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间作、套种、轮作

间作、套种、轮作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8-22 发表|教学分类:计划与总结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在一块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几种庄稼,叫间作套种。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间作套种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

间作套种能够合理配置作物群体,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边行优势的增产作用。

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草害;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

(一)稻区轮作

民国时期,稻区轮作的基本形式是粮、油、肥的年际换茬。至80年代,因复种方式变化,粮、油、肥的换茬已经可以在同一年度内完成。若按冬作布局划分,其轮作主要有两种变化。

双季稻区 第一年为绿肥连作稻,第二年为油菜连作稻,第三年为大(小)麦连作稻。

单季稻区 第一年为绿肥单季稻,第二年为油菜单季稻,第三年为大(小)麦单季稻;或第一年为绿肥早稻秋旱粮,第二年为油菜早稻秋旱粮(或晚稻),第三年为大(小)麦早稻秋旱粮;或第一年为绿肥套春旱粮晚稻,第二年为油菜套春旱粮晚稻,第三年为大 (小)麦套春旱粮晚稻。

(二)棉麻区轮作

稻麻轮作始于50年代中期。1956年,余杭县麻区试行稻麻轮作以防治根线虫病,1964年,全县推广面积达到4000余亩。1965年,萧山县靖江公社和坎山公社,麻地隔年轮作水稻成功,改变了沙地麻区不种稻的传统习惯。到1969年,该县每年轮作面积逾6万亩。

稻棉轮作首先在萧山县红垦农场二分场等单位试行。19721976年,该分场进行441亩棉改稻试验,5年平均水稻亩产400公斤以上,比全场同期亩产增2025%。1977年又将这441亩稻田改种棉花,亩产皮棉45.5公斤,比全场同期亩产增20.4%。次年,春粮(大麦)亩产116.25公斤,比老棉地的春粮亩产增 66.3%。1978年,该场又将850亩低产稻田改种棉花,350亩低产老棉地改种水稻,同样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1979年后,全市稻棉轮作面积每年在1.5万亩以上。

(三)围垦区轮作

位于杭州湾沿岸的围垦区,60年代开始,相继辟为新的粮、油、肥、棉、麻轮栽区,有的还做到第一年围垦,第二年种植单季稻,第三年种植连作稻。70年代末,萧山县开始实行稻麻(棉)内外大轮作。即按照一定比例,将内地老区的棉麻,移至围垦区,同时将围垦区的水稻迁往内地的老棉麻产区。据该县 1976~1980年资料,水稻内迁,每亩连作稻可增产270公斤,增产幅度为 67.53%;棉麻外移,每亩棉麻分别减产8公斤和33公斤,减产幅度为15.63%和10.58%。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较显著。

(四)山区旱地轮作

1983年,市农业局根据天台、瑞安、苍南等县的麦、豆、薯三熟制经验,提出试行旱地带状间套轮作制。即从冬种开始,将旱地分成甲、乙两带。甲带以用地为主,种植主熟作物,乙带以养地为主,种植绿肥和辅熟作物,隔年互换,组成季节性的用养结合、高杆作物与矮杆作物结合,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结合的优化群体。据对富阳、淳安、建德、临安、萧山5县调查,带状间套轮作制,比老式间套制平均增产28.47%,且土壤肥力增强,有利于后作。1985年,此项技术被杭州市科委列为重点推广项目。是年,全市共推广种植6.67万亩,占旱粮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间作、套种、轮作】相关文章:

气旋

俄罗斯的表演艺术

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

西藏简介

程控交换机

联合国称17个非洲国家将面临缺粮危机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气象灾害举例

人口问题

《高中社会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

最新地理备课资料
热门地理备课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备课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