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地理之理、育人之道

地理之理、育人之道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7-13 发表|教学分类:计划与总结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地理是一本地理环境发展演绎史上巨著,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竖立充满神奇的丰碑,是地质和人类发展史上辅在大地上生动画卷;故“地理乃自然人文之本”,它是启人心智的丰富源泉,是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阵地,在人类文明建设中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地理教师,经20余年求索与拼搏,对地理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教学体验。地理教师,如何利用好地理学教育这快阵地,开拓学生的视野,积蓄人类的发展经验,培养学生独特思考与综合判断能力;洞悉地理之理,体察地理规律,用地理唯物主义深化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参与意识,明确人生价值。这不仅是地理教师的责任,更应是教育事业的永生追求。我在多年辛勤耕耘与孜孜求索中,始终把“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见多识广、以理服人,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作为自己的教学宗旨,力求作到:

一、“以地明理”,学会做事。

地理学就是讲“地”之“理”,地球之理,大地之理,阐述地球上一切自然、人文现象的道理。所谓“地”包括了事、物、人的地理特征,大气、岩石、地形、土壤、生物等自然之“物”,构成了地表自然景观之“地”;农业、工业、交通、商业、旅游等人类活动之“事”,构成了地表经济景观之“地”;人口、聚落、宗教、文化等“人”之活动,构成了地表人文景观之“地”。 地理之“理”是地理知识的筋骨,体现了地理知识严密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地理学科的系统性、整体性。所谓“理”就是相互作用之理、空间分布之理、时间变化之理、人地关系之理。什么是中学地理之“理”呢?概言之,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基本概念,各要素的发展变化规律,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然条件与生产的关系,各生产部门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产配置 等基本理论的初步知识等等。反映在教材内容、知识结构上主要表现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内部的联系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的联系,教材各章节之间的联系。自然地理研究大气圈、岩石圈、水体圈、生物圈等物质要素及相互关系,重点在于揭示物质运动变化之理。它要求人们以实验观测为手段,进行广泛的观察调查,获取环境变化的资料和数据,认识其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探究其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信息流通规律,揭示自然景观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分析其性质和特点。这是自然“理”,而人文地理的“人理”,狭义的人文地理研究人类圈的社会文化特征,包括人口、聚落、民族、社会、政治、文化等要素,探讨这些人文现象的起源、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过程,以便对人文景观的形成及时空变化给予清晰的解释。虽然这些人文现象与人文景观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受社会文化规律的支配,尤其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人文之理乃宗教遗传之理,学习亲合、互动之理,因此,可以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人文科学。学习人文地理就是要理解各种人文现象如何起源、如何传承,如何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如何在地理空间扩散,如何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就是要正确理解人类文化在形成社会中的作用,通晓其“情理”的过程。传统的地理教育,多是“知事了事”“就事论事”,说服不了人,忽略人格教育。现代地理教育,改用“人地关系”方法,突出人与环境的关系,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人类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发展。现代地理科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就要看人类自身是不是掌握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不是代表了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只有理解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才能够懂得欣赏自然、关爱自然和保护自然,才能够形成对现代环境及未来的责任,才能够自觉自愿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落实到实际生活之中。在地理教学学中一是要帮助学生如何获取地理知识、掌握进行科学研究方法,二是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改造地理环境之事。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做事,做事有做事的道理和规律,无论是从事地理研究、学习地理知识,还是改造物质世界、管理社会经济都需要明事理。坚持重“理”教学,能使学生正确地宏观把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二、以地启智,学会创造。

启发学生学地理,会创造,地理有用。一是要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畅所欲言,标新立异。二是营造地理氛围设疑,用灵活多样的手段、方式、方法创设地理问题情景,促学生“神入”于地理特定的场景与氛围中,进行思维、联想,产生好奇、疑问。带着感兴趣的疑惑去主动探究,发现并设法解决问题。三是创设“悖逆情景”激疑,提出反面观点、反驳的论点引发新的争议,撞击思维火花。如举办专题辩论会,进行专题性探究。选择地理的疑点为专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与深刻性;选择“国际热点”为专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选择争鸣较为激烈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深入认识某一方面的事物或某件事件的发生、发展、来龙去脉,把握某些地理事物现象及地理问题的实质。而且更利于扩展学生思维视角,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四是巧设“空白”留疑。教师不忙于把自己的观点或现成的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而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让他们敞开心扉,敢思敢想、“奇思怪想”,勇于探究人类发展的奥秘,感悟地理与人生的真谛。培养与激励学生质疑,活化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独立质疑、解疑的能力。突出科技对地理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科研探索精神。通过对地理规律的认识,能赋予我们更多理性,使我们从中不断向自然界学习、模仿和借鉴,以此创造美的环境、美的生活。学习地理需要热情,在热情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在不断地创造、联想、解释中,在对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较、归纳、演绎中,必将感受到地理规律美的无穷魅力。通过对地理规律美的认识,能赋予我们更多理性,使我们从中不断向自然界学习、模仿和借鉴,以此创造美的环境、美的生活。从一个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设一个宽敞、富裕、干净、安全的地球,都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学习和模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在庭院经济的发展、小流域的治理、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小城镇和业小区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决策,而地理在各种决策中会提供广泛的人文咨询、人文设计和人文论证。并用美的地理规律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三、以地为鉴,学会做人

地理教学中,强化良好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人类在自然中必须有崇高人格魅力及思想境界与情操。通过地理科学家的高尚品质讲述,启迪学生思考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学习他们的优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先进的地球环境道德意识行为,感悟心灵的洗礼,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将做人的道理,有机地融入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与行为中。利用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空间概念的具体知识;注意揭示地理环境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突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如很多自然灾害的产生都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有关,通过对人类自身的行为反思,有利于激励学生,今后怎样做人,做一个有环境道德的公民。地理教育的目的的重点是实现“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变“。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地理使用权我们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地理“把地球作为人的世界来研究“(J.O.M.克罗克《地理学的范畴》),主张给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关照。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点在情感和价值观。地理能赋予我们更高的人文精神,在价值方面地理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口观、种族观、环境观、资源观。学习地理,重要的是装上一个“地理头脑“,教会人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更科学地选择、安排生活和生产,指导人类理性地生产和消费。在对物质资源的消费方面,人类应放弃高消费、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要有地理智慧,懂得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人类自身生存的智慧。地理智慧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对废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良好状态。在人的自身生产方面,主张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传统发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对立起来。地理对人地复合系统开放性和战略性的研究,为我们建立了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从而树立一种观察、处理当代事物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教给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生存和智慧。

四、以地育美,健全发展。

一个人来到世上生命是短暂的。有了美的存在生命才有意义,才能塑造人类完美的心灵。地理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感悟地理之“美”。地理本身的内在的美,瑰丽多姿,充分挖掘地理中的美,让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感悟到地理科学美,大自然风光的美,人文景观和谐的美。当然还有许多的表象的美,教师充分挖掘这些美的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地理把人地相关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我们揭示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不保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对地理人地相关性的学习,使我们能够理解到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谐共处的理念,从而体味出一种和谐美。地理以区域环境国研究对象,具有广阔的空间性,上及天,下达地,蓝天、白云、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鸟鱼虫、沙漠、冰川、城市、乡村……山水之间,阴阳相配,冥冥之中刚柔相济。宇宙的神秘与诡谲,万物的多样与和谐。面对一幅幅绚丽的世界图景,无不为大自然的和谐美丽而振憾,若穷极于山水之间,尽享世界的和谐与美丽,那么心灵也将会美化。认识地理内在规律,把握地理规律美。地理规律可分为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等。表现为秩序美、节奏美、数学美等。地理规律的认识,离不开高度的想象,在想象中休味到地理的规律美。面对精美的地图,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同时,张开自由想像力的翅膀,与之展开极情趣的对话。跨越时空。纵横驰骋,于是一个富有色彩、声音、轮廓、香气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跃于眼前。在认识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时,使人联想到一张巨大的光盘,它们同向、共面、近园,仿佛在演奏着一曲状美的宇宙乐章。在认识非洲气候分布规律时,我们联想到了对称。在认识城市中心地学说时,不禁使人们联想到蜂房构造。在学习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环时,会使人想到水中的涟漪。在认识海水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时,使我们联想到如“M”形的山峰。分析和综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维方法,分析总结得出的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也是一种天作之美。学生在理美育中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

地理是阐释地理环境的演变的事象,事象又是正在变化的地理,地理教学是一座桥梁,它回顾地理环境事象的往昔、联系今天、展望未来。我们每一位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坚守好这块育人的阵地,冲破各种阻力,高扬起地理精神这面大旗,以对教育事业挚诚的爱,去育人、去创新。让地理教学浸润在地理的氛围中,带着丰富的情感色彩,给予后一代精神上的磨砺和愦炼,以取得知识、思想、能力与情感教育合一的实效。

【地理之理、育人之道】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地球仪上的经纬线

北冰洋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意义

地理课程改革与地理教材表述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

21世纪地理新课改的做法

地理课改的思考

在新课改理论下的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操作应用

地理思维方法十种

最新地理备课资料
热门地理备课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备课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