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地理环境决定论)
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人类中心论)
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人类中心论)
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寻求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地伙伴论)
2.人地关系思想演变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 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和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3.可持续发展图示: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 公平性原则:包括时间上的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的公平(代内公平)。
2. 阶段性原则:①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
②发达国家: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
3. 持续性原则:核心是指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
4. 共同性原则:全球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三、可持续发展历程
1.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社会发展、环境、生态协调问题。
2.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
4.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由概念走向行动,是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
5.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审议通过《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措施。
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走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资源短缺(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过快);
c、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总战略,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2.解决中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提高人口素质。
(一)人口战略
(二)资源战略
(三)环境战略
1.面临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环境战略:①搞好生态建设;②防治环境污染;③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四)稳定战略
1.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入点、归宿点。
2.稳定战略:①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②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附: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的新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
公众参与、绿色消费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