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把开放性问题引入地理课堂

把开放性问题引入地理课堂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6-07 发表|教学分类:地理论文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开放的时代呼唤开放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开放性问题是开放式地理教学的需要,能极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培养创新思维。

一. 问题内容开放,开拓学生视野

地理学研究的五个圈层系统都是呈开放、综合的状态,每时每刻都与外界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这种开放与综合的特点使得地理学科横跨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自然、社会学科相互联系。因此设计开放性问题的思路和视野要广阔,涉及的知识面要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地理教材,还能涉及日常生产生活、时政热点、最新科技动态领域,渗透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多学科知识,将与地理有关的内容加以提炼,设计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趣味问题,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广泛应用性。如在学习《中东》一课时,我布置一个开放性问题“中东地区为什么多战争?”,让学生讨论,学生纷纷从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巨大的文化差异、复杂的民族矛盾等方面回答,一个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军事等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观念。

二、问题条件开放,激活学生思维

1.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

如果提出的问题条件单一,学生解题时就会形成思维定势,从而限制思维的发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一般有多个,条件也可不断变化,对同一知识点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设计成问题,不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任何框框,学生可以从正面、反面、侧面多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非常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了地理事物的形成、变化与发展具有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特性,为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思维材料。例如在讲完“恒星日与太阳日”后反向质疑:如果说地球反向自转,其他一切条件不变,则恒星日与太阳日的长度如何?如果说地球反向公转,其他一切条件不变,则恒星日与太阳日的长度如何?学生不弄清地理原理,靠死记硬背是很难作出正确回答的。因此教师如果能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超乎常规、进行假象性推测的例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练习,既可丰富学生的想象,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又可拓宽学生的思路,避免一味正向思维的机械性,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

2.有利于综合思维

综合能力的形成以综合思维为核心,并以思维的综合、全面、深刻、敏捷等为其特征。这是因为综合思维的知识基础更广阔,联系渠道更畅通,思维方式更灵活多样。例如在专题复习时,可出这样一道读图分析题:

(1)右图可能是:A等高线B等压线C等温线D等降水量线

(2)如果abc为甲地高空等压线,且在数值上ac,

则甲地天气状况为:A南风晴朗B北风阴雨 C无风晴朗D无风阴雨

(3)如果a、b、c为甲地高空等压线,且在数值上a

则甲地气流运动状况为:A上升B下沉C向左D向右

(4)如果abc为甲海域表层海水等温线,且在数值上ac,

则甲洋流应为:A北半球暖流B北半球寒流C南半球暖流D南半球寒流

(5)如果abc为甲地登高线,则小河甲的流向为:A向北B向南C无法确定D与等值线平行。

一幅图引申出地图、气压、气温、洋流等话题,每个问题都涉及很多知识点,有效地训练了综合思维。

再如:对于“我们为什么要兴建三峡工程”这个开放性问题,可引导学生从水文特征、地质条件、气候要素、植被土壤、环境保护、居民交通等地理角度去论证,还可以从历史条件、工程技术、时代背景、经济效益,以及对文化遗址生态影响等多角度考虑,这有助于拓宽思路和开阔眼界

三、解答途径和方法开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放性问题大多一题多解,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发散的,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掌握多种思维方法,训练学生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可根据经纬线同时确定两个方向(东西/南北),也可以根据纬线或经线先确定一个方向,再推出其他方向,还可以根据经纬度间接推算方向,若教师只沿一条思路提问则约束了学生思维。再如在学习《交通运输业》时提出:一位同学暑假要从上海到大连去旅游,该怎样设计旅游线路?学生既可依据时间要求选择航空、公路、铁路、海运、等交通方式;也可根据所花费用多少选择交通工具设计线路;还可依据所经过的城市和沿途要参观的旅游景点的不同设计线路,不同的回答产生了多种结论,既训练了发散思维,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开放性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探究性,它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即探求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答案。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教师也不提供权威性答案参考,它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验证、从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日本的工业分布》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日本和俄罗斯矿产和工业分布图,思考:日本和俄罗斯工业布局有何不同?为什么?这个问题书中找不到现成答案,学生通过观察、联想、类比、演绎、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形式作出了以下回答:俄罗斯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因为那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因为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原料、燃料都需进口,另外日本的海岸线长而弯曲,具有发展海洋运输的有利条件;两种工业布局都符合经济效益和各自国家的国情,因而都是合理的等。知识和规律是学生自身探索发现的,学生在探索解决开放性问题的实践中,学会了学习。开放性问题的探索性解决,能调动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启发他们积极主动、独立地去钻研,养成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提问方式开放,改变“教”“学”方式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去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没有自己问题的学生永远不会有创造。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教师提问,“师问生答”,导致学生跟着老师关注的问题走,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问题走,缺少自己提问的权利和机会。由于知识背景、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考角度的差异,师生对问题的关注点不同,就是对同一问题的关注点也可能会迥然不同,造成课堂提问不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违背了教学应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因此,我们应改变单一的“我来问,你来答”的提问方式,提问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师问生答,也可以生问师答;可以同桌互相提问;可以小组内提,也可小组间提问;也可以男女同学互提,或开展提问接力竞赛,比比哪人(或哪组)提的问题多、水平高。教师应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把提问的权利放给学生。

例如:如果黄赤交角为0度时,会引起地球上一系列自然现象的变化。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我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自己去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解答,学生提出了下列一系列问题:

①地球上有无昼夜和昼夜更替现象?(都有,但产生的原因不一样,昼夜现象是由地球不发光不透明而形成,昼夜更替现象由地球自转产生与地球公转无关)②有无昼夜长短变化?(无,因为太阳直射点永远在赤道上,晨昏圈把地球上的昼弧和夜弧平分)③有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无,因为太阳直射点永远在赤道上,地球上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始终保持不变)④有无四季更替变化?(无,因为地球上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始终保持不变,昼夜始终平分)⑤有无五带划分?(无,因为太阳直射点永远在赤道上,地球上无回归线和极圈的存在,也就不存在现在的五带。但地球上仍有寒、温、热带的划分,不过各带的划分的界线将不同而己),等等。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经过了一番思考,动过一番脑筋,提出问题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力量。

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我经常开展小组间提问比赛,具体方法是: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以小组为单位浏览课本、观察地图、思考酝酿问题,然后小组间开展提问比赛;提出问题的小组有权指定任意一个小组的某位成员进行回答,回答正确的小组给予加分;提出的问题不得有重复,每提出一个问题给该小组加分,提出一个难倒对方的问题给予奖励加分。提出问题的一方总期望能提出观点新颖、独到的问题难住对方,其他小组的同学也不是旁观者,如果自己被提问而回答不出来则影响集体成绩,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表现欲望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看书思考、讨论交流,听课也特别认真,思维始终处于兴奋和活跃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由于提问方式的开放,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他们不再被动的听取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探求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接受知识;课堂上,随着各种各样问题接二连三的出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教师再也难以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真正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问题答案开放,提高学生创新和合作能力

1.创新能力

标准化答案会导致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和书本,禁锢学生思维,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开放性问题答案不惟一或无固定答案,允许学生对问题有多种解释或结论,学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思考得出不同乃至于相反的结论和观点;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又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安全感,从而敢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向“既成结论”和“权威观点”挑战,这无疑会刺激学生萌发富有新异的联想,从而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矿产资源”时,我问学生:“地球上的煤、石油、铁等矿产总有一天会开采殆尽,人类会否产生资源危机?我们人类应怎么办?”同学们的回答精彩纷呈:“人类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对资源的消费”;“要对废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会发现、发明新的能源、新的材料,不必杞人忧天”;“发明新的太阳能技术造福人类,让家家户户装上太阳能发电机、用上太阳能汽车”; “宇宙空间的星球上有无尽的宝藏等我们去开采,人类应大力发展航天技术”;“到月球建核电站,用那里的特殊条件和丰富的核电材料氦3发电,然后用无线传输技术把电送到地球”;“改造太阳系的行星,让人类迁移到别的星球”。一个个标新立异的答案无不闪耀着智慧和创新的火花!今天的“狂想”也许就是明天的现实!

2.合作能力

于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解答开放式问题单靠自己的力量往往无法解决,必须通过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完成,这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善于积极表达自己观点,敢于说出不同看法,又要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相互启迪,取长补短,并能综合吸收各种观点,,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还能够容许不同意见。

此外,开放性问题打破了课堂上优等生“一统天下”的局面,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问题,按照自己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提出见解,使不同学习水平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弘扬了个性,满足了学生的参与需要、成功需要、合作需要和自尊需要

【把开放性问题引入地理课堂】相关文章:

十三部门将联合开展“问题地图”专项治理行动

揭秘隐藏在扑克牌里的地理知识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试题特点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

高中亚洲宗教地理分布规律

高中地理计算专题

古代文学中的地理知识

高考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

近年高考地理地图试题分析

最新地理学习方法
热门地理学习方法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方法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