征,在黄土崖壁开挖出来了洞室空间。为了保持洞顶的稳定,一般挖成椭圆形或者半圆形,而在内部,典型的窑洞,多为圆形顶,一般长约8m,宽约3.5m,高约4m,正面或有热炕。窑洞建筑只有内部空间而没有外部形体,它的内部空间取决于黄土层的自身结构特点,外部形体是由土体的性质决定,只要对崖面进行简单的处理即可。内部空间的形状一般是拱形的,不需要其他的装饰材料,就可以完成这个建筑,再加上土的价格为零,所以窑洞是一种经济的居民形式。窑洞按照所用的建筑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土窑、石窑、砖窑和接口窑四种。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窑洞有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

三、人文环境对民居建筑影响

1、窑洞与穴居

《博物志》云:“南越穴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说明了我国先民早在原始社会就依靠洞穴生活的状况,也说明陕北窑洞与原始穴居有着渊源的历史联系和相似的形态。[5]英国着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把创造称之为“挑战和应战之间发生的一场遭遇战的结果”,而“起源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产物”。陕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恶劣,降水量很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因此居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直立性构造较好的特点,挖洞居住,创造出窑洞这种最适宜和最经济的居住方式。据统计我国北方生活在窑洞中的人们大约有4000万左右,窑洞因为特殊的气候和坏境的调节,有着冬暖夏凉的优势。

2、风土人情与窑洞

对血缘关系、风俗文化、风水观念等都是影响窑洞形成和改进的社会文化因素。聚落的选址、营建过程中依山就势的风水观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生产方式,形成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文化观念以及血缘家庭的宗法思想,都对“原生态”聚落空间结构形态的发展和演变产生深远的影响。[6]

陕北风俗文化形成的“黄土文化传统观念”,例如人们的乡土情节、交往意识、团结友爱等,形成了一些传统的与人居领域相关联的地域文化观念。热情好客、豪爽纯朴的性格,安于现状、趋于保守的心态,但不乏慧黯、勇于抗争、惯于从众、乐于协作。[7]这些性格特点造就了陕北窑洞以村落的形式大量存在。另外在建筑、装饰等人居环境要素中,喜好强烈的暖色效果,特别是红色、黄色或木本色,但在靠近北部的地区,常常也有蓝色存在。目前则在窑洞面饰中出现更多样的色彩装饰,如白色。相对的结构统一独立的地域文化特色,使陕北的窑洞区别于福建的客家土楼而以家庭为基础独立存在。

【参考文献】

[1]张少军.陕北窑洞建筑一览[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0年6月.

[2]张磊.原始生态建筑之陕北窑洞[J].山西建筑,2008,34(10).

[3]高海清.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06.

[4]潘琳.陕北窑洞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D].苏州大学,2008.

[5]韩亮.陕北窑洞门窗装饰纹样的观念研究及应用探索[D]西安美术学院,2009.

[6]蔡英杰.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原生态”聚落空间形态演化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7]吴良铺.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浅议地理环境对陕北民居形成的影响】相关文章:

地理环境:“多国部队”与鸟类的天堂

地理环境:英国农田变成大峡谷

地理环境:极地考察为何如此热

高考地理简单题的步骤

2009年高考地理平面图的判读及空间概念

高考地理命题内容探析

地理环境:探秘南极冰下山脉冰川发源地

高考地理考点气候类型的判断技巧

死海是怎样形成的

地理环境:最完整地球地形图

最新地理学习方法
热门地理学习方法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方法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