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基础 >高中自然地理地貌名词解释

高中自然地理地貌名词解释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9-21 发表|教学分类:地理知识点

地理学习

学习基础

高中自然地理地貌名词解释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风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发展与地表夷平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风化产物: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某些风化产物还可形成风化矿床。
风化壳:地球表层岩石风化与剥蚀后,由残留在原地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其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如高温多雨,温度差较大,岩石多节理、裂隙、构造破裂显著。②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地势起伏和缓较稳定,植被覆盖度高,地表流水侵蚀较弱,地下水流动显著且地下水位较低。
坡面重力地貌:是指斜坡上的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在其他各种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滑动和崩塌,而形成滑坡和倒石碓地貌。
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时才能发生,因此,坡体滑落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因素和诱发因素。
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并将侵蚀的物质搬运到山前谷口,在河流下游或河口进行堆积,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凡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成为流水地貌。流水具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作用。
流水的侵蚀作用:流动的水一方面侵蚀岩层,溶解岩石;一方面摩擦床底和两岸谷壁,同时又推动泥沙、石块,撞击坡面和床底,使岩屑崩解,为流水所运移。流水侵蚀的方式有四种:片状侵蚀、下切、侧蚀和溯源侵蚀。
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是指线状水流向分水岭方向的侵蚀。它是河流下切侵蚀作用的结果,是河床、谷地不断的向源头方向伸长。
流水的搬运作用:流水携带泥沙和推动沙砾发生位移。其方式有悬移、推移、跃移和溶解搬运。
流水的堆积作用:当流动的水量减少,坡度变缓,流速降低或进入水流的泥沙增加时,其动能就减小,一部分物质堆积于坡麓、河谷、平原、洋盆、称为堆积作用。
流水的侵蚀和堆积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过“搬运”这一纽带,把两者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系统。三者受流速、流量和含沙量等因素制约。
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山口堆积而成的扇形堆积体。洪水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砾石搬运物,到出山口由于坡度急剧变缓、水流分散和下渗、水量减少、流速减缓,动能降低,因而大量的碎屑物散开形成以出山口为顶点,向外辐射状的扇形堆积体。常年径流也可形成类似扇形地貌,称冲积扇。两者并无明显界线,主要是发育环境不同。
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水混合的特殊洪流。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坡面坡度和沟谷纵比降较大(谷深坡陡的地形),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供给。泥石流是种地质灾害。其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泥石流沟谷、泥石流扇。
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到某一基面的控制,河流下切到这一基面后,就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河流侵蚀基准面。海平面是控制外流河向下侵蚀的下限,这一控制河流下蚀的最低基准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湖盘、干支流交汇处、坚硬岩坎甚至堤坝,也可以成为句地的或暂时的基准面。
平衡剖面:在河流长期作用下(老年河流),当河床纵剖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达到相对平衡(即河床冲淤平衡),流水只把支流汇入泥沙全部搬运入海而床底纵剖面保持稳定不变,这时的河床纵剖面称为均衡剖面,它表现为一条近似平滑的凹形曲线。
河谷:是以河流作用为主,并在坡面流水与沟谷流水参与下形成的狭长形凹地,是一种常见地貌类型。河谷通常由谷坡与谷底组成。谷坡上常发育阶地。河流谷底则发育河床与河漫滩。
河漫滩:洪水期淹没平水期出露水面的河床两侧的河谷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
牛扼湖:河漫滩或冲积平原上,河流凹岸的侵蚀和凸岸的堆积持续进行,可形成自由摆动的河曲,灯泡型曲流河道的曲流颈,因河流侧蚀而变狭窄,最后在洪水期被洪水冲掘,河道取直,这就是曲流的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的河道,比降增大,流速加快,侵蚀加强,而原弯曲河段流速变小,发生淤积,平水期河流走新的直道,残留下形如牛角的弓形河道转化为湖泊,称牛扼湖。
离堆山:由于地壳上升,弯曲的河流随之下切(切入河曲地段的基岩),自由河曲就转为深切河曲,若下切过程中伴有较强的侧蚀,导致曲流颈被裁弯取直后切穿,原弯曲河道被废弃,曲流颈与废弃河曲之间的山丘即成为离堆山。
河流阶地:较宽的谷底,尤其是河漫滩河谷,经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谷底部分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沿河分布于谷坡上,即洪水位淹没不了的谷底部分称为阶地。阶地由阶面和阶坡组成。形成阶地的原因有:①地壳上升运动。②侵蚀基准面下降。③气候变迁。阶地类型有: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
河流劫夺:一条河流溯源侵蚀使分水岭外移,导致一条河流夺取另一条河流上游河段的水流,从而占据相邻河流流域的过程称为河流劫夺。被夺河上游改道,下游因失去源头而成为断头河。
河口三角洲:在河流入海(湖)地段,河流和海洋(湖泊)水体存在强烈的交互作用。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三角洲可分为四类:扇形三角洲(尼罗河、黄河)、鸟足状三角洲(密西西比河)、多岛状三角洲(珠江、恒河)、尖头状三角洲(意大利的台伯河)。
准平原: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假设一个原始面经过侵蚀和堆积,经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的地貌,就是准平原,也就完成了一个侵蚀循环,此后如果再度出现地壳抬升或基准面下降,便进入了另一个侵蚀循环。
山麓面: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导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喀斯特作用: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主,以流水的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为辅,共同对碳酸盐类岩石的破坏改造作用成为喀斯特作用。其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存在可溶性的岩石和具有溶解力的流动的水。碳酸盐类岩石包括: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尤其是节理发育、层厚、质纯和位于区域性断裂带的石灰岩,喀斯特作用最强。
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也叫岩溶地貌,桂、黔、滇广泛分布。岩溶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均可形成喀斯特地貌。地貌发育可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四个阶段。
冰川地貌:是指第四纪古冰川及现代冰川作用形成的各种侵蚀地貌形态和堆积地貌形态的总称。包括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三大类型。
冰川作用:冰川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称为冰川作用。冰川是改造地球表面形态的巨大力量。包括冰川的侵蚀作用(刨蚀+拔蚀)、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冻土:是指地温处于零温或者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或岩体成为冻土。分为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季节冻土和终年不化的多年冻土两类,冻土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并受海陆分布、岩性、坡向,植被和雪盖的影响。主要在高纬、极地区和中低纬高山高原,气温低而降水量少的地方。
冻融作用:由于气温周期性的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水和地下冰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土层反复冻融,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导致岩(土)体破坏、扰动和位移,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这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地貌作用,它使岩石受破坏,松散沉积物发生分选和受到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貌。冻融作用包括冻胀、冻裂、冰劈、扰动、滑塌等许多复杂过程,于是形成各种相应的冻土地貌。有石海、石河、构造土、冻胀丘和冰锥、热融地貌。
风沙作用:包括风蚀作用、搬运作用、风积作用。风蚀作用包括吹蚀和磨蚀两方面:风吹过地面,由于风压力和气流紊动而引起沙粒吹扬,这种作用,称为吹蚀。风挟带沙粒运移,对地表岩石进行挫磨,乃至钻进岩石裂隙或凹坑进行旋磨,这种作用称为磨蚀作用。风的搬运作用主要是通过风沙流即携带沙粒气流的运动实现的。当风力减弱或风沙流遇阻,风中携带的沙粒沉降于地面,这种现象就是风积现象。充足的沙源与多风多大风的气候特点相结合,使风沙作用成为干旱区最主要的地貌外动力,并形成独特的风沙地貌。
风成地貌:由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堆积所形成的侵蚀形态和堆积形态,称为风成地貌。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世界上的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热带温带荒漠区。
雅丹地貌:形态与风蚀残丘近似但由蚀余松散土状堆积物,如河湖相地层形成的一类特殊风蚀残丘。雅丹“维语”意为陡壁小丘,后来泛指风蚀土墩,风蚀垄、槽相间的形态组合。它以罗布泊西北古楼兰附近最为典型。
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在我国集中分布于黄土高原。黄土颜色呈各种黄色调,以粉沙为主,结构疏松,富含碳酸岩类。风成黄土具垂直节理,层理不明显,孔隙度大,湿陷性强,抗蚀性弱,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海岸地貌:是海岸带由波浪、潮汐、沿岸流等海洋水体动力与陆地作用形成的地貌。其中以波浪作用最重要。
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通常分为海岸、潮间带(海滩)与水下岸坡三部分。
海蚀作用:变形波浪及其形成的拍岸浪对海岸进行撞击、冲刷,及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统称为海蚀作用。波浪对海岸的撞击、冲刷、研磨、溶蚀统称为海蚀作用。海蚀作用在海岸带形成各种海蚀地貌。
海积作用: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如波浪侵袭陆地造成的海蚀产物、河流冲积物、海生生物的贝壳、残骸等,在波浪变形作用力推动下移动,并进一步被研磨和分选,变形成海滨沉积物。由于地形、气候等影响而使波浪力量减弱,海滨沉积物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舄湖:水下沙坝是一种大致与海岸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沙堤。不断升高后露出海面就转化成离岸坝。在离岸坝与海岸之间常常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湖泊,称为舄湖。这类舄湖成长条状,以离岸坝与海隔开,但仍有水道与海相互沟通。
大陆架:大陆架是大陆的水下延续部分,广泛分布于大陆周围,较平坦的浅水海域,从岸边低潮线起向外海直达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边缘止,平均坡度只有0.1度,其深度在低纬一般不超过200米,在两极可达600米,这个海区称大陆架或大陆棚。大陆架是大陆的一部分。
大陆坡:即大陆架前缘的陡坡,是真正的大陆和大洋盆地的交接带,位于大陆架和深海底之间。

【高中自然地理地貌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难点 城市部分问题

高中地理易混概念全方位汇总

高中亚洲宗教地理分布规律

高考地理六大答题技巧

高中地理考点:中国气候概述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人口与城市)

高中自然地理综合研究名词解释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归纳

高中自然地理第二章地壳名词解释

高中地理冲刺复习的要点

最新地理学习基础
热门地理学习基础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基础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