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以点画线以线拉网,纵横交织强化联系

以点画线以线拉网,纵横交织强化联系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12-15 发表|教学分类:计划与总结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区域地理是高三地理备考的重头戏,有专家说广东文综高考得区域者得地理,得地理者得文综。近年广东省文综高考地理总分100分,包括11道选择题44分,两道综合题以区域综合题的形式呈现,共58分。因为题量较少,所以高考考题不会向纵深方向考,而是尽量横向联系,增加试题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新课标明确要求“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因此高考要突出区域地理与高中地理中基本原理的紧密结合,重视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实际上区域地理在地理学中的定位就是对地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是对地理理论进行研究的素材。因为高考题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背景中提供区域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空间定位,提取自然和人文信息,概括区域自然和人文的基本特征,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确定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重点考查如何将高中地理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回归到区域地理。所以根据新课标要求:区域地理复习需要解决四个问题(3W1H)──在哪里(where)、有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办(how)。

一、综合分析,把握区域特征,建立要素间的因果联系

在区域特征分析过程中,强调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与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有机的结合。因此,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应以区域特征分析为着眼点,重视学生分析方法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复习时一般可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包括位置(where)、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what)等

(1)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板块位置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地理能力要求的主导方向。因此,空间信息的提取和定位,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认定,系统地理的原理、观点和方法的应用,区域发展的综合分析与评价,这些应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区域空间定位”是学好区域地理的前提。所以需要通过读图、描图、画图强化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构建“心理地图”。区域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

形状轮廓定位。

据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加以准确定位。

利用特殊地理事物(地形、河流、地名、资源分布等)定位

经纬位置:例如:我国本土位于73°E──135°E之间,4°──53°N之间,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形成依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推出区域的气候知识的能力,如温度带、气候类型。相对位置:我国北与俄罗斯、蒙古相邻,东与朝鲜相邻,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相邻,西南与印度南与缅甸、老挝、越南(广西东兴北仑河为界河)相邻,我国拥有漫长的国际疆界线,有利于我国同邻国在陆上进行贸易往来;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上,濒临西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六个隔海相望的国家,这样的海陆位置对我国降水的形成非常有利,同时有利于我国发展海洋事业和海上贸易;地理位置还可以通过特殊的地理事物(湖泊、河流、山脉、海洋等)定位,比如,中国的青海湖太湖、中国的长江黄河、美国的五大湖、世界的地中海、里海地、喜马拉雅山等。板块位置:影响地形、地质灾害、岛屿和海沟的分布。例如:板块与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消亡边界)形成了褶皱山脉、海沟、岛弧,如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处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日本群岛、马里亚纳海沟;板块与板块的张裂处(生长边界)形成裂谷、海洋和海底山脉。

自然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自然资源特征即(what)是较复杂的,涉及面广,而且与其它地理要素联系密切。学习时既要化整为零、以点画钱、构建知识树突出区域的独特性,又要纵横交织、建立联系,反应区域的间各要素的关联性。这样可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和差异性特征

(2)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形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中国的地形特征: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地形分布特片是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教学时抓住地形地势特征的有利和不利方面,建立与气候、河流、水能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农业、交通、旅游等方面联系。地形类型多种多样,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山区面种广大,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土层较薄,土壤贫瘠,不利于耕作;但山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森林资源及其它的生物资源。

表1:地形特征与农业的联系

地形类型

特征

土地利用类型

农业类型

海拔

地表特征

平原

200米以下

地势平坦

耕地

种植业

丘陵

200—500米

坡度和缓,起伏不大

耕地、林地

种植业(梯田)、林业

山地

大于500米

地势崎岖,坡度陡峻

林地、草地

林业、牧业(山地牧场)

高原

大于500米

坡度和缓,边缘陡峻

草地(少量耕地)

牧业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四川盆地耕地

四川盆地种植业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带来充沛的降水;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方水陆交通;在阶梯与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3)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象灾害、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气候要素包括气温、热量、降水、光照等。对于气候要素的学习帮助学生以点画线,理解单一要素对气候的影响,找出地理要素间的纵向因果联系。同时也以线织网,帮助学生认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影响气温的因素:(why)

纬度: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地表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

地形: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0.6℃/升100米;向阳坡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山脉的走向阻挡气流运动影响气温。

洋流:暖流流经地区气温高,寒流流经地区气温低。

天气:同一季节晴天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阴天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天气阴晴影响气温的日较差。

日照时间:昼长,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多,气温高。

人类活动: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导致全球二氧化碳增多,增加大气逆辐射,导致全球变暖。

影响降水的因素:

大气环流:气压带的影响表现在:高压空气下沉,多晴朗天气,低压空气上升,多阴雨天气;风带和季风环流的影响是风从内陆吹来性质干燥少雨,风从海洋吹来性质湿润多雨。

地形: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洋流:暖流增湿多雨,寒流降湿少雨;

海陆分布:通过影响季风环流影响降水;

地面状况:湿地、森林有增湿的作用;

修水库:可以调节大气湿度

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降低。气温的高低影响热量的多少,热量影响农业的复种指数和农产品的种类。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适合种植水稻、油菜,华北平原一年两熟适合种植冬小麦、玉料,东北平原一年一熟适合种植春小麦甜菜(黑、吉);气温的日较差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如我国的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在此影响下瓜果特别甜。降水的多少影响农业类型和农产品的种类,如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大于400毫米,发展种植业,西部非季风区降水量小于400毫米,发展畜牧业;东部季风区的南方降水量大于8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北方降水量小于800毫米,适合种植小麦;降水量除了影响农业生产还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光照条件对喜光的棉花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如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充足,有利于棉花的生长。

再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着、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季风气候显着,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喜热量的水稻生长。

(4)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 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间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此内容教学时,让学生从地势的变化推导河流的流向,从河网密度、河道弯曲度分析流域内洪灾发生的机率,从河道特征方面分析河流航运的价值。

② 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例如我国的内流河、水文特征的分析,要联系河流的补给类型是高山冰川冰雪融水得出内流河流量小、水位低、夏季气温大于0℃,有冰雪融水所以汛期在夏季,冬季无冰雪融水面断流;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总结除了考虑河流补给类型外还要结合降水、地形、植被等要素分析其水文特征。例如我国的珠江水文特征:因为降水多而流量大;因为季风气候的降水量季节变化大而水位季节变化大;因为夏季多雨而形成夏汛;因为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0℃无结冰期无凌汛;因为植被覆盖好而含沙量少。

③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降水的分布规律,学生需掌握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调节水资源时空不均的措施。在河流教学中,要结合河流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结合流域的地形、植被、气候总结流域农业开发的方向,航运和水能的开发,及开发过程带来的生态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泥沙堆积土壤肥沃适合种植业水产业的发展;因为中下游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5)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能源资源等

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影响农业生产;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能源资源影响工业生产;水资源、农产品、工业产品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学生需要了解资源状况理解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what、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要充分结合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拉线,织网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建立起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例如: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区位因素的分析包括自然因素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人类生产活动除了为人类提供生产产品外,还会破坏地理环境,产生环境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城市化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治安混乱等等。

(1)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2)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农产品、区位条件(why)、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产品、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见下图)

以点画线以线拉网,纵横交织强化联系1

(3)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可见,这种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虽然第三产业不生产实际的物质产品,但与其它人文地理环境的人口、交通通讯、城市、工业、农业、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5)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重要港口等)、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6)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以点画线以线拉网,纵横交织强化联系2

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污染、土壤污染等);多是工业生产活动造成的,农业施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污染。生产生活污水造成水污染。

②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减少等生态平衡破坏。

③资源短缺: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多是人类过渡使用资源造成的。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二、加强区域内各要素联系的分析,得出区域内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包括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地热、重力)和潮汐能等。其中内力作用通过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塑造地表形态,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部力量通过风、流水、冰川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而塑造地表形态。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是我们常说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认识形成一个地区的独特特征的过程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地理学的悠久的传统。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时需注意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般而言,自然地理要素是人文要素的基础,也就是说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等,因此可以以自然来推出人文。而自然各要素中也有相对更重要的要素,也就说一个区域总体特征中有一个或者几个关键特征。典型性特征更能反应出一个区域的独特性而与众不同,也是区域之间差异性的表现。区域某一要素的典型性特征又能影响其它的要素,这又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美国自然条件中,位置和地形是关键的。因为地处中纬度,所以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海陆分布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使等温线大体沿海岸线平行;高山区等温线在地形(海拔高、气温低)的影响下向低纬突出;中东部在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影响下等温线与纬线基本平行;西部高山阻挡了太平洋水汽的进入,使西北沿海降水由西向东减少,高山区山间宽谷也因为在背风一侧而降水相当稀少,东部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对大西洋水汽阻挡作用不明显,美国降水深受大西洋影响;中部大平原对冬季风和夏季风都没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夏季风可以一直北上到达北冰洋沿岸,来自北冰洋沿岸也可以南下到墨西哥湾沿岸,使中东部广大地区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也使中东部农作物容易受寒潮影响。

再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关键特征的干旱(如图所示),干旱的关键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远(见图示)

以点画线以线拉网,纵横交织强化联系3

降水少,而且降水自东向西减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他特征都与干旱相关,干旱影响到水文、地壤、植被、外力作用、地貌、生态环境等。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由东向西由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干旱缺水──多内流河、内流湖;干旱──工农业生产水源不足,工业、种植业相对落后,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人口分布、农业生产、村庄、城市多呈点状(绿洲)和带状(沿交通线和河谷)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瓜果产量高、甜,棉花质量好(长绒棉)等。

又例如:青藏地区的典型特征是海拔高,因为高气温低(冰川广布、冻土广布);因为高空气稀薄气压低而高原缺氧;因为空气稀薄而太阳能丰富;因为地势高冰川广布成为亚洲水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因为冻土广布形成高原湖群;因为气温低,农业为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因为气温低热量少,人口、城市、交通线沿河谷分布;因为地势高、缺氧、多冻土影响交通的建设;因为草甸、湿地、冻土、荒漠的独特高原生态系统而生态脆弱。

以点画线以线拉网,纵横交织强化联系4

下面图能反应出一个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关联性。

以点画线以线拉网,纵横交织强化联系5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环境整体性分析:

以点画线以线拉网,纵横交织强化联系6

以点画线以线拉网,纵横交织强化联系7

三、加强区域间比较,得出区域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特征

每个区域内部有较高的一致性,相邻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和明显的区域分异。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让自己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比较法是复习区域地理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比较项目因具体要求有差异,多数还是比较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的多,与区域分析思路基本一致。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区域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区域较适合用比较法来学习:

1.地理位置特征相似的地区:如位于北纬30°附近的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河流注入的海洋、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农产品、农业带、工业、交通等。

2.地理位置特征差异明显的地区:北纬40度亚欧大陆东西两岸可以从地形、气候、洋流、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比较

3.地形、气候特征相似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北美、印度、南美等地的地形特征的异同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4.地形、气候特征差异明显地区:如秦岭南北两侧可以从热量带、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特征、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区位选择等方面进行比较

5.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一般从优势区位和不足两个方面来比较可以是相似的区域,如西亚与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条件比较等综合对比分析,找出两个区域的异同,尤其是自然地理方面的差异(见表2)。如长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与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条件的比较,区域比较也可以选择差异明显的区域进行。(见表3、表4);

表2:中亚和西亚对比

 

西亚

中亚

共性

位置

三洲五海之地、回归线穿过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古丝绸之路必经地

重要

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温带大陆性,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

缺水

植被

热带荒漠与草原

温带荒漠与草原

稀少

农业

热带浇灌农业和畜牧业、两河

温带灌溉农业和畜牧业;阿姆河锡尔河

灌溉

资源

石油和光热资源

石油、煤炭、铁矿、有色金属和太阳能

石油

表3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

地理环境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差异

位于30?N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大致位于43?~48?N,地处我国东北平原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雨热同期,河湖密布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量较少,热量不足

土地条件差异

经人们长期改造形成水稻土,多水田,人均耕地小,较分散

为肥沃的黑土,多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大,集中连片

矿产资源差异

贫乏

石油等资源丰富

表4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产活动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水田为主,盛产水稻、油菜、棉花,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发达

旱地为主,产玉米、春小麦、大豆,一年一熟,西部可发展畜牧业

工业

优越得地理环境使其商业贸易发达、轻工业发达、通过发达得海陆交通引进原料发展重工业,是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城市和人口

人口密度高、城市密集、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人口密度较低,城市发展历史较短

交通运输

内河、海运、陆运、空运发达

内河、陆运发达(铁路网稠密)

6.地区之间的空间的联系性,增强或削弱地区之间的差别

不同区域间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是有差异的,因而形成区域的独特性。但地理环境是个开放的系统,地球上的任何区域间都有相关性的,所以一个区域地理环境变化也会影响到其它地区整个环境的变化。比如全球变暖的影响;臭氧层破坏的影响;日本和苏门答腊岛的地震引发了海啸,对其它海域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威害。。比如青藏高原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而隆起,影响亚洲的东亚、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其它区域。

案例: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地域单元。它的隆起是近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国科学家在隆起过程与环境变迁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许多开拓性的进展。读青藏高原隆起前后大气环流图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无青藏高原时的环流状况

以点画线以线拉网,纵横交织强化联系8

材料二:高原季风环流纬向剖面示意

材料三:

以点画线以线拉网,纵横交织强化联系9

(1)下列A、B、C、D四个选项表示材料三中序号的含义,请将选项填写在相应序号后的空格内(填字母,每个字母限填一次):① ,② ,③ ,④ 。

A.阻挡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 B.中亚、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

C.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 D.东亚、南亚形成最强盛的季风区

(2)根据材料探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东部地区气候的影: 。

(3)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性,这种特性表现在: 。

四、区域开发与治理

学习区域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区域发展服务。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区位条件,任何区域的发展都可以从区位条件入手,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按自然规律办事是顺应自然环境所遵循的原则,抗御的目的在于减轻自然对人类的危害,甚至变害为利,而不是彻底地征服自然。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以不破坏资源的自然更新能力为极限,而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区域发展思维模式就是“思维建模”即构建对某一类问题进行分析的科学思维模式,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以点画线以线拉网,纵横交织强化联系10

区域“国土整治与开发”是近年高考命题的关注点,国土整治的内容,案例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学会思考,要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提升区域迁移能力了解认识并综合区域特征,分析比较区域差异,以人地协调观反思人类活动,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区域开发与治理须结合区域实际,“因地制宜”谋求人地协调;还可以“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借鉴其它区域的方法,借鉴其它区域的成功道路探索符合本区域成功经验,摒弃其它地区的错误少走弯路;依据地理原因,遵循自然规律对区域优势自然和人文条件充分利用

开发区域资源发展经济;同时也对区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治理。从存在的问题切入,在治治理中求开发,在开发中避免破坏和整治,建立起良性的思维模式。如下图:

以点画线以线拉网,纵横交织强化联系11

以点画线以线拉网,纵横交织强化联系12

例如,青藏高寒地区:由于青藏高原自然地理背景是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旱,动植物种类少、生长期短、生物量低、生物链简单,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转换过程缓慢,致使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50年前铲去一锹草皮,至今还是一个土窝,难以恢复。人类在这里的任何不当行为,都会给生态系统带来直接威害是冻土融化、土壤沙化等影响。长期低温和短促的生长季节使寒冷地区的植被一旦破坏,恢复十分困难,而且加速冻土融化,引起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目前,铁路沿线的一部分地区仍为无人区,自然环境还保持着较原始的自然状态,科学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已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青藏地区而言要合理放牧,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植被和中华水塔的水源地。国家还需加大法制建设和保护生态资金的投入,有必要时实行生态移民,建自然保护区。

案例:如何探索云南省发展方向。

区域特征

区域发展

我国西南边境,国界线漫长,近缅甸

地形崎岖,交通闭塞

改善交通条件,发展边境贸易(翡翠、玉器加工业)

气候条件优越,昆明有“春城”之称;

自然景色独特优美,丰富的民俗风情,喀斯特地貌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丰富;

劳动力丰富,悠久药材生产历史。

发展花卉业、旅游业、药材业、民族手工加工业

多雨,河流众多,落差大,水能丰富;

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发展电力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业(污染大)建材工业

合理开发,保护植被,保持水土;废弃物治理,减少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

一个区域内的要素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因此不能将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行简单的罗列,要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学会化整为零,分析各要素,得出其典型性特征,化零为整将各要素用线连成网得了区域的整体性特征。这样就可以依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因地制宜抓住区域知识主干,理清知识脉络,画好区域地理的知识树。此外,最好建立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发散图,通过各种较适合自己的方法总结各区域的各要素特征,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在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时,要由学生自主寻找突破口,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搭建好区域地理的平台,运用高中地理原理、重新建构知识结构,用地理原理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以点画线以线拉网,纵横交织强化联系】相关文章:

荒漠化

中国遏制荒漠化

干支纪年

西气东输八千里

我国海洋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导读在新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我国区域海洋开发欣欣向荣

巴西工业概况

地球的热量平衡

浦东的城市规划

最新地理备课资料
热门地理备课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备课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