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资料 >地理故事之《天气篇》

地理故事之《天气篇》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9-29 发表|教学分类:地理趣闻

地理学习

学习资料

死而复生的士兵——垂直气候带

1986年,有支登山队攀上了阿尔卑斯山,他们在经过一条冰河时,发现在冰层中躺着一具尸体,那尸体穿着法国士兵的服装,神态栩栩如生,就像一个活人在熟睡一样。队长阿比尼觉得这是一个罕见的尸体,便派人回去报告。当地博物馆接到报告,立即组织人力带着设备前来。他们用切冰器将尸体周围的冰块小心翼翼地切割下来,然后把尸体送到马赛城的医学研究所。

医生们在对“冷藏士兵”的解冻过程中,尽量避免刺激他的心脏。数日后,“冷藏士兵”的身上出现微微的抖动。又过数日,他的眼睛蠕动起来,不多久便睁开了眼睛,惊奇地看着周围的人。医生立即给他做动脉注射。不一会儿,他的喉咙发出“咕咕”的声音,医生们把他扶坐起来,他说出了第一句话“我,我在哪里?”

在医生的悉心照料下,“冷藏士兵”说话和行动渐渐恢复正常。人们这才知道他叫菲利普,法国步兵团的士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斗在意大利与法国之间的高山地带。那时他22岁,在一次急行军中掉了队,不慎陷入厚雪堆里,很快就被冰覆盖了。这位士兵在冰层里睡了69年之久,可看上去仍然像一个20多岁的青年。

阿尔卑斯山地处欧洲南部,从纬度上来说,应该属于温带,本不该有冰河,更不应该具有能够把人迅速冷冻的严寒气候,可是,这种情况的确产生了。这是由于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了山地垂直气候带,即使是赤道附近的高山,在它的海拔较高的地方也会出现在寒带才会有的严寒气候。因此,战斗在阿尔卑斯山的法国士兵遇到冰雪的冷冻也就不足为奇了。

全军覆没的罪魁祸首—雪崩

雪是冬天特有的景物,它洁白如玉,素洁淡雅,深得人们的喜爱。“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绘的是雪的壮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书梨花开”,描绘的是雪的纯洁可爱。雪固然晶莹美丽,惹人喜爱,不过,对于行军打仗而言,就不那么浪漫了。

实际是,雪是由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饱含水汽的空气,如果上升,温度就会降低,如果空气中有足够的吸湿性强的微粒作为凝结核,周围的水汽就会附着在它的上面,形成小小的云滴,如果温度足够低的话,就会形成小小的冰晶。刚开始的时候,这些冰晶不够大,于是悬浮在空中。如果云继续上升冷却,或者云外不断地有水汽进入,等到冰晶足够大的时候,就会坠落下来,形成降雪。

厚厚的积雪会阻碍部队前进的道路,迟滞部队的行动,在雪中留下的脚印和车印会暴露部队的行踪。不过,这些同那场人为的大雪崩相比,都算不了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和奥地利军队为争夺什鲁米达山展开了一场激战。当时正直隆冬季节,连降3天罕见大雪。山上积雪增厚,加上8级大风又把新雪堆积在山顶的陡坡上,形成高耸如云的雪峰。只要一经触发,就会形成罕见的大雪崩。这时,双方将领几乎同时想到了炮击雪峰诱发大雪崩以吞没对方军队的做法。于是,双方的大炮一齐向雪峰轰击起来。刹那间,山上厚厚的积雪铺天盖地地向山脚下的双方军队猛压下来。这场人为的大雪崩持续了48个小时,双方共死亡1、8万多人,两军侥幸逃生的只有9人。

导弹爆炸的奥秘—雷击

在中学地理课本“大气降水”的章节中,讲到了降水过程中的雷电现象,下面就给大家讲一个导弹遭雷击的故事。

导弹是用来打击敌人目标的,导弹怎么会被雷击打中呢?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1984年6月,日本陆上自卫队第二混成团的反坦克部队在进行“马特”反坦克导弹的实弹射击中,就发生了这样的事。

“马特”导弹是日本生产的一种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1967年装备部队。这种导弹长1米,直径120毫米,重15.7公斤,射程1.5公里。导弹飞行中射手通过导线传递指令,有操纵台控制导弹飞行,每台发射架有5名操纵手。

实弹射击这一天,天空下着小雨,云层很低,有时还电闪雷鸣。对于这一点小雨。人们都没有把它放在眼里。一声令下,射击开始,第一枚导弹发射出去了。导弹在操纵手的控制下,顺利的飞向目标。一切正常。

可是,在导弹快要接近1. 5公里处的靶标而进入云层时,突然,一阵电闪雷鸣,导弹就像脱缰的野马,失去了控制,一下子不知飞到哪里去了,而与此同时,五个操纵手受到强烈地一击,立刻手脚麻木倒在地上。

后来,人们分析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当导弹接近云层时,正好遇到了落地雷,导弹遭雷击坠毁,同时,超高压电流通过导线传到操纵台,导致了5名操纵手也遭到了雷击。

雷击竟然有这么大的能量,可把导弹击毁。雷击的能量有多大呢?如果把一次雷电放射的能量都聚集起来的话,恐怕比原子弹爆炸的能量还大得多呢!

雷电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实,雷电是雷暴云特有的放电现象。强烈的对流空气、大量的水汽容易产生雷暴云。在雷暴云中,一般其上部带正电荷,中部是负电荷,下部的降雨区内常有一个带正电荷的中心。我们知道,电荷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即,正负电荷互相吸引。但是,空气是不良导体,它阻挡了正负电荷的会合,但当云体和地面、云体与云体之间的正负电荷积累的一定程度时,正负电荷就会冲破空气的阻碍强行会合,于是就产生放电现象,这就是常见的闪电。闪电具有的强大的电流,有很大的破坏作用,电流通过的地方能够引起物体燃烧,雷电引起的冲击波,能够击毁建筑物。对于飞行人员来说,雷电更是安全的大敌,飞机如果误入雷雨云中,既发生强烈颠簸,又有可能遭受雷击。雷电所产生的静电场和电磁辐射,会干扰无线电通信,甚至使通信中断,军事行动中的指挥联络也会受到它的影响,而导弹的遥控装置也会因为它而失灵。

“不识庐山真面目”——雾

雾和云其实是一母所生,它们只有高低的不同。月明风清的夜晚,地面的热量大量向天空辐射,导致地面强烈降温,贴地气层中的水汽压达到饱和而迅速凝结,这样发生的雾称辐射雾。在土壤湿润或刚下过雨的地方,近地面大气中所含水汽比较充沛,如果晚上天气晴朗,最有利于辐射雾的生成。这种雾通常在夜间发生,清晨最浓,日出后逐渐上升消散,一般持续时间不长,水平范围不大,厚度较小,近地面浓度最大。辐射雾通常预示着天气晴好。

当暖湿空气移到冷路面或冷水面上时,气流的底层团接触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的雾称为平流雾。平流雾多发生于海上或海岸附近,凡寒暖流交汇之处,这种雾最多。我国春夏季节沿海常为一支冷海流所控制,这时候只要有暖而潮湿的空气从南方吹来,由于空气和海水的温度差异很大,低层暖空气很快冷却而达到过饱和就很容易形成海雾。这种海雾就是一种典型的平流雾。平流雾一旦形成,常持续很久。如果没有风或者风向转变,暖湿空气来源中断,雾也会立刻消散。当较冷的空气覆盖在较暖的水面上而它们之间的温差又较大时,水汽便源源不断地从水面蒸发出来闯进冷空气中。大雾弥漫的时候,即使是相隔不远,也难以辨认其“庐山真面目”。雾气的这种特性在军事上有着奇特的作用,巧妙地利用雾的掩护,对敌人发起进攻,可以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看过《三国演义》一书的人,一定会被诸葛亮“草船借箭”这段故事所吸引,大江之上,雾气弥漫,难以望远,诸葛亮率领扎满草垛的舰船,逆流而上,来到曹操水军营外。曹操惟恐敌人来袭,大雾中又不敢派船出战,只好命令士兵们万箭齐发。10万只羽箭都设到了舰船的草垛之中,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满载而归。大雾真是帮了诸葛亮的大忙。

诸葛亮之所以敢如此大胆,凭借的就是早就预料到那一日江面之上必然生气大雾,大雾之中,敌情我情,一片混沌,正好施计取巧,迷惑敌人。这样的战例不胜枚举。

公元869年,庞勋率起义军趁浓雾走捷径,对前来镇压的唐兵突然发起四面围攻,结果3万唐兵仅有数百人逃走,未逃走者全部被歼。

1776年8月29日,北美独立战争激战正酣,身为13州起义部队总司令的华盛顿率军在纽约附近的长岛与英军展开决战。当时,由于华盛顿率领的起义部队连续征战,部队疲乏不堪,已经被英军包围,危在旦夕。在此关键时刻,华盛顿获悉战区当晚将有大雾降临。他喜出望外,决定夜间利用大雾掩护实施撤退突围。时至深夜,果然浓雾四起,弥漫四野,星夜无辉,伸手不见五指。华盛顿趁此良机悄悄的率兵突围遁去。待天亮英军准备发起进攻时才发现:他们的包围圈内已空无一人;不禁相顾骇然,这才想到起义军大概是趁着大雾,“溜之乎也”。

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想了解更多相关地理知识小故事,请继续关注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故事之《天气篇》】相关文章:

教材精讲:高中地理大气垂直分布知识点

生活中的地理之气象万千

地球上最大的“火环”

地理气候谚语

高考地理等值线图的判读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季节知识)

地球表面最低点

高考地理时间计算独门技巧

高考地理考点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与方法

高考地理考点气候类型的判断技巧

最新地理学习资料
热门地理学习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