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1950年开始走上讲台,已经四十余年。为了教书育人,教好地理,我一直不间断的潜心钻研地理教育心理学和思维科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同时又积极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兴趣,两者相辅相成,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学习了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从不因循守旧,而是博采众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无定法,教学多术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
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量的无限增长,第一课堂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个性的特殊需要,因此,我坚持改变以传统教学模式传授知识为主导的思想,承认个性差异,以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的思想;把封闭式的地理教学旧体系,改变为开放式的地理教学新体系;把培养目标从以升学为主转变为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技术素质为主。我自己亲自辅导天文、地质、气象、海洋、环保5个地理科技兴趣小组,担任环境科学必选课和现代海洋学选修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这个广阔的大课堂里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培养成创造型和开拓型人才。
长期以来,在教学中逐步形成了课内与课外,小课堂与大课堂,校内与校外,中学与大学,工厂与学校,农村与学校,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乐教乐学的必修课、选修裸和课外活动密切结合的三大地理板块的教学新风格。我校名誉校长姜拱绅在一次市地理教研员地理课评估会上说:陈国新老师是一个开拓型,进攻型,不知疲倦,无私奉献,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求新,成绩显著的一位老教师。我把但求人才脱颖出,不辞辛劳献一生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
下面从十一个方面谈谈我对中学地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认识。
一、中学地理教育中智力与非智力的培养
当代教育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中学教学计划的整体性的观点来研究地理教材的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为了加速人才的培养,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地理教育也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近年来,主要集中于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而努力。
关于智力的概念,心理学家的看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1)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2)智力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3)智力是处理复杂的地理事物和抽象思维的能力;(4)智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智力结构一般认为有五大要素,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放在首位。
随着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深化,非智力心理因素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孤立地研究智力因素的作用,而忽略非智力因素影响的倾向开始改变。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认识和行为都不仅限于智力活动,非智力心理因素也参与并影响着教育活动的进程和效率,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许多科学家在成功的道路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成才=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也就是除了智能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由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动机、信念、世界观等要素组成。智力的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紧密相联系,互相制约。凡学生的智力水平,都渗透着非智力心理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不能代表其它基本能力,但是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激素,是促进智力发展的活动因素。不过,非智力因素中的消极因素不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恰恰相反,会抑制甚至衰减智力的发展。
智力因素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智力活动,各种智力因素可以转化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纳入个性心理结构之中,内化为性格的理智特征。例如观察的敏锐性,记忆的敏捷性与准确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想象力的独特性与新颖性,注意力的集中性与稳定性等。因而发展智力过程也是发展非智力因素的过程,非智力因素伴随着智力活动的全部过程。在它的参与配合下,可以克服各种困难的干扰,坚定自信心,稳定情绪,不断强化学习的动机与需要,激发创造性的热情,促使智力活动顺利进行。因此,智力因素与 非智力因素是协同发展的。培养智力心理因素与非智力心理因素,对各类学校都有现实意义,它是关系到地理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地理教学中的两个协同的系统工程。
1.操作系统(认知系统)
操作系统又称智力因素系统,它包括上述的观察力(感知、知觉)、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等认知过程。在地理教育活动中,这一系统工程主要承担对各种地理知识的加工、处理工作。例如学生获得地理新知识、新信息等。因此,这一系统工程相当于执行者和操作者。
2.动力系统(维持系统)
动力系统又称非智力因素系统,它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动机、信念、世界观等维持系统。它们可以在学生个体身上形成和表现为思想和学习态度。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这一系统不直接介入学习,而是以动机作为核心,调节着地理教学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进行。例如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等功能。因此,这一系统工程,对于完成学习地理认知的任务,它相当于发起者和推动者。
操作系统的运转动力、方向、速度、功率等和动力系统的动力、定向、激励、维持、强化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如果没有认知系统,地理教学任务就无法实现;没有维持系统,地理教学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持续。可见二者缺一不可,它们既是相对独立,而又有密切联系,并且又是相辅相成的统一系统。
(二)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实现的,而教育影响智力的发展则是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中介的。
掌握知识各过程包含着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在获得各种知识的同时,也形成和发展着他们的各种智力活动方式。通过各种地理练习或实践活动,他们就获得了相应的智力技能,这是发展学生智能的唯一切实可行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能力,从实际上来讲,就是人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和才能,这种智慧和才能使学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斗争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挥更大的能动作用。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们顺利有效地完成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技能是通过反复练习,而获得的一种动作,而能力范围较广,它除智力外,还包括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带有综合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地理的各项活动,都能使学生经常获得和掌握熟练技巧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进行系统的地理知识传授外,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眼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全面的、正确的、深入的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称为观察力。观察是思维的窗口,观察得越细致、越全面,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愈深入,思维就愈活跃。因此,观察能力在智力结构中起着纽带作用。
观察力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它是大脑初步分析和综合的结果。我校的气象园,除了学生日常观测外,我还要指导学生注意天气的变化现象与动物、植物的关系,激发他们对物候学的兴趣。地理教学大纲中指出: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述中国区域地理时,紧密联系地图,注意学生观察,抓住区域地理的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我讲完中国地形和地震这一章后,指着地图,让学生分析、综合为什么中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比较,才能找出区域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讲高中地理矿物与岩石这一节时,培养学生通过实物的观察,鉴别它们之间的区别。观察力强的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完整而准确,头脑中获得的信息就丰富而深刻。观察力差的学生,虽然看了、听了,然而觉察到的东西却很少,甚至有错误,他的知识往往是浮光掠影式的。后进生的普遍特点是观察力薄弱,;因此也就缺乏求知欲。有一年暑假,我带学生到山区开展地质夏令营活动,希望他们能采集几块化石标本,于是学生把主要观察力全集中在找化石上去了。后来我让学生把自己采的各种化石标本进行鉴别真与假,有的学生把岩浆岩表面树枝状薄膜当作苔藓和藻类的印痕,把并非植物的遗休或遗迹看成化石,这说明学生对化石概念没有弄清楚,因此在观察过程中没能区别真化石与假化石,沉积岩与岩浆岩的不同。观察具有一般知觉的特点,同时又具有更大的探索性,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密切联系。在野外开展地理大课堂活动时,教师必须积极的主动的跟踪学生,捕捉和鼓励他们探索未知的思维活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探索大自然的奥妙产生巨大的兴趣。野外的大自然是客观事物,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只反映其中的一部分。人们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的特性,把握这些特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是很重要的。李四光教授说得好:对自然界要观察,实验,分析。我国卓越科学家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长期而系统地对气候变迁、物候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然后进行分析,获得巨大的科学成果。地理课上观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地图、图表、标本、幻灯、录像、电影、模型和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来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首先要自己训练观察的敏感性,这样才能 培养学生经常注意预料之外的地理事物的心情,勇敢的去探索未知。因为观察同学生的情感、意志等紧密相联,坚持长期观察的锻炼,使学生的观察力获得高度发展,也培养了良好心理品质。
2.重视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力是智力结构的储存器。记忆是人把过去感知过、思考过、操作过和体验过的事物印象保存在头脑中,并能在一定的场合下把它们再认出来或回忆起来。一般说来,记忆力是一种有目的的指向性的大脑活动,是保持和再认识、再现以往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能力。记忆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识记,即人对事物形成一种印象。第二阶段保存,这是把识记过程所得到的印象或信息,保留在大脑中。第三阶段再认,即当过去感知的事物再一次出现时,便有熟悉之感,确认是以前感知过的。第四阶段再现和回忆,即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当人们需要的时候,就把贮存在大脑中的印象或信息取出来运用。
对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就其种意义来说,记忆尤为重要。因为限于条件,很多地理知识的传授(例如区域地理)大都是从地图(或地球仪、地理模型)获得。大量地名、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的位置、地理分布等等,都需通过读图加以牢记,而后在学生的脑子里形成一幅幅鲜明的地图,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有关这方面的地理知识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才能得心应手地来运用这些知识从事与其有关的问题的研究。这一点是每一个地理工作者和地理教师都熟悉的,毋庸在这里作过多的说明了。有些心理学家指出:学生在学校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他们在学记忆。学习一门功课,一种技能,能够储存起来,成为一种经验,作为生活、工作的准备,学习才算成功。记忆标志着人类的智能、生命的经验,千万不要忘记,就是指此。
教育心理学经过反复实验证明:无论任何一种未经过复习所固定下来的知识,都是会逐渐忘掉的。记忆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跟遗忘作斗争的过程。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最能引起大脑神经经常处于兴奋状态,保持旺盛和良好的记忆力。教学方法的好坏,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非常重要。在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他所获得的知识就越巩固。正像一位教育家所说:注意力是心灵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不进来。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中枢。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概括的反映,是指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或个别特点,而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点和事物之间有规律的联系。思维的概括是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并且是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的间接反映,是指通过其他事物的媒介反映客观事物,而不是像感觉和知觉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思考、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就增强了。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此必须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分析能力:分析是在大脑中把地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或者把地理事物的个别特征结合起来,以便指导分析地理事物本质的逻辑方法。例如分析亚欧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和成因,这样就能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将已学过的世界气候类型的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加以分析。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事物时,要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要考虑时间、地点、条件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又如澳大利亚西部与马达加斯加岛是同纬度,降水量却截然不同。这就要从东南信风的离岸风与迎风坡、寒流与暖流去分析其原因。因此,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要把培养思维能力共熔于一炉,只有在知识的躯体内畅流着能力的血液,所学的地理知识才具有生动的活力。
(2)综合能力: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要素,按其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成一整体,从而达到在思维中,从整体上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因此,综合对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整体有着重要意义。例如我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国是世界上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学生回答不一。这说明学生没有把已学过的有关地震知识和板块构造,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给予综合分析。
(3)比较能力:比较是确立被比较地理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是抽象与概括的前提。比较对于地理事物的鉴别,揭示不易直接观察到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并区分出地理特征,具有一定意义。在地理教学实践中,通常用比较法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难点,找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比较日本和英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特征等。
(4)抽象与概括能力:抽象是通过分析综合,把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出来单独加以考虑的过程。概括则是通过分析综合,把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联合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地理事物上去的过程。抽象和概括实质上是高级的分析与综合。我们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就是把个别的、局部的、分散的地理事物,通过其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并由此得出新的概括性结论。例如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全球行星风系的地域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都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后,才能理解和记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加深理解和记忆。
4.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能力是智力结构的翅膀。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有的专家认为,人在头脑中创造过去未曾感触过的事物形象,或者将来才有可能实现的事物形象的心理活动,称为想象。由于想象具有明显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特点,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人虽然能够想象出从未感知或实际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是想象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人的想象是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人的想象与人的感知、记忆、情感、思维既有着密切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例如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后来发展成为板块构造学说。这就是通过观察、想象,在他的脑子里拟想出可以感觉出来的地理事物的能力。又例如我讲到桂林山水甲天下时,就给学生朗颂了陈毅同志《游桂林》的诗,使没有游过桂林的学生,通过想象神游桂林,在头脑中就能创造出一幅桂林山水秀丽的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地理科技活动中,学生往往产生许多幻想。幻想是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引起指向未来的特想象。幻想以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为基础,而且将来能够实现。积极的幻想能够激人瞻望未来,增添克服前进中的困难的勇气,这是最可贵的想象力。在客观上,想象力是科学创造发明的翅膀。
今天我们在四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造就成大批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才。因此,在地理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特别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想象力得到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想象的现实性:想象的现实性,指的是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程度。尽管想象是产生新映象的过程,想象的内容似乎是超现实的,但是组成想象的形象材料来自客观现实,不是凭空产生的。无论想象如何生动与新颖,但是它的内容依然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例如哥白尼描绘太阳系的运行图,创造了太阳中心说,否定了地心说的错误观点。
(2)想象的生动性:想象的生动性,指的是想象表现的鲜明程度。想象的生动性与表象直觉性有密切关系,能使头脑中浮现鲜明形象,成为创造性活动的支柱,对活跃地理课堂的气氛具有良好的效果。
(3)想象的丰富性:想象的丰富性,指的是想象内容的充实程度。教师有想象的丰富性,感知的地理事物越多,表象储备就越多,想象也就越丰富,也就能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4)想象的主动性:想象的主动性,指的是想象指向目的的程度。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调动学生想象的主动性。在整个地理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具有主动性,坚强的意志,保证想象的方向集中,养成主动想象的习惯。在进行想象时,要善于使想象在头脑中成为形象。
(5)想象的独创性:想象的独创性,指的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程度。在地理教学与课外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活动,那么就要求教师首先摆脱传统习惯与传统的束缚,敢于提出新的看法,不能仅仅依靠前人现成的经验,自己要有想象的独创性品质,才能不停顿的鼓励学生向这个方向发展,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5.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操作能力是智力结构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转换器。在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中,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都属于认识的范畴,而操作能力则属于实践的范畴。我国教育最大的弊端,只强调认识能力,忽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手脑并用的人才。
操作能力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是观念的东西,要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际的物质成果,必须通过操作能力来实现。历史上许多的著名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气象学家,从小重视实际操作,这对他们后来在地球科学上作出重要贡献有一定的影响。
操作能力与操作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能力指的是顺利完成某神活动的心理条件,技能则是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操作能力是形成技能的必要条件。例如培养学生制作地形模型时,首先要求学生在心理上明确制作的目的与要求,然后再指导如何操作制造,从不熟练到熟练,最后按要求完成全过程。又如带学生到野外开展夏令营活动,如何开展气象观测,首先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各种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才能准确、迅速的进行观测。在开展各种地理模型制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因素,不能老是单一性的技能培养,要注意技能的迁移,制作多样化,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最大积极性和高度的兴趣。
培养学生绘制各种地图、图表时,教师要多作一些示范动作,这对培养学生掌握熟练的技巧,习惯成自然的优良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原则和教学方法
中学生时期是智力开发最佳时期,好像一个生命系统在快速生长的构成期,对外界刺激尤为敏感,而能力的培养必须同步进行。
1.教学原则
(1)探索性原则:无论是地理课堂教学还是地理课外活动,都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探索性。于无疑处,导其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就会积极思维,努力探求;解疑,就能有所发现,增进知识。教师导出疑问,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浪,俗话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培养学生探索未知,教师本身也要去做一个开拓者。
(2)动态化原则:传统的教学原则,学生处在被动式静态之中。而动态化原则要求举一反三地启发左右捕获、触类旁通,把学生的思维、想象引导到前向、逆向、纵向、横向去探明地理事物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使其在不停顿的思考与探索中猎取知识,激发求知欲。例如讲到《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一节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调查、参观,摄制了一部电视教学片。每上这节时,都给学生放映,他们感到新颖,受教育很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又如上《现代海洋学》选修课时,就放映日本彩色科教片《海洋开发新技术》,激发了他们学习海洋知识,立志将来开发海洋的热情。由此表明动态化原则是思维的运动性和飞跃性,是激励智力发展的动力。
(3)个性化原则:心理学家说:创造力是架在才能与个性之间的桥梁。个性化原则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发展学生特长,鼓励学生独创性,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与爱好。创造性是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创造总是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我校有一位学生,从小学就喜欢天文学,他看了许多天文书刊,而且自己买了许多天文望远镜仪器零件,自己制做了两架伽里略望远镜,可以放大17倍。他连续三年用自己制做的望远镜对太阳黑子进行观测,并详细记录和绘制黑子图,写成太阳黑子观测小论文,荣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论文一等奖。1986年,我校选派了三名天文小组学生去海南岛三亚市天涯海角和北海市观测哈雷彗星,他们拍摄了大量照片,回校后进行研究,并给母校留下这一珍贵的历史彗星照片。后来这几位学生升入全国重点大学攻读天文物理专业,并取得了可喜的优异成绩。
(4)综合性原则:现代科技向纵向、横向、广度、深度密集型发展,出现了许多边缘科学。因此,学校的教育应允许学生偏科,向通才、博才方向发展,使他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发展,并学会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去解决四化建设中的问题。
(5)判断与推理原则: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判断是对地理事物断定的思维形式。判断所肯定的地理内容与客观现实相符合,判断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例如判断地层的演化史,必须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的年龄等进行判断。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例如CO2的增多,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发生变化,沿海平原和城市将发生什么变化?等。教师指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往下推,最后让学生得出结论。一般在贯彻这个教学原则时,可以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原则,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但绝对不能呆板的死用一种推理方法,这样会造成学生厌烦,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智慧的品质,必须根据个性与群体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心理特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所要求的教育目标。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是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是最好的品质。我们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认真考虑一项活动,都要引导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动态之中,探索求知的新境地。例如我校地质爱好者协会会员赴辽东半岛考察海岸地貌的发育、岩性、构造、海蚀营力等活动时,有一位学生很认真观察,带着一种好奇心去探索,观察得非常仔细,返校后,写成一篇《辽东半岛海岸地貌是地动和水动共同发育的结果》的小论文,获得专家的好评。另外一位学生根据海蚀洞、海蚀崖、海岸阶地等地质、地貌现象,发现海岸不是以沉降为主,而是呈现着回升现象的复式海岸,说明我国北方海岸有过抬升的趋势。因此,他写成《旅大地区海岸在缓慢地回升》小论文,荣获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论文奖。我在讲到红海时,画了几张略图,激发学生去探索未来的红海发展趋势,每个学生都好奇的去想象、思索,最后得出红海在扩张,将来可能形成一个新的红大洋。
(2)激发学生大胆幻想探索地球科学。心理学家认为,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第一是外部世界接受感觉的感受区;第二是将感受收集整理的贮存区;第三是评价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断区;第四是按新的方式将旧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如果我们在两个课堂的培养学生智能的过程中,只善于运用贮存区和判断区的功能,而不善于运用想象区的功能,那么你所培养的学生可能是反映迟钝,不善于创新,那就是你的教学不得体。据心理学专家测验,一般学生只用了想象区的15%,其余还处于冬眠状态。教师就要开垦这块冬眠区,从培养幻想方法入手。我带学生参观上海海洋开发基地后,他们看见了各种类型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对设计船舶模型发生浓厚的兴趣,其中有一个学生自己动手制做一只航模,参加全国竞赛,荣获一等奖,毕业后进入了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系学习。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考虑的多种形式的解决方案,或者多样化的分析判断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我经常的引导方法是让学生左冲右突,培养他们的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的思维特性。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教学法至今仍有它的价值。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才能达到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4)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地理课的内容是最直观最形象,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最有利条件。我在每堂课都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这样可反映教学内容的映象,能激励学生积极的想象和加强记忆力。
(5)培养学生稳定积极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如镇静、乐观、愉快,能促进思维活动。而消极的情绪,如悲伤、烦恼、焦虑,则有碍于思维活动的进行。因此,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要有一种应变能力,调动全班的积极性,以饱满的情绪协调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坚强意志,这是教学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环境和途径
非智力因素是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随着智力的活动而产生,并随着智力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任何一个学生,他在学习过程中,包含着许多因素和矛盾。这些因素和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从而构成了完整的统一体。因此,我在教学中,很注意探索学生的心理内容,具体分析和揭示每个学生的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以便进一步在地理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中,遵循他们的心理规律,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具有有理想、有信念的高尚品质。非智力因素既是教学目的,也是教学和教育的动力。
(1)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首先的措施就是深入发掘地理学科的内在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或积极性。兴趣因素或积极因素是成功的真正秘诀。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特殊认识倾向。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这就是平素所说的积极性。它的存在是创造性态度好坏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推动学生将来成才的起点,它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中学地理课本中,有很多内容是中学生急待追求探索的知识,如日地关系,四季及昼夜的形成与变化,风霜雨露的成因,世界各地气候的差异,各国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其它有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只要教师启发、诱导有方,讲解生动活泼,都能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对这些有关内容进行探索。
(2)教师要深入发掘中学地理教材的思想性,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有理想、有道德的高尚品质。地理课程蕴藏有极其丰富的思想性、政治性,需要教师深入发掘,对学生不断的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树立起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理想和信念,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排除种种干扰,建立高尚道德的优良心理品质。
(3)要求教师深入备课,根据不同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以促进广大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性。教无定法、教亦有术,这是地理教师具备的品质。例如采用目标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情境启发式、质疑问难启发式、对比启发式、比喻启发式、类比启发式、研讨启发式、谈话启发式等等,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思维,创造一种立体化的愤和悱的情境,促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求知的状态中。
(4)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启发和诱导学生热爱地理科学的兴趣和志向。地理课外活动是指在教学大纲以外为了启发学生求知欲,发挥特长,提高素质,以自愿为原则,同时又要使每个学生有得到培养的机会,让他们参加各种地理兴趣小组活动,把学生的视野像天线一样的放开,促进每个人的个性发展。
(5)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广泛开展地学夏令营、社会调查活动。地理教师带学生开展这些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如采集岩矿标本、生物标本,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手脑同步发展。
(6)如果有条件,可以开设地理信息课,邀请大学、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来校做专题报告,把世界上最新的地理科技信息告诉给学生,以此来充实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增强探求地理科学的浓厚兴趣。
(7)要求教师积极指导学生阅览有关地理科普读物,以利学生非智力因素健康发展,扩大智力活动,丰富知识,培养兴趣,陶冶情操,使他们变得更灵活、更纯洁,促进与智能的同步发展。
(8)要求教师重视美育的培养。美育是打开灵魂的窗户。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可充分运用各地的风光片,运用鲜明的、饱含激情的语言向学生进行广泛的审美教育。爱美是学生一种心理特征和共同心愿,使他们的大脑两半球的机能得到和谐的发展,促进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那么兴趣是照亮生活道路的源泉,而美育是打开灵魂的窗户。
(9)有计划、有组织的让学生观看各种有关地球科学的科技片、电视片,必要时把它录制下来,渗透到课堂中去,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追求,又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0)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常言道:名师出高徒。怎样才称得上名师呢?一般说来有两点:第一,教师要具备有精深渊博的知识,要勤于备课,深入到学生中去,针对他们的需要,因材施教。教师知识越广博,就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第二,教师要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学生中享有很高威信,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向健康方向发展,提高素质。另外,教师要多开展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创设活泼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决非地理教师一人可以完成的,而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
非智力因素的教育目的,也是教育的动力。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必须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才能达到教育的目标。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多维型思维个性发展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一)地理教育必须调动学生的大脑与个性正常运行
每个人的大脑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机能系统,大体上可区分为感觉机能系统、运动机能系统和联合机能系统。在地理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将大脑的三个系统共同运转,才能培养学生智力的发展。
随着培养人才的迫切需要,加上系统论等横向科学的发展,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对个性的研究,特别是学校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个性是指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的影响,通过人的活动而形成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具有社会性、独特性和稳固性的特征。这三个特征不是孤立的,而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构成个性的统一整体。因此,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分析,因为个性对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情绪、意志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能进行学习,并可随时考察自己的吸收能力、消化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形成个别化和个性化。
(二)地理教育要从继承模仿型向开拓型、创造型转变
恩格斯说:科学是研究未知的东西,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探新,创造。人才的创造素质绝对不仅仅反映在知识和技能的占有程度上,更突出的反映在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和创新上。这就必须使培养目标在思维方式上来一个根本性的改变从单维型向多维型的转变。单维型思维只从单一角度,在一个思维模式中展现其面貌,造成思路固定,思域狭窄,面对变化万千的信息社会束手无策。而多维型思维则是在思维的总进程中由多个思维指向、多个思维起点、多个逻辑规则、多个评价标准、多个思维结论而组成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逻辑线索的思维模式。心理学家说:创造力是架在才能与个性之间的桥梁。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继承和积累,忽视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极大的弊端。我校天文小组一位同学,他的爱好是广泛的。他从天文兴趣又迁移到宇航的兴趣,阅读了大量有关的宇航杂志,获得大量的最新信息,他参加1986年美国航天局搭机实验方案设计,荣获搭机实验成果预备奖。因此,地理教学也应该把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
网络思维是现代思维方式系统的具体体现,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正向、逆向、横向、交叉类比,把学生引向多维型思维情境中去,激发学生对任何地理事物都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个个都处 于跃跃欲试的飞跃情境之中,这就是开拓型、创造型的生命火花。
(三)地理教育要培养多维型思维的个性心理需求
多维型思维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功能反映,激发学生最大的能动性,打破师传生受的传统教育方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探索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现在强调培养学生多维型思维,也是指解决某一问题时而设想出所有的、尽可能多的可能性和解决方案,或者是多样化的分析判断的思维方法,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广阔性、敏锐的直觉思维、广阔的联想思维、丰富的想象思维、深刻的抽象思维等。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在每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个人打开眼看到自己,使他们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几年来,我从上千名毕业学生中培养了5名具有独立个性的优秀学生保送直升全国重点大学深造。他们入学后,我又追踪他们在大学的生活及学习情况,他们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四)地理教育是培养多维型思维能力的基础
1.探索性多维型思维能力
这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学生的探索能力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对已知结论发生怀疑,是否敢于否定自己一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是否敢于否定教师的定论,是否能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探索。例如二十一世纪是开发太平洋的世纪,在这种超前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成立了海洋气象小组,搜集大量海洋气象资料,进行探索厄尔尼诺现象与气候异常的研究,每次在讨论时,争论很激烈,探索的气氛很浓厚。我校还开设了现代海洋学选修课,参加人数超过了任何其他的选修课人数。
2.运动多维型思维能力
能使学生探索地理事物发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构成对地理客观事物立体式的认识,使思维能够朝前向、逆向、纵向、横向以及立体方向运动。
3.选择性多维型思维能力
要求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根据不同角度转向,扬弃旧知识,形成新观念。多维型思维的多字,是思考问题不唯一化,而是多边化,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观察、思考、想象,从而提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散思维的关键在于多,在于它的发散量,其目的是为了提供选择。最近一、二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很注意发散思维的选择性,题的类型也比较注意多角度培养回答问题的能力。
4.综合性多维型思维能力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向结合起来。对地理某一区域整体性的事物综合越好,就会对区域地理各部分事物构成分析更深入、更细致。
(五)发展多维型思维的主要途径
(1)冲破封闭式的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向开放式转变,启迪学生去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激发他们求知欲望。
(2)由单一追求高考升学率转变到围绕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培养,把学生从知识的容器转变到认知结构上来,发展个性,施展他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3)改革高考制度和命题形式,不能让考试来抑制学生的思维。在考核中要逐步增加多维型思维的发散量和发散质,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成为创优机智者。
(4)提高教师的地理素质水平,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地理科技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人在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灵感也是人脑对各种现实的反映,是人脑的机能。灵感是突发式的急剧飞跃,它一旦触发,就如突然加了催化剂一样,使感性材料迅速升华为理性认识。灵感打破了人的常规思路,为了人类创造思维活动突然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钱学森说:我认为这就是现在也不能以为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和形象这两类,还有这一样可称为灵感,也就是人在科学或文艺创作中的高潮,突然出现的,瞬息即逝的短暂思维过程。灵感是发生在认识高级阶段的心理感应,是世界最高级、最复杂的物质形态,人脑最美妙的升华物。
(一)学生中灵感的特点
1.灵感始于致力于开拓型和创造性
参加不同兴趣地理小组的学生,他们的灵感不时在活动中闪光。例如地质小组一个学生在探讨中国板块构造时,灵机一想,突然将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拼在一起,辽东半岛正好插到莱州湾,山东半岛正好插在北黄海,基本上相吻合,他认为过去地质时期可能是连结在一起的。这种直觉判断思维是通过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触发直接领悟,理智之光对地理事物本质的觉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
2.灵感发生是突发的、飞跃式的
灵感的出现是人创造能力的飞跃。灵感是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出现的,正如钱学森所说:我们所说的灵感,实际上是人的观 察、体验在头脑中的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天文小组一位女学生,翻阅了大量天文书刊,冥思苦想,她的智力活动已经达到白热化状态,处于高度的受激状态,反复联想,智力超出了一般思维机制,写出白洞与黑洞的小论文。爱迪生说得好:天才,那就是一分灵感,加上九十九分汗水。
3.灵感是兴趣激素刺激下产生的
灵感不是在精神委靡,心情沮丧的状况下产生的。杨振宁说得好: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灵感是经常在精神状态良好,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而兴趣活跃的时候产生的。
4.灵感是不受意识控制的非自觉性
自觉的循轨思维和越轨思维,其认识过程的发生和进行都是受人的自觉意志控制的,都是一种自觉的随意活动。人的随意行为的大脑控制机构能对自觉思维活动发号施令,可对突发性的灵感活动却无可奈何。我带学生去青岛、烟台开展地质、地貌夏令营活动,在芝罘岛上观察地貌时,有一位学生说:海蚀柱、海蚀洞、陆连岛都和大连海岸地貌相似,都是上升海岸,与温州地区显然不同。我问他根据什么?他回答说:是水动和地动共同发育结果造成的。虽然回答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有它的地理科学性。
5.灵感是多功能因素的综合性
钱学森说:灵感是综合性的。人脑的综合是非常重要的。灵感激发系统的心理机制正植根于人脑的综合功能之中。地质夏令营在杭州进行考察时,我们让学生把所有的溶洞都进行高程测量,最后让学生作出综合性结论。结果一位学生很快地说:这是多次地壳运动的抬升,特别是新构造运动。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的跳跃,表现为各种因素的综合。
(二)教师要捕捉学生的灵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各种地理活动时,每时每刻都要注意观察学 生的思维活动,因为灵感的感兴激发是突发的、闪电式的,好比一朝分娩,又好像霎那间燃起一片阑珊灯光,造成奇特的兴会顿悟状态。大自然是地理课的最好大课堂,大小课堂要密切结合,促使学生的大脑信息网络永远是开放性的,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古人说: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用则小成,大用则大成。科学家证明,有的脑神经细胞功能也是用进废退,多用增大信息的存贮量,加速神经网络系统的信息流动,从而使思维敏捷,更易产生各种可贵的思维闪光。懒惰者智力衰退早,易得老年性痴呆症。因此,要不断地诱发学生的灵感,加速大脑信息网络的流畅性。古人常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教师要有意识地诱发灵感,就要善于运用一张一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人脑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物,是捕捉灵感最基本的条件。学生有了开阔的广泛的地理知识,兴致勃勃,是获得灵感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以及联想、想象,思索不解的疑难,产生突如其来的颖悟和理解,闪射出灵感之光。一位海洋爱好者学生,多次参加海洋夏令营活动,对耕海牧渔发生浓厚兴趣,决心考上青岛海洋大学,攻读海洋生物专业。在大学读书期间,发表了多篇有很高价值的耕海牧渔论文。
教师自己要摆脱习惯性思维程序的束缚,不要按着固定的思路指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新问题、新答案,教法灵活多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才能激发灵感的火花。例如环保小组到宝山县农田采集土壤污染土样,返校后进行化学定性分析,通过仔细观察,测定出土壤中含农药的浓度,运用计算机编成土壤中农药积累残留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小论文,受到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的高度赞赏,认为这是一项新的探索。
我多年来通过地理情景感发,潜能的激发,潜智的闪现和梦幻,掌握了学生千差万别的各种灵感的活动,不断追踪、总结,深感地理教学不能忽视灵感的心理活动,我们要去捕捉它,才能发掘人才,快出人才。
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力
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它的存在是对待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之一。兴趣是推动学生将来成才的起点,也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历史上许多有卓越成就的人物,他们成才的动力之一就是兴趣。
(一)兴趣是教师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一种能源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是说明兴趣的道理。兴趣有两种: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中小学生以直观兴趣为主,我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注意地理的直观性和形象化,使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接受外部传来的地理信息。间接兴趣是对地理事物的本身没有兴趣,我们绝对不能强迫学生去学习他不感兴趣的东西,我们要善于诱导学生认识地理科学的重要性,促使他们学习好这门课程,为改革开放作贡献。
(二)兴趣能提高感知觉的感受性
兴趣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而教育的影响又居于主导的地位。我在备课时都要准备一、二个情绪高潮,把地理课讲活了,他们的兴趣由此自然萌生。
学主的智力强与弱,这与感知觉的感受性有关。人的感知觉是由外界各种信息不断刺激人的各种分析器官而产生的。人的分析器官的感受性发展潜力很大,特别是经过教师的指导与训练,感受性可以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比如参加天文和气象小组的学生,他们通过观测实践活动,对地理的感受性优于其他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很快。
(三)兴趣可以训练形象记忆的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形象化的培养记忆力,感知觉就会留下深刻的痕迹。教师的语言美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他们多种分析器协调地活动。语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具有确切的针对性,并要自我控制,不可信口开河,科学性的失真。例如讲到南北疆气候不同时,举北疆阿拉山口气象站一位上海知识青年谱写的一首诗:狂风梳头雪洗脸,笑饮冰水心里甜,自力更新样样有,万古荒滩变乐园。阿拉山口是我国著名的风口,俗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说明北疆多山口,降雨雪多于南疆。
(四)美育最能引起学生智力发展的兴趣
自然界是审美教育的大课堂。自然美千姿百态,给人的感染和熏陶是多方面的。爱自然美,会激发学生思索自然,探索自然的热情。爱美是学生一种心理特征和共同心愿。智育和美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五)考试内容和形式要使学生感到兴趣
我多年来采用的命题内容和形式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有兴趣。试题要尽可能有一定的趣味性,形式灵活新颖。例如我在期终考试时,出了一道灵活性和思考性比较强的综合题目:为什么尼罗河下游兴建阿斯旺水坝后,生态平衡发生变化?学生从尼罗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土壤有机质下降,渔场搬家,血吸虫病蔓延等回答很好。考试就像医生的听诊器,通过它可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这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智能发展状况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杨振宁教授说:不注意个人兴趣和才能,不容易培养出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做开拓工作的能力的人才。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多种因素,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
五、创建地理三大板块教学新体系
(一)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同步革新
地理教师面临教育现代化的挑战,首先应当在认识上有一个转变,对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教学思想要重新进行探讨和认识。我从80年代开始,逐渐从传统的三中心论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把地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的怎样教转到学生的怎样学的轨道上来。把第一课堂教学这一集体性的直接口头面授形式退居次要位置,把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到课堂上来,教师主要起着指导、启发和思想教育的作用。随着地理信息网络的发展,地理教学活动将从点(教室)扩散为面状分布。国外把它称为平行学校,我国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三大板块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这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这就是当前地理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二)因材施教,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活动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地理教学活动提供了培养学生掌握最新知识的途径,这就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同步课堂。选修课和课外活动是从信息论的观点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的地理教学活动,就是信息传递过程,除了文字和语言两个传统的手段外,电磁波是个新的载休。开设选修课和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为了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能进行学习,并可随时考察自己的吸收能力、消化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形成个别化和个性化。这些活动必须以自愿原则,同时又要使每个学生有得到培养的机会,活动就要多种形式和多层次,适应个性的需求。例如开设选修课分为校级的(现代海洋学、天体物理学、环境科学和地理信息学等)、教研组的(天文、地质、气象、海洋、环保小组)、个体的(自己独立研究某个课题,如宇宙中的黑洞与白洞)等多种形式。这几个层次也可分为提高型、普及型和个性型,形成一种自觉的学习动机和求知的强烈欲望。
(三)运用信息刺激,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
信息刺激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学阶段缺乏足够的信息刺激,智力的发展会受到压抑和损害。在此期间被剥夺了信息刺激的学生,智力很难达到他可以达到的水平。中学阶段是智力开发最佳时期,好像一个生命系统在快速生长的构成期,对外界刺激尤为敏感。
信息反映物质和能量的形态、结构、状态和特征。七十年代以来,发明了遥测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进行宏观的信息收集,使人类获取信息的范围和能力进一步扩大,同时也为开发信息资源创造了条件。天文观测所取得的信息,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图像的认 识,这就是信息刺激的结果。
第二课堂不是第一课堂的补充或延伸,更不是课堂搬家,而是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新知识。例如1980年夏季,上海地区酷热天气比往年短,出现了凉夏,气象小组仔细观察各种物侯现象,发现蝉儿比往年早结束鸣叫。他们又观察了学校里的几棵桂花树,在8月中旬就开花了,比往年要早一个月,这说明夏季凉的早。他们根据观察的物候现象,撰写成天气异常与生物异常小论文。地质小组的杭州岩洞趣谈、崇明岛形成浅谈等论文,荣获市青少年科技奖。天文小组于1994年7月17日24日期间,用望远镜观测了苏梅克-利维彗星撞击木星的壮丽景象后,展开了探讨及研究,讨论的非常激烈,大家从两个天体相撞这一罕见的宇宙奇观,想到月球上的环形山,地球上的陨石坑,恐龙灭绝等等一系列的联想,有的学生说:我们的地球总有一天也可能被其他天体相撞,产生巨大灾害。因此,发展天文事业非常重要。海洋小组参观上海海洋开发基地,登上海洋一号、奋斗七号、极地号、向阳红10号等科学考察船后,他们第一次看见利用地震、重力、磁力等寻找海底矿藏,利用卫星定位,使他们热爱了海洋。参加全国海洋知识竞赛,荣获个人及团体一等奖。几年来写了生态渔业、海洋农牧化、向大海要空间等论文荣获市科技论文奖。
地理科技小组活动,反映了当代最新科技信息,发现和猎取最新知识,在此基础上去创新和开拓,成为抱负不凡的未来现代化人才。
(四)教师要适应三大板块职能的改变
现代化的教育,归根结蒂,教师要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才能实现地理教学的现代化。我坚持甩掉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包袱,克服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绝对不做一个教书匠。教师应该是跨世纪的新一代灵魂塑造者,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三大板块教学新体系改变了口头面授,而是生产信息知识,编写教学软件,组织活动,拓宽视野,掌握电脑技术,这样才能适应地理教育改革的新信息革命的需求,才能肩负未来教育的重但。
六、环境科学打开了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把《环境科学》列入学校必选课
我校自1984年开设《环境科学》选修课以来,已经过了10年的教学实践。《环境科学》是一门涉及各种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边缘科学,对提高全民族的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等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从1992年秋季开始,高二年级10个班级全部把《环境科学》纳入学校必选课程计划,每周1课时,为学校课程改革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环境科学》纳入学校必选课后,与其他学科则一律平等,参加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纳入学生成绩档案和学生手册。学生对这门新学科学习的兴趣很高,全校10个班级平均总成绩为92分,个别最高分数为99分,没有不及格的。实践证明,学生对新学科是热爱的,新学科是有应用价值与生命力的。
(二)《环境科学》必选课的教学特点
《环境科学》备课组由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组成,由地理教师任组长,集体制订教学计划、命题、备课、调查、参观、实验、指导小论文及参加竞赛等。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学总结。我们开 设《环境科学》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综合性。在高二年级开设这门新学科,有利的是将已学过的化学、物理、生物、地理知识等内容应用到环境科学中去。
(2)国际性。环境污染是没有洲界和国界的,加强环境保护具有国际性的特点。例如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召开的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已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国际外交会议,各国元首参加之多,成为世界之最。因此,保护地球是全人类的事业。
(3)社会性。环境与污染保护是涉及到整个社会性问题,所以环境科学要围绕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环境问题,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它是一门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极有生命力的学科。
(4)开放性。开设《环境科学》必选课,我们没有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而是把他们带到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去,让他们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去认识环境问题,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必选课要与调查、实验相结合
开设《环境科学》必选课,在普及提高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社会调查、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观察力。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大气、水体、土壤、噪声等调查和实验的内容。
《环境科学》开设在高二年级有两个有利条件:
(1)结合学农、社会实践,开展环境调查。我校每年去上海郊县进行社会实践两周。在下去之前,每人发一份环境调查提纲。返校后,每人交一份环境调查报告。我们还组织评选优秀论文或调查报告。成绩列入学生档案。
(2)学会应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在社会调查中学会采样、测定、系统分析、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等。
(四)教材要系统化,活动要多样化
(1)编写《环境科学》教材。我校将历年的《环境科学》讲义,经过反复实践和修改,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最后定稿。
(2)编辑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大纲。我校各个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经过5年的实践,逐步编成系列的环境教育渗透大纲,已完成地理、化学、生物、物理、外语、语文等6门,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认真贯彻,并定期检查。
(3)环境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的《文学社》经常举办环境征文活动。有些学生的文章获得市里评比一等奖,发表在《文汇报》和《中国环境报》上,得到社会的好评。《美术组》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有组织地到大自然和社会上捕捉有关环境的内容,画了大量的漫画,每年在校艺术节及六五环境日上展出。《篆刻小组》雕刻了有关环境的主题内容的作品,《摄影小组》多次开展环境摄影比赛,评选优秀摄影作品。我校音乐教师举办《环境音乐创作与欣赏》研讨课,多次受到市、区、县教师的好评。校《绿化组》配合环境教育课,广泛征求地理、生物老师的意见,精心设计、美化校容,使校园环境生机盎然。
(4)录制系列环境教育片。凡是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有关环境的内容我们都录制下来,供教学之用。同时我们也经常带学生深入社会中去捕捉环境镜头。《环境科学》备课组与杨浦区电教站合编录制一部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录像片,受到了中小学界广泛的欢迎。目前正在与电教中心、杨浦区环保局共同录制系列环境教育片。
(五)校领导对《环境科学》课,指导得力,措施具体
学校坚持把《环境科学》必选课开好,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副校长亲自参加备课及上课。
(2)培养青年教师担任环境学科及课外活动辅导,超课时给予经济补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经费向环境课倾斜,筹建《环境科学实验室》,增置仪器等。
(4)《环境科学》课逐步形成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密切结合的教学新体系。
(5)鼓励青年教师不断钻研业务,进修环境科学,撰写论文和编写教材。
(6)学校设立双花奖、钢花奖,每年向环境科学任课教师颁发奖金。
(7)通过鼓励学生报考大学环保专业和保送直升,为大学输送了不少环保人才。目前已有数名学生在国外名牌大学攻读环境工程博士学位。
(8)环境教育与国情教育有机结合,各学科共同渗透,相互配合。
七、建立五大环境教育调研实践基地
我校的环境教育至今已持续了十年有余,在这期间除了致力于普及环境教育外,还通过各种各样的实地调查,使广大学生树立起牢固的环境保护意识,又帮助他们掌握了环境调研的方法和操作技能。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参加环境调研活动,可谓我校环境教育中又一特色,至今我校已先后建立并完善了环境调研五大基地。
(一)建立了农村环境实习调查基地
自我校高二学农实习点形成以来,一年一度的学农实习与环境调查相结合也从未间断过。我们先后在宝山罗店、长兴岛及崇明跃进、新海、前进等农场建立了较长期的调查基地。由于大多数学生生活在城市里,对农村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通过下乡调查这一窗口,让学生体会到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环境经历的变化是史无前例的。这里,我们重点指导学生调查农场的农药、化肥等对土壤、水体的污染以及对作物的毒害,同时通过对场办乡办企业的调查,使同学对农村环境质量状况有大致的了解。这样激起了不少学生自觉保护家乡环境的积极性,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的情感,代表性论文、报告有《跃进农场水体pH值测定》、《生态农业调查》、《环境污染与经济》等,并且向决策部门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二)建立市区重点污染源考察基地
长期以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相继与上海制皂厂、上海化工厂、上海印染厂、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关系,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环科小组等同学利用周六、周日走进工厂实地考察,通过考察使同学们清醒地认识到了污染企业给城市所造成的噪声和三废污染,并深感治理企业污染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然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书中知识与课外实践融为一体,因此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考察让学生掌握该厂处理废弃物的主要程序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共同探讨。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同学的许多建议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企业单位的肯定,以致于许多单位为我们的考察开绿灯。
(三)建立市级环境污染处理站考察基地
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我们很注意让学生接受系统训练,尤其对环境科技小组的成员更是如此。我们系统组织参观曲阳新村污水处理站(主要处理生活污水),上海石化污水处理中心(主要处理工业废水)及上海环境监测中心。在专家现场指导下,学员们受益非浅,增长了许多环保专业知识,更增强了他们献身环保事业的决心。
(四)建立城市环境监测基地
亲自参与获得上海城市环境现状资料也是我们同学的重要工作之一。为此我们建立了许多观测站(哨)。如在四平路大连路口及杨浦大桥附近选点作为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监测点,取得了许多第一手数据,并已把杨浦大桥附近点作为一课题继续研究。选择在工厂区、生活区及商业区进行大气质量状况采样监测;选择黄浦江上、中、下游及苏州河、走马塘等作为水体污染监测点。进而使同学认识到保护环境是人类的共责及环境承载量有限的结论。前不久杨浦区环保局决定在我校设立区级环境监测站分站,这无疑又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供了极大方便。
(五)建立环境实验室
对监测点所采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是变抽象为具体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定量分析的重要依据。我校实验室主要完成以下要求:一是对水体环境质量分析。水样采来后,我们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测定DO、COD、BOD、总酚、总氮、pH值等指标。二是大气质量分析(含实验室和现场分析),由于我校环境科技小组拥有较先进的大气采样分析质谱仪等设备,故能较容易地对大气中总悬浮微粒、SO2、NO2等主要指标进行测试。三是当上完有关部分课后,组织各班同学分别进行重点操作步骤和方法的实验室训练,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八、在地理教学中要加强海洋国土观念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滨临海洋的国家,拥有绵延万里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极其广阔的海域。这是一片富饶的国土,充满着希望的绿洲。
21世纪将是开发海洋世纪,要赶上发达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必须改变脑子里只有960万平方千米国土的传统观念。
当今,在我们中小学地理教材中并没有强调海洋国土这个概念,也没有注意培养学生海洋国土的意识和观念,这个问题应当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内容,也是教材改革应当充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改变传统国土的习惯概念
新技术革命浪潮,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长期以来,习惯于讲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现在看起来,这句话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我国幅员的确广大,全国耕地占世界第四位。但是也要看到我国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广阔利用的前景。在地理教学中要传递国外海洋开发新技术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他们的思路,增强海洋意识,丰富海洋科学知识,有助于我们中华民族进一步树立现代海洋观念,迎接海洋开发新世纪的到来。
(二)人类未来的生存基地
地球表面的7/10是海洋,而地球上可耕地面积只占总面积的4%,生活着56亿人口。在这里必须向学生指出:有的专家认为,世界海洋可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要比陆地上全部耕地所提供的食物多1000倍,一旦人类进入海洋全面开发的时候,它将成为人类最大的食品库。
海洋的矿产资源比陆地也丰富,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献身于海洋地矿事业,寻找和开发海洋新的矿产,振兴中华经济。同时向学生指出:海洋仍是未被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宝库,人类第二开发领域,未来的生存基地。目前国际间的资源争夺,也逐步从陆地转向海洋。因此,骑马占地的时代已经过去,而驾船占海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人类最后的一次机会了,我们绝不能错过这个海洋开发的良机。
(三)把开发海洋定为我国基本国策
我国面临浩瀚的太平洋,仅边缘海总面积就有473万平方千米,南北跨热、亚、温三个温度带。沿海岛屿有5000多个,总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岛岸线有1.4万千米,人口共有2500多万。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精神,我国拥有330多万平方千米大陆架,几乎相当于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30%以上,这部分海洋国土油气资源丰富。因此,我国应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制订我国海洋国土基本国策,保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四)全面的、立体的开发海洋国土
海洋开发已由单一、孤立的方式,转变为全面的、立体的、综合的开发方式,不仅大幅度提高了传统海洋产业的产值,还促进了一系列新兴海洋产业的建立。海洋开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多学科、多行业、跨部门、技术密集、投资成本高的行业,下海的行业日益增多,也是一个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因此,根据我国海洋自然资源、环境状况、地理条件和规划海洋特殊的功能区,欲在21世纪求生存、图发展,必须向海洋扩大空间和开发海洋资原,在环太平洋经济圈中崛起。
(五)开设现代海洋学选修课,培养跨世纪人才
我校从1984年在高二年级开设现代海洋学选修课以来,为青岛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输送了几批海洋爱好者的学生,培养了跨世纪的海洋产业人才。开设这门选修课,我们主要是请大学、科研人员来校上课,他们海洋信息最新,并带学生参观上海海洋开发基地和科研单位,拓宽了学生的海洋知识,增强了海洋开发意识。
九、我对地理教育评估的几点看法
如何对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科学评估,是教育改革逐步深化提出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地理教师的工作进行正确评价,绩效进行科学考核,有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校领导做到用人所长,知人善任;也为教师评先进、晋级等提供比较可靠的科学依据。
教育评估是对教育目标和教育的社会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改进地理教育工作,提高地理信息。教育评估是一种信息的反馈,概括地说,就是根据教育的宗旨和科学的评估标准,运用现代化评估技术手段,评判估价全部教育效果的社会价值。
(一)地理教育评估的几个相互关系
(1)科学性与统一性的评估:长期以来,地理教师的评估,一直停留在凭感觉、凭印象的经验型水平上,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地理是一门科学,应占有重要地位,不应该被歧视为小学科,可有可无的课程。评估时要一视同仁,与其它学科统一标准,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静态评估与动态评估:评估时首先要看目前教学的实际已经达到的水平,然后再追踪在地理教学改革中的活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3)成果评估与过程评估:每一位地理教师的成果,都是在地理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例如参加各种地理竞赛,取得优异成绩,高考和会考成绩突出,都是二者相辅相成的。
(4)基本评估与特色评估:地理教育评估应统一尺度标准,即基本评估。通过基本评估,才能反映特色评估。例如地理教师参加市、省一级研讨课,表现出在教学上有创造性、开拓性,横向比较,与众不同,这是评估优秀教育先进工作者重要条件之一。
(5)贡献评估与效益评估:用升学率和经济效益这把尺子去衡量地理教师水平、学生质量,恰恰是掩盖了教师素质现象。学校的效益是出人才,为改革做贡献,这才是最良好的效益。
(6)自我评估与学生评估:教师自我评估,往往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学生评估教师,有他的客观性,也存在着片面性。两者之间的双向反馈,就可以克服各种心理定势,主观与客观可以协调统一,评估可以接近客观。
(7)评估的正效应与评估的负效应:评估的正效应是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能激励和调动积极性。如果评估工作缺乏正确性,不科学,不严肃,片面等,就会出现负效应,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影响正常教学的开展。
(二)地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
(1)评估的必要性:地理课堂教学评估,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形成性评估,指整个教学过程,或者一堂公开教学;二是总结性评估,指期末总结。由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思想的影响,教育评估在实现教育目标方面可以发挥反馈、调节、控制作用,把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化、具体化和科学化,形成整体性的评估。
(2)基本方法:1.制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标准;2.地理教学目标评估;3.地理教学内容评估;4.地理教学法的评估;5.地理教学手段的评估;6.爱国主义教育与国情教育的评估;7.教师素质的评估;8.学生反馈评估等。
(三)地理教师工作的总评估
(1)责任感:要求有崇高的理想、抱负,对地理教育高度热情,对每一堂课做到一丝不苟。
(2)适应能力和控制能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能控制自身情绪和行为调节功能。
(3)进取和追求:对自己从事的地理教育工作,不墨守成规,有进取的发展素质,对事业、知识、品德都有完美的追求。
(4)敏锐感:善于观察地理事物,抓住事物本质,具有带倾向性的功能,勇于设疑问难,敢于提出新意,反映敏锐。
(5)高尚的气质:具有心胸开阔的良好气度,不小肚鸡肠,要有肚皮里好撑船、气吞山河的气质,这样才能团结自己周围的同志,共同搞好地理教学。
(6)T型的知识结构:地理知识扎实,智能结构完美,表现出力量、耐力、灵敏性。具有清醒的头脑,具有不断的同外界交换能量与信息的复合开放系统。
(7)开拓型的个性:自己动手、动脑能力很强,能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探索地理新事物,大胆创新,具有独特的教学特色。
(8)大课堂与小课堂,课内与课外,野外考察与社会调查的组织能力和观察能力:地理教师不能只是一个教书匠,而是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带学生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地理第二课堂活动,如夏令营、社会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能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的能力。
评估教师不能单纯凭学生成绩,更不能主观、片面评估教师好与坏,成功与失败,而是从实际出发,系统的、全面的、客观的评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十、对地理国情教育的几点认识
地理国情教育是国情政策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广泛,构成基架,这是中国地理时空特点与规律所决定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规划、发展的基本依据。
(一)五爱教育是地理国情教育的基础
我在地理国情教育中提出的五爱是指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这五爱深深蕴育于地理之中,教师结合地理事实材料,授之自然,学生听之自然,潜移默化,可以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以大量事实教育学生,做到知国、爱国、报国、强国的坚强信心。
(二)培养学生树立三心的坚强意志
学生的自尊心、责任心、自信心是意志所决定的。意志是自觉的确定目的,支配其所实现预定目标的意识的心理过程。地理国情教育具有大量的事实的素材,而且生动、趣味性浓,有说服力,能培养自觉性、主动性、果断性、坚毅性,树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两史一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而三心的培养,关键是拥护党的领导,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三)激发学生为建设祖国而献身的五感精神
自豪感、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这五感是地理教师进行国情教育必须达到的目标。过去培养学生自豪感,常陶醉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优越性一面。今天的民族自豪感,应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世界最快,科技水平赶超世界上先进国家,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物博在绝对数量方面,居世界前列,但是被众多的人口均分,矿产只及世界人均的1/2,耕地的1/3,使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
通过横向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激励学生加快建设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收到良好教育效果。
(四)正确树立科学的、辩证的五观
我认为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民族观、海洋观,这是地理国情教育必须达到的教育目标。目前我国人口过多,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人口问题在我国已成为一个弱化一切优势、冲淡一切成就的公分母。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贯彻我国的人口政策。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已经感觉到某些资源短缺是现代化的障碍,必须把资源的绝对数与人均数统一起来正确认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是我国遇到的最严峻的双重挑战。须向学生指出,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建设五大生态系统工程,将来我国生态环境将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要积极贯彻环境保护法,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1992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我国领海及毗邻区海洋法》,在中小学地理教材中要增加海洋内容,增强海洋意识,向大洋深处进军,开发海洋空间,树立正确的海洋观。
(五)在地理教学中密切结合五情教育
结合世情、国情、省(区、市)情、县情、乡情进行教学,适合每一个地区,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家乡的宏伟规划,建设美好的未来,为振兴祖国和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要使学生理解和懂得社会主义建设中三性的重要意义
通过讲述中国地理和高中经济地理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要经过长期性的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报效祖国。
(七)地理国情教育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
国情教育的核心,就是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地理课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并丰富它,使学生感觉到知之愈深,爱之愈切。
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八)贯彻国情、国策教育的基本原则
(1)地理教师在阐明我国经济的历史发展时,要以鲜明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向学生分析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巨大成就,才有说服力。
(2)小学、初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以正面教育最佳,但要增加趣味性,以活生生的实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在讲授地理的基本原理、规律、特点等地理知识时,也要运用二分法,既看到我国自然条件的有利方面,也要看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树立抗灾、减灾意识。
(4)中学生正是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求知欲望强,渴望成才,竞争意识强,但意志薄弱,涉世不深,阅历浅,可塑性强,正反两方面东西都易接受。因此,反复性和波动性很大,要针对这个心理特点,以事实来进行地理国情教育,才能心悦诚服。
(5)各校要因地制宜,客观地结合五情进行教育,防止生搬硬套,避免学生逆反心理。
(九)贯彻国情教育的主要途径
(1)充分发挥地理课的主渠道作用:地理课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最好的国情教育教材,认真上好地理课,对国情教育就能很自然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立足乡情讲国情:培养学生五爱、五感,首先还是从乡情开始。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家乡建设。
(3)运用地理时空规律特点讲国情:我国的国情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具有区域特点,与其他区域具有显著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这些不同特点进行国情教育,不能概念化、公式化,千篇一律。
(4)从封闭式向开放式开展国情教育:进行国情教育要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但这不是唯一的渠道,而是要向社会这个大课堂开放,向自然环境这个大课堂开放,拓宽国情教育的领域,从被动变主动,从感性到理性飞跃,明确自己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十)进行国情教育的主要方法
(1)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情教育活动方法:举办国情、乡情知识竞赛,学校、班级举办国情教育墙报、板报,开展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等。例如上海在1991年举办全市性的未来上海与我的活动,我校一名学生荣获上海小设计师的称号。
(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自己录制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有关国情教育的丰富内容,结合地理教材有关章节进行渗透,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之中。
(3)运用横向对比法: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纵观历史,横看世界,运用大量数据对比进行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4)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我校每年高二年级学生下乡学农及社会实践,使他们亲身体会农村的巨大变化,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把自己摆进去,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振兴中华发出光和热。
教师要有高度的国情战略意识,用正确的观点、立场、情感、方法进行教学,并要广泛搜集最新国情信息,做到堂堂有国情,时时有乡情,以充实教学内容,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十一、对备课的几点认识
(一)备课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要上好课,就要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是一项经常的、复杂的、艰巨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细致地考虑各种教育因素,付出辛勤的劳动,克服种种困难,才能达到预期的备课要求,获得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备课充分与否是决定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为了使教学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数学目的,符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应对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而周到的考虑和充分准备。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熟悉课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拟订好既符合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又适合学生实际并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教学进度计划,才能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保证,从而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实现。如果在思想上对备 课不重视,备课马马虎虎,那就截然不可能上好这堂课,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也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认真备课、充分备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为了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上海市教育局颁发了《教师备课的几点要求》和《当前改进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意见》两个文件,强调指出:教师要全面掌握、正确理解教学大纲和教材,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实际和思想实际,合理设计教学,精心编写每堂课的教案,教案要反映出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应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有的学科可建立校际备课组),检查及交流教案制度。从实际出发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结合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我校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总结四十年教学经验,编写成备课五有:胸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胸中有案。这五有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所谓备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泛指教师在讲授本门课前,从全学期或一个教学单元为过程进行的准备工作。后者则专指某一节课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应从熟悉教学内容,了解教学对象,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和与之相宜的教具等方面入手。
(二)备课的方式
备课的方式有三种,即集体备课、校际备课和个人备课,这里主要讲的是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两种方式。
1.集体备课
所谓集体备课,就是指担任同一课程或同一堂课的地理教师在一起备课,一起研究,一起讨论,备出最佳的教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集体备课的基本内容,主要是研究某节或一课时的教学目的、要求和进度,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性的问题,探讨双基,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布置作业等。通过集体的讨论,就能够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弥补个人考虑不足之处或可能出现的失误。例如,大家在讨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学生不易懂,认为应该绘制一张简单的城市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倒金字塔示意图与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正金字塔示意图对比来讲,这样就很容易区分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点。如果城市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课后小结时,大家一致认为这堂课教学效果好。另外,集体备课是新老教师互帮互学的好形式,是有经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的好形式,这对培养年轻一代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多年的观摩教学活动,凡是在地理教学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多半是集体备课的结晶。
2.个人备课
集体备课虽然很重要,但毕竟还是备课的辅助形式,主要还是靠个人备课。这是由于教师劳动的个体性特点所决定的。课讲得好坏关键还是看教师个人的知识才能和教学态度,主要还决定于个人备课的认真和充分与否。
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在集体研究的指导下,再进行个人自备。集体备课讨论热烈,利于相互启迪,使茅塞顿开,获益良深,这是个人准备得比较认真而且充分的结果。集体备课后,个人还要再自备,再进行钻研,把集体备课的收获加以消化、再加工、巩固。因此,就备课的方式而言,其规律是: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再备课课前备课。
(三)备课的内容
1.认真钻研教材
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地理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
国家教委指出:教学大纲既是编写教材的依据,又是教学和进行教学评估的依据,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钻研教学大纲,就是要弄清地理课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地理教学法和双基要求等,做到纲举目张。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进行艺术创造的素材。教师对教材钻研程度的深浅,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好坏的基本条件之一。但是,它又取决于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上好一堂课,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了解整个教材的结构,分清重点和难点。
(1)精通教材:腹中有书,系从古语腹简一词而来,即精通教材,还要广泛涉猎,尽可能掌握丰富的相关知识。精通教材就是要在懂字上下功夫,逐字逐句去钻研地理教材的基本概念、原理、因果关系、内在联系、横向联系等。例如,高中地理生物与地理环境这一节的重点,首先是讲清生物圈的概念,它是人类生存最宏观的地理环境,最大的生态系统,掌握了这一概念,就可以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打下重要基础。本节重点之二是讲清楚生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这部分内容对于后面学习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都十分重要。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即具有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观念。自然带这一节内容,鲜明地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很好的素材。备到这一节时,要反映自然带的重点知识结构。
(2)熟练教材:熟练教材就是要在透字上下功夫,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对一节课的教材编写体系、知识结构、重点、难点,摸熟摸透,把握准确,目标明确,教法选择恰当,就能很好地指导教和引导学生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融洽,课堂活跃,避免了一言堂、独角戏、照本宣科等弊端。这才能做到熟能生巧随机应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上海市某区举办青年教师大讲赛,我校一位青年地理教师讲了一堂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她自己备得更加充分,而且又熟练,考虑到一环套一环,承上启下得很好,学生一直处在积极状态之中,个个跃跃欲试,求知欲望非常强烈,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最后全体评委给她打了100分(满分),这是备课时做到了熟与练的典范。
(3)内化教材: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化在一起,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将教材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内化是在精通与熟练教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掩卷而思,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例如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这节中,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本节的难点,其中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的,学生理解极端困难,在教学中要抓住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后,在各级消费者之间流动情况进行剖析,强调太阳能是生态系统唯一的能量来源,它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进入生态系统,然后沿着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作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是一个难点。在备课时要举有关事例,说明营养元素的物质循环。这两个难点剖析后,用比较方法在黑板上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特点。最后小结说明:能量的逐级递减是针对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而言,而物质循环之所以能往复循环,是针对整个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而言。
(4)确定教育目标:一般教学目的包括基础知识、智能的培养、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三个组成部分。现在比较普遍的采用教育目标的要求,即知识、情感、心理运动。教育目标是一切地理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教育活动的方向,制约教育活动的发展。部分重点中学比较多的是采用布鲁纳的双向目标分类。例如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一节,教育目标如下表:
2.了解教学对象学生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备好课,还必须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书,目中有人。因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备课时既要备教又要备学。备教是如何把地理知识内容很好的教出去,备学是如何使学生真正地学到手。备学,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
(2)要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方法和习惯等,掌握他们跳动的脉搏,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3)要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思维方法和发散思维的解题能力、动手能力,做到管教又管导。
(4)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理解能力、自觉性、竞争性和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作出比较准确的预见。预见到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哪些困难,会采取怎样的态度;对个别怕困难的学生,应如何去帮助等。例如某所重点中学地理教师,在高二年级各班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系统的调查,了解他们在初中阶段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竞赛,以及地理成绩、喜欢读的地理书刊等。又如某校一位地理教师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讲的好,学生喜欢学的只占30.26%,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对学生学科兴趣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学生的兴趣是学好地理的内在激素。这些都为学做到了心中有数。
3.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又无定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方法要受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制约。因此,在考虑教法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文制宜,因班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要避免千文一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借助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高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1)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的有重要意义。在确定了教学目的,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体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教学目的,并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是我国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自古至今,从传统教法到现代化教学方法,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统一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每位地理教师,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独特性,灵活多变,具有敏捷的应变能量,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人类与环境这一章,是高中地理最后一个单元,这一主题对高中地理作了高度的概括。特别是从第二单元至第十单元所谈的环境,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贯穿了人地关系这根主线,是全书教学目的的总结。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图表、数据,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分析、归纳,最后上升到理论认识。例如展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示意图,让学生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如下:
1.人类同一切生物一样,为了生存和活动,都需要从环境中输入营养物质和能量,离开这一特定的环境,人类无法生存。
2.人类与一般动物不同,人类能够利用自己创造的工具,通过劳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
3.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同时,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4.环境具有容纳、消除和改变这种代谢物的能力,但当人类输出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代谢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时,被污染的环境反过来会作用于人类本身,破坏生态平衡。
5.人类社会就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如果人类能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就会使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否则就会受到环境的报复。
(2)掌握现代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古代就讲究教亦多术。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善于灵活多变,才能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1.教学法的流畅性。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时,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特性、新颖性,不断地产生新观念。例如,讲到天体和天体系统这一节时,我带学生到室外观察天体。首先让学生自己认出银河、星云、星座、恒星、行星、卫星、流星等,并能区别人造卫星,激发他们对空间科学探究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有一位学生兴致勃勃地说:老师,这颗流星为什么运动的这样慢?旁边的学生哈哈大笑说:傻瓜,这不是流星,那是一颗人造卫星。然后教师总结天体的概念和天体系统,这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就非常牢固。
2.教学法的变通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死板的运用常规教学法,而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不同的思考,使不同个性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程度。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表现灵活多变,富有机智性和艺术性。在教学思路上,指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集中性思维、逆向性思维、交叉性思维等,使学生突破固定的思维路线和模式。例如,我在讲述河流补给时,先用启发式,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讲出河流的补给类型。而另外一位教师讲这部分内容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一种教学方法:先在课前已绘在黑板上的四种河流补给类型曲线示意图上,叫学生从补给时间、特点、分布,识辨四种补给类型。
3.教学法独创性。要上好一棠课,在教法上不能墨守成规,沿袭别人的老方法,而要不断探索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勇于创造和运用最新颖的具有奇效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出现波澜起伏,环环紧扣,富有逻辑性和新鲜感。例如,我上世界洋流这一节时,运用 判断教学法,根据洋流的性质、温度、纬度分布特点,用红、蓝色箭头在地图上标出中低纬度、高纬度洋流的名称,让学生判断寒暖流、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运动规律以及成因等。
4.教学法的完美性。在教学时,力求精益求精,锦上添花,语言生动,达到出神入化,富有审美性,而且使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显示高度的完美性。有一位青年教师,他自己利用暑假,考察了长江上游的虎跳峡和长江三峡,自己亲手录像。当他讲到长江上游虎跳峡和三峡时,边讲边放录像,学生个个入神,好像跟着老师亲临其境一样,在欣赏祖国大自然美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受到一堂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3)备最佳最有效的教学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学生乐于学习应是教学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它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认知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刺激是使学生关注教学内容的重要因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要体现在教师特长、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三者的有机统一上,这是构成教师教学风格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尽量多用形象化材料和手段。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强教学方法中的情感因素,因为忽视了情,则理无从渗透。师生要融洽和谐,才能达到同频共振的乐学效果。例如,我在讲新疆这节时,讲了40分钟,课堂上始终充满了舒心欢愉的笑声。学生听了这堂课,深感这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2.情境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受到如同亲临其境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智能得到发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特色之一。
1)直接情境。是由直接形象为主构成的情境整体。直接形象 是指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直感印象,反映的形象主要是非符号性和象征性的实际物体,例如讲到中国地形这一节时,有位教师把五种地形的照片展示在学生面前,以境激情,亦使学生触境生情,不仅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的山河,并培养了他们的自豪感。
2)间接情境。由间接形象为主构成的情境整体。间接形象主要指的是艺术形象,如表演中的形象,地理作品中的形象和对情境的描述。例如电视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凭借想象,展开联想,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法以现代心理学所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基础,不仅为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能,而且也是个性和谐发展成为现实的必由之路。情境教学富于启发性、开拓性。例如讲到世界煤矿分布规律时,就联想到在古生代时,从亚欧大陆包括中国的华北、东北陆块在内到北美大陆,这一广袤的大地上,生长着一片茂密的森林,随着地壳运动的升降和几度海浸海退的沧桑之变,才形成了今日煤的海洋。
4.准备与所选教法相适应的教具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很广,很难直接观察,教学时必须经常利用地图。又指出:地理的直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教学时在注意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同时,还应该尽可能利用图片、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运用幻灯、电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加强地理教学的直观性。
(1)教学挂图
大幅悬挂地图,是供教师讲课时使用,在挂图中居主导地位。这种类型地图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清晰、醒目、突出、鲜明,富有表现力。例如讲到中国地形这节课时,运用中国地形挂图,师生共同分析、观察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阶梯状,多样性,山区广大。
从感性到理性,寻求三个基本特征的问题答案,切忌教师独白式的讲述。有条件时,再配合有关的图片,效果更佳。
(2)地图册
它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补充参考性地图。地图册集中每幅图的地理内容要比教科书和大纲中所要求的丰富。教师边讲边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课后复习和自学时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3)插图
课文中的插图与教材内容完全一致,便于图文对照,功能很大。教师在课前要吃透插图。课堂指导分析插图,便于理解教材内容和记忆。
(4)板图
在教学中,教师凭自己的记忆和熟练技巧,用简易的笔法把复杂的地理事物,迅速绘制成简略的黑板图,形象、生动,且突出了重点。这是地理教师必具的基本功,否则,不是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例如,讲到新疆地形的特点时,教师画出三山夹两盆,形如,非常形象,有利记忆。讲到梅雨成因时,运用动态图法,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
一位前苏联地理教育家说得好:没有地图的地理课,也就没有地理了。这说明地理和地图的密切关系。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没有地图也就不可能有地理学,没有地图也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通过地图的观察、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加强了记忆力。
地图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源、信息传递的通道,具有定向性、定量、定位的功能,它在有限的图内容纳丰富的地理知识,那么就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
(5)标本、模型、仪器的运用
地理内容丰富多彩,地理标本也是各式各样。我每年寒暑假带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活动,采集了近400种岩石、化石、矿物等标本。
当讲到这部分内容时,让每个学生都仔细观察标本,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启迪他们将自己采集的标本送给学校,作为留念。
模型有立体感,简明、清晰、醒目,富于表现性、启发性。在观察模型过程中,去揭示地理现象和本质规律,深化学生的地理知识。例如,讲到火山、地震时,通过模型的观察,再配合火山、地震录像,教学质量会达到最佳的效果。
(6)电化手段
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录像、计算机广泛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两根粉笔一张地图的传统教学法。例如把人类和环境这章内容制成录像,每上这节课时拿出播放,学生兴高采烈,受益最深。我校一位青年教师上地理课时,边讲边用计算机绘制地图,学生全神灌注电脑的活动,形象、生动,印象牢固。
5.加强双基训练
备课时要重点讨论地理教材中的双基构成,这是为了加强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教材分为若干层次,就能做到纲目清楚,条理分明,讲授透彻;重点和难点、关键内容与非概念内容不易混淆,让学生能真正掌握大纲中所要求的基本内容,即地理基础知识。例如大纲中明确说明:中学地理除了讲述地理事实材料,如地名、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规律外,还要适当讲点学生能够接受的基本原理,如地理事物的演变和分布规律,以及形成这种规律的原因。构成地理基础知识的各种地理感性知识和各种地理理性知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它们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地理基础知识体系。
假如地理教师只限于地理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不注意地理技能的培养,也就完不成地理教学任务。库拉佐夫说得好,因为缺乏技能与熟练技巧就不算是,也不能算是智能教育过程。由此可见,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地理教学中应占有重要地位。例如,中国气候这一节,要求熟练掌握和运用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我国年降水量图。
地理基本技能是通过反复练习而获得的。而练习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除了注意智能培养之外,而且在每一节课中都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为非智力因素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它是促进智力发展的激素。所以在备课时,要研究认知系统和操作系统的统一作用,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四)备课的程序
备课程序一般可分为五大类,即开学前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课前备课和课后自检等。
1.开学前备课
开学前备课也就是学期备课,这是备课中的第一步。要求做到三明确,三拟订。三明确是指:钻研地理教学大纲,以明确所承担课程的特点、要求、原则、依据;通读全部教材,以明确课程内容的逻辑系统和内在联系;了解学生情况,以明确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精神状态。三拟订是指:制订地理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
2.单元备课
要明确本单元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领会本单元编排的特点与意图,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要精读本单元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要依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通盘考虑对学生地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以确定讲课、习题、教具、课时分配,做到结合紧密,安排得合理,保证完成教学计划。
3.课时备课
在开学前备课和单元备课的基础上,还得备好每一节课,这就是课时备课。如果把开学前备课比做战略性准备,单元备课比做战役性准备的话,那么课时备课就可比做战斗性准备。课时备课,主要是写好教案。
4.课前备课
做完课时备课,写好教案,并不等于备课工作已经结束。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得做好课前备课,即在上课以前,还得下番面对地理教案,掩卷而思的功夫。也就是说,要把讲授的内容,结合教具,揣摩构思,默记熟练,真正做到胸有成竹,融会贯通。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课前备课,要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如何将这节课讲得层次分明,清楚明白,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分析难点,如何使语言准确、精练,如何比喻贴切、恰当,如何运用好地图,绘制板图等。总之,要千方百计地将这节课尽量讲得精益求精,取得最佳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5.课后自检
有经验的战斗指挥员在打完一仗以后,都要做战斗总结。做为一位地理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也要自我总结,即自检,这也是备课中的极其重要的一环。一般在教案的最后一页有一栏后记,把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记录在案,以便以后修订教案时作为主要的依据,把备课的质量再提高一步。正是年年岁岁教此课,岁岁年年法不同,也就是教案要不断更新。
(五)编写教案
上海市教育局颁发的《当前改进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意见》中特别强调备课外,还明确规定每节课要有教案,没有教案就不能上课。这充分体现出编写教案的重要性。
备课的结果最终要落实到文字上,即通常所说的教案。地理教案是地理教师备课的结晶,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实施教学计划的纲领。写好教案,从长远的观点看,也是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法、科研资料的一种重要方法。一堂课的教案,应尽量详细,完整,不宜简单。
1.写教案的重要性
写地理教案可以促使教师在课前有更充分地准备,上课时更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写教案既可以使课堂教学有案可循,又可以使课后总结有据可查。事先写好地理教案,可避免讲课时心慌意乱、信口开河、丢三拉四、挂一漏万、拖堂或冷场等不正常情况发生。写好教案可使教师在上课时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不致因准备不周心中没底,仓促上阵而手忙脚乱,少这忘那。写好教案可使教师在讲课时按步就班,有条不紊,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有助于把关键性问题讲深讲透。写教案时可以将讲课步骤事先想好,如考虑怎样联系旧课,引入新课;怎样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举出哪些比喻;运用哪些教具,提问哪些学生;从而把整个课堂组织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有机整体,把一堂课演奏成有节奏有旋律的乐章。
2.教案的内容。
写教案很重要,但不要把地理教案写成一篇地理讲稿或报告,而是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执行方案。因此,在拟订时应以措施为主,例如,怎样使讲课重点鲜明突出,怎样使讲授内容深刻系统,怎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案中把各种措施考虑得越细致、越具体、越周到,那么上起课来就越主动、越生动、越有成效。
(1)确定教学目的(目标):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的总的地理教学目的,结合一节课的具体目的,明确双基深度和广度,应从三方面考虑: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能力。
(2)教学提纲:包括组织教材和教学要点两个方面。在组织教材方面,首先是分析教材的系统和层次、教学要点、重点和难点,并要突出反映重点和剖析难点。
(3)教学步骤: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板书,示意图的设计,课文插图的分析,小结和总结,布置作业等,都要在教案中周密的反映出来。
3.写地理教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没有教案不能上课。有的教师认为:教师上课,只要能熟悉教材,把课讲的生动活泼就行了,写不写教案没啥关系。写教案是烦琐哲学,多此一举,有了教案,反而会束缚手脚。甚至于有的教师一个教案用好多年也不更新。我校有一位特级教师,恰恰与上述情况相反,他教了近40年,但他年年写教案,每写一次更新一次,提高一次,他的教案多次在地理教学等杂志上发表。
(2)教案不可繁琐,写教案不必把课堂上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写在教案上。把课文都抄在教案上,这更没有必要,教案不是课文。我们要写的教案,不仅是教材内容的阐述,更主要的还是整个课堂教学秩序井然的组织过程和必要采取的措施。
(3)教案要不断地修订和完善。教案是在认真备课基础上写好的,每当上课之前备课时,感到有不妥之处,或者在平行班实践过程中有了新意,随时可以修改,这样可以使教案写的更精,常写常新,更趋向于完美和完善。
(4)写教案是新教师进行基本功训练的必由之路。对缺乏经验的教师来讲,教案要写的细些,多花点功夫,在教学过程中也就省力得多,不仅得心应手,也保证教学质量。
(5)教案要尽快早写,有利熟悉教案。教案提早写好,教师就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好课前各项工作。对写好的教案,尽快熟悉,熟练才能生巧,熟了后才能放开讲,才能话出我口,讲出我心。
教案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它的拟订完全服从教师本人教学的需要,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公式或模式。因此,教案应不拘一格,应避免千篇一律,更不应该以教案写的多少来衡量教师备课的态度。评估教案要符合三个条件:1.是否符合课堂教学规律而达到主客观的统一;2.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而使课堂教学组织得生动活泼;3.是否符合双基要求,并达到目的。符合这三条,才算比较好的教案。
【四十五年地理教学的探索】相关文章:
★ 地理课的绘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