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资料 >高考地理答题规范与增分攻略(三)

高考地理答题规范与增分攻略(三)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9-26 发表|教学分类:学习资源

地理学习

学习资料

第三版 区域经济发展考点汇总

[考纲原文]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1)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稀疏,覆盖率低;④地势起伏大,沟谷坡面多。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 ③开矿及交通建设。

(2)整治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②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存放表土。

2.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

产生原因:地形复杂,起伏大;毁林开荒,降水强度大;农村生活用能短缺,植被破坏严重。

整治措施: 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

新;④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发展小水电。

3.热带雨林保护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雨林被毁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

直接原因是: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

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一、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 [考纲原文]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与综合利用

(1)山西能源基地的建没措施:一是扩大煤炭的开采量;二是提高煤炭的外运能力,形成了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的交通网络;三是加强煤炭的加工转化,提高山西省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2)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措施:①结合区域内煤炭、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煤、电优先发展,煤化、无机化并举,以煤化工业为主,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的升级;③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3)山西省能源基地的优势在于: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2.分析"乌金三角"地区在开发建设中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开发煤炭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加剧土地的沙漠化、荒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产业结构欠佳,工业"三废"污染严重;重工业需水量大,加剧水资源污染及短缺;地面塌陷等

3.山西能源基地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技术创新,推动洁净煤技术和清洁能源产业;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形成炼焦、电力、化工等多元化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及环境保护。

二、流域开发与区域发展 [考纲原文]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气候、水文、矿产资源

2.流域开发措施:以梯级开发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进行恢复和治理

具体措施包括:防洪、发电、航运 、灌溉、旅游 、水产养殖、土地利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

3.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流域开发地理背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丰富,季节差异大(冬末初春多,夏秋相对少)水

旱灾害多;水系发达,水量丰富;矿产资源丰富(煤炭、铁矿、有色金属)。

开发前存在的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综合治理与开发: ①开发水能,发展有色冶金工业;②整治航道,发展水运;③修建水库防洪、灌溉;

④建立保护区,恢复生态,发展旅游;⑤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⑥水污染治理。

一、区域农业的发展[考纲原文]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1.指出东北农业制约因素: 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复种指数低,喜温作物受到限制,多低温冻害。

2.东北平原生产稻米的有利因素:黑土肥沃;夏季雨热同期;冬季气温低,可抑制病虫害,夏季白昼长,日照长,品质优;灌溉水源充足;优良品种培育;消费市场广大。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

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障;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西部地区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

4.新疆棉花单产高及棉花输出量不断减小的原因。

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新疆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逐步减小;新疆当地快速发展的纺织企业对棉花的需求量逐步增大。

5.实现我国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积极措施

①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②切实保护耕地;③加大农业投入,搞好农业基础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单产水平;⑤走高效、生态农业之路。

二、区域工业与城市化[考纲原文]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地形:地势地平,河网密集;气候:秋春相连、长夏无冬,雨热同期;资源:农业资源充足,海洋资源丰富; 动力:大亚湾和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南部通道);交通:铁路、高速公路、海运构成便捷水陆联运网络;人才: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力量强;政策: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位于改革开放前沿;地缘优势:位于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机遇: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文化历史:著名侨乡。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难:①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产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人才基础都处于劣势;②由于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围小。

2.城市建设重复,管理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趋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对

策 1.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各城市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

3.分析珠三角这种"前店后厂"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

珠三角经济较落后,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再加上有利的政策优势,吸引了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北移,成为香港的加工基地,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主要通过香港贸易渠道输出。这样的格局有利于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4.简要说明珠三角部分乡镇修建农民公寓的地理原因。

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减少,土地资源紧张 ;修建农村公寓可以节约土地资源

5.城市化的影响:积极影响——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乡村生态破坏;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提高生活质量。

消极影响:可能出现一系列城市化问题(略)

[考纲原文]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资源的跨区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讨论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仅要从利弊两方面分析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还要注意对沿线地区的影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需从资源地区分布生产不均衡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两方面展开。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对西部: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对东部: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2.我国的能源问题

(1)石油供应紧张的原因: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大;高耗能产业多;能源利用率低;勘探、开采滞后;缺少石油储备。

(2)解决措施:①开源——加强勘探开发,增加国内供给量;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多渠道多方式进口。②节流——优化产业结构,压缩高耗能产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国家能源战略储备。

二、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原因

本质上讲,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扩大营销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三个主要因素。 劳动力——不同国家地区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影响生产成本; 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一般较高,成为推动企业向外转移的因素; 市场——本地市场饱和或本地市场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时,企业就会开拓外地市场,为了避开开拓外地市场的限制,企业往往直接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市场大的地方。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转出地——正效应:促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占据产业高端分工;扩大市场;减轻环境压力;负效应:就业机会减少;产业空心化。

(2)转入地——正效应: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时间;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加就有机会;

负效应:增加环境压力,加重环境污染;从事低端产业分工;

3.分析广东北部成为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地的原因。

珠三角地区:劳动力、房租、地价、原料、物流、内部交易等成本上升;政策比较优势丧失; 需要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

北部地区:劳动力、房租、地价、原料、物流、内部交易等成本较低,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国家优惠的政策等。

【方法归纳总结】

1.在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时,往往对人为原因高度关注,而忽视自然原因的分析。自然原因分析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缓慢的流速,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对于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可分不同的环境问题采取不同措施:

(1)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3)资源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更多地理高考攻略,请继续关注查字典地理网

【高考地理答题规范与增分攻略(三)】相关文章: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

高考地理北京时间与地方时

高考地理考点:十类简单题的答题模式

近几年高考地理考点分析

高考地理中常考的地理计算

高考地理考点:自然灾难完全攻略

高考文综地理的考察内容

高考地理疑难解析

高考地理命题内容探析

高考地理考点 太阳直射点

最新地理学习资料
热门地理学习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