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区位知识学习方法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区位知识学习方法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12-15 发表|教学分类:计划与总结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内容摘要:区位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正确的区位选择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高中地理教学中区位内容的学习贯穿人文地理学习的始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把“区位”等同于“位置”或“区域”学习,在教学中有一定误区。区位学习要抓住区位的意义、区位的研究对象、区位因素的变化等内容,要注意区别区位因素、区位条件、区域类型并要防止区位的泛化。

关键词:区位、 区域因素 、区位条件

区位知识内容是人文地理的核心部分,可以充分体现出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区位知识学习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基础的地理科学知识,也对学生掌握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又非常有助于学生形成因地制宜等可持续发展思想观念。区位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地理名词,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区位的意义

建立区位概念的重要意义是帮助人类为某种经济活动寻求一个最佳的活动空间,最初的意义只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寻求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场所,现在逐渐追求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种综合效益的最佳空间场所。学生知道了区位的意义,就为区位的学习确定了明确方向。对于农业区位主要是因地制宜,在某区域选择适宜的农业活动;对于工业区位主要是合理布局,给某种工业活动选择最佳活动空间。

二、确定区位研究的对象

区位研究的对象即区位主体,是指人类的某种经济活动,比如在农业活动中,主要指某种农产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蔬菜、花卉等等)和某种畜产品的养殖(奶牛饲养、牧牛业、牧羊业等)。工业生产中指某种工业类型(制糖工业、啤酒、家具制造、服装工业、精密仪表等等)。要让学生明白地理位置、区域和区位的区别。地理位置是地理现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在的地点,一般是用来描述地理事物时间和空间关系。地理位置分为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相对地理位置是以其参考点的周围事物进行确定,绝对地理位置以经纬度为度量标准。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区位是给人类的经济活动寻求最佳的空间场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某种经济活动。

三、区别几个重要概念

在区位学习中,要区别好区位因素、区位条件和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地域类型)三个重要概念。区位因素是针对区位主体说的,是人类某种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要素的关系。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等)。自然因素──能不能从事某种农业活动,市场──农业活动的规模,科技、技术──会不会从事某种农业活动,政策──政府鼓励不鼓励从事某种农业活动。工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地形、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运输、科技、政策、原料、动力、环境质量、决策者理念和心理等)。区位因素的分析应注意区分一般区位因素和主导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是在选择区位过程中对区位选择影响最大,优先考虑的因素。分析主导区位因素要从具体的地理事实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主要有五种类型: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区位条件是某个地域针对某种人类经济活动的环境要素,是区位因素在某地域的具体体现,包括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地域类型是人类某种经济活动集中的地区,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一般可分为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混合农业、畜牧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游牧业)工业地域是工业聚集形成的地域,包括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和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区位因素和区位条件共同决定了地域类型。

四、区位因素的变化

区位知识的学习中,最难把握的是区位因素的变化,导致区位的重新选择。“过程与格局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是地理学科的前言领域,也是近年北京高考考察的重点,地理过程必然产生一定的地理格局,地理格局的变化又会影响地理过程的发展。通过学习区位因素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地理过程和地理格局的关系,关注过程和时间,逐步建立从时空相互渗透中看空间的空间观念。区位因素的变化实质是区位主体(人类某种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区位主体对环境的要求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一旦发生,往往造成区位主体所在空间场所不适宜了,要寻求新的空间场所,以获取最佳效益。这种现象在工业区位中最为明显。比如钢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年份

冶炼一吨钢消耗的煤和铁矿石(单位:吨)

铁矿石

1880──1930

4

2

1930──1960

2

1.8

1960──现在

0.75

1.3

1930年前冶炼一吨钢消耗的煤是铁矿石的2倍,钢铁厂选址距离煤矿附近,属于动力导向型。1930年到1960年间,冶炼一吨钢消耗的铁矿石低于煤炭,钢铁厂选址在铁矿石产地附近,属于原料导向型。1960年到现在,冶炼一吨钢消耗的煤和铁矿石大幅度降低,钢铁厂选址趋向于市场,属于市场导向型。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往往和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农业区位选择的变化往往是农业区位条件发生了变化,使得某种农业活动出现、消失或规模扩大、减小。比如自然条件改造(温室大棚──改造热量条件,水库、灌渠──改造水源条件,梯田──改造地形条件),市场条件变化(市场扩大或减少)政策变化(政府鼓励或禁止),科技条件变化(农业技术发展)。例如北京市大兴区解放前西瓜种植面积只有0.5亩,2000年时增加到9万亩,影响西瓜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的需求、政策支持和种植技术的提高。

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变化较慢,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尤其是科技、市场、劳动力素质、环境质量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作用越来越大。区位因素变化的学习中要逐步渗透地理思维素养培养,一般来说,地理环境诸要素中,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缓慢,需要长时间才能显现结果,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变化较快,对地理环境变化影响较大。

五、防止区位的泛化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课程中明确提出的区位内容只有“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和“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在教学中有的老师把区位知识泛化到“分析城市区位因素”,“分析交通布局区位因素”这种做法应该谨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交通和城市区位方面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可见并没有要求学生掌握城市和交通所有区位因素,只是重点强调地形的作用。在学习中,要求学生要重在掌握区位内容的方法,把分析方法迁移到相关的城市和交通内容的学习中,不一定要强调城市和交通的区位分析。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区位知识学习方法】相关文章:

对高三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

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和体会

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科学性的几点认识

浅议地理教学语言的规范化

地理常用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中计算机软件的设计与制作

导读在新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毛泽东的四大读书方法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最新地理备课资料
热门地理备课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备课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