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资料 >“雾”和“霾”你了解多少?

“雾”和“霾”你了解多少?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2-26 发表|教学分类:地理科普

地理学习

学习资料

应对雾霾 安抚民心

我国中东部部分城市连日来因受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空气质量仍属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状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1月底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表示,最近的雾霾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造成影响,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用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什么是雾?什么是霾?雾和霾是一回事吗?雾霾对健康有哪些影响?本期应知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读。

什么是雾?

雾是指近地气层中,由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雾的出现使能见度降低,通常将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000米的天气现象称为雾。根据雾的轻重程度不同,有轻雾、重雾之分。根据雾的水平能见度不同,可分为轻雾、大雾和浓雾。当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时称为轻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时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雾称为浓雾。

什么是霾?

霾是指大气呈混沌状态的一种天气现象。由于大量极微细的气溶胶粒子(烟、尘、盐粒等)均匀浮游于空气中,对太阳光散射所造成的。大气浑浊不透明,好像有一层薄幕,水平能见度降至10000米以下。看远处暗色物体,微呈浅蓝色;当背景明亮时(天空),薄幕呈淡黄色、土黄或橘红色。霾有干霾和湿霾之分,前者的相对湿度一般小于60%,后者的相对湿度大于70%。

雾和霾是一回事吗?

雾和霾并非一回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般来讲,雾和霾的区别主要在于水分含量的大小。水分含量达到90%以上的叫雾,水分含量低于80%的叫霾。80%~90%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霾。

就能见度来区分,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是雾;水平能见度在1000米~10000米的,称为轻雾或霭;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且是灰尘颗粒造成的,就是霾或灰霾。

霾和雾从厚度和颜色来看也有差异: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霾则有1000米~3000米;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霾则与周围环境边界不明显。

两者又有联系。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出现饱和。如果水汽多于饱和量,多余的就会凝结出来,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形成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成为雾。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越容易形成雾霾。雾本身不是污染,但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同样,城市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也会加重雾霾程度。

雾霾对健康有何影响?

雾霾天气中对健康有害的主要是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这些细微的颗粒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叶中。尤其是亚微米粒子会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

以PM2.5为例,它的粒径小,比表面积相对大,更易富集空气中各种有毒重金属、酸性氧化物、有机污染物等多种化学物质以及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PM2.5能通过呼吸系统被人体直接吸入,沉积到肺泡,甚至可通过肺直接吸收而到达体内其他器官。如果长期吸入含PM2.5的污染空气,会导致人体呼吸系统和其他器官系统和组织结构的损害,并可引起暴露人群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明显增加。与此同时,PM2.5所携带的重金属、PAHs(多环芳烃)等物质增大了罹患癌症的风险。

雾霾天还是心脏杀手。雾霾天气中的颗粒污染物不仅会引发心肌梗死,还会造成心肌缺血或损伤。雾霾笼罩时气压较低,空气中的含氧量有所下降,这时易感到胸闷。潮湿寒冷的雾和霾,还会造成冷刺激,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雾霾中的一些病原体会导致头痛,甚至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尤其年老体弱者,不要在雾霾天出门,以免发生意外。

雾霾天气还会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易使空气中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

如何选择口罩?

大气中对人体健康威胁最大的颗粒物是直径为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直径为2.5微米以下的可入肺颗粒物(PM2.5)。针对这些微小的颗粒,N95口罩的过滤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在N95口罩的生产标准中,作为颗粒物的检测样本是直径为0.1~0.5微米的氯化钠气溶胶,合格的N95口罩对于这种气溶胶的过滤率应在95%以上。所以,如果正确佩戴N95或级别更高的防尘口罩,即便空气质量指数(AQI)报告重度污染,外出的人也能稍稍安心。尽量不要选择一次性的外科口罩,因为这类口罩对防颗粒物无用,只能抵挡唾液飞沫。

随着防颗粒物口罩使用时间增加,过滤下来的颗粒物会逐渐使滤料堵塞,过滤效率通常会有所增加,呼吸阻力也随之增大。而且长时间反复用污染的口罩还会带来病菌威胁,建议每天更换新口罩。

【“雾”和“霾”你了解多少?】相关文章:

怎样理解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

科普:地质灾害之泥石流

“生命线”为何逢雨必伤?

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会一闪一闪的?

“七夕”节不是中国“情人节”?

为什么冰雹只出现在夏天

学者澄清长城三大误解

西安“4月飞雪”被评估为特大气象灾害

高考地理等值线图的判读

“潮湿”小行星未来将成为太空加油站

网友关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一)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长江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三节民族长江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一)长江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五章发展与合作长江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一)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二)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长江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四)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一)长江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二)长江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三)长江作业...
最新地理学习资料
热门地理学习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