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基础 >高中地理考点:关于季风的五个问题

高中地理考点:关于季风的五个问题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9-21 发表|教学分类:地理知识点

地理学习

学习基础

一、季风指数
季风指数表示季风强弱和季风稳定程度的量。有不同的表示方式。
1908年,奥地利J.von汉恩利用八个方位的地面风向图将季风指数定义为:1月减7月风向频率的最大差值同7月减1月风向频率的最大差值之和。
但相对来说被广泛接受使用的定义,是1957年,苏联С.П.赫罗莫夫提出的:在1月、7月盛行风转换角大于120°的地区内,将这两个月盛行风的平均频率作为判别季风稳定程度的指数,其数值大于40%的区域称为季风区,相应的平均风力作为判别季风强弱的指数。
1962年,中国高由禧等提出新的季风指数,即以1月和7月的同风向与反风向最大频率差之和来表示季风的稳定程度;并以冬夏盛行风向之间的转换角度(季风角),表示其明显程度。

二、全球季风明显的地区

主要有南亚(印度、孟加拉等国),东亚和东南亚(中国、越南等国),非洲中部以及澳大利亚北部,其中以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最为典型。

三、季风成因

最早把季风当作一个科学问题来研究的是英国学者E.哈雷(1686)。经典的季风成因学说认为,由于海陆间热力效应的季节性差异。

随着高空气象资料的增多,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季风的概念有了不同的认识: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既可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经典概念的季风,也可使地球上的行星风系发生季节性的南北移动,从而形成行星季风。

70年代以来的研究指出,大地形也是季风形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子,如青藏高原的高原季风。

四、亚洲季风示意图

许多关于亚洲季风成因的示意图是不完整的:要么只有北半球的季节性气压中心,是关于东亚季风成因的;要么是只有南、北半球的气压中心而没有太平洋上空的气压中心,其实主要是关于南亚季风成因的。

如果要全面说明亚洲季风成因,应该同时注明亚欧大陆、太平洋、和南半球大洋州附近的气压中心的位置,这样才比较完整合理。

以下本人根据教学需要自行绘置的两幅示意图——

五、热带辐合带的位置

南亚的季风涉及到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赤道低气压带的中心位置——即热带辐合带的位置。

热带辐合带是两半球信风气流形成的辐合地带,又称赤道辐合带,简称为ITCZ(intertropicalconvergencezone),由于这个地带的气压比附近地区低,曾称其为赤道槽。

热带辐合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在北半球夏季,东北信风位置偏北,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科里奥利力的影响,转向而成西南风,这种西南风与东北信风相遇而形成的热带辐合带,常称为季风辐合带;在东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南半球信风直接和北半球信风相遇,这时组成的辐合带,常称为信风辐合带。在热带辐合带上常有对流云生成和发展,因而它经常与卫星云图上的对流云带相对应。

热带辐合带位置的季节变化,主要是季风辐合带的变化,信风辐合带位置的变化并不明显。季风辐合带冬季在南半球;夏季在北半球,自非洲延续到西太平洋约东经150°处。特别是10月份,南北半球各出现一个季风辐合带。季风辐合带的季节变化同海陆分布和地形特征都有密切的关系。

下面两幅图表明了ITCZ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转绘到冬、夏季节气压分布图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南亚的季风——

【高中地理考点:关于季风的五个问题】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考点:世界旅游地理考点汇总

高考地理考点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地球运动专题)

高中地理难点章节的复习方法

高中地理区位因素专题复习归纳

高考地理答题策略

高中地理复习需要注意的四个重点

高中地理考点: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

高考地理简单题的步骤

最新地理学习基础
热门地理学习基础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基础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