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效果一方面受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各种教学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以及学习时的注意状态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学生的学习行动是受意识支配的。学生必须先有志于学,有学习愿望,决心把愿望付诸行动,形成一种激励、驱策自己的力量动机,然后才有学习行动,开始确定学习目的,选择学习途径、方法,进而执行学习行动,在学习中克服外部困难和内心障碍,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心境,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研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也是教师的任务。
第一节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动机的学习,其效果较好;而在无动机的学习中,往往敷衍了事。例如,一个学生想要考上大学,他就会一心一意地学习,进步也会很快。另一个学生为应付学校的功课而学习,他就会得过且过,进步很慢。这二人学习成绩有差异,就是因为前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想考上大学,而后者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引起动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引学生学习的目的。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竞争欲、求赞许等动机,来引起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并逐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为了说明学习动机的含义,先明确一下动机的性质是必要的。
(一)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的原因,是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动机是以内驱力和诱因为必要条件而存在的。有机体的内驱力可以分为生理的和社会的两种。生理的内驱力,是饥饿、口渴、困倦、劳累、性欲等造成的需求,这是第一级水平的内驱力;社会的内驱力,如对地位、权力、认可、荣誉、尊重、爱情、独立的追求等,这是第二级水平的内驱力。无论哪一种内驱力都与需要密切联系,都是引起有机体活动的激活状态。动机在推动人的行为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唤起行动;第二,使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第三,将唤起的行动坚持进行下去,并及时调整活动的强度。
(二)什么是学习动机
人的任何活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即推动学习的主观动力。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学生喜欢学,想学,要求学,好像有一个迫切的学习愿望。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不喜欢学,没有学习要求,学也是被迫的,就一定学不好。所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保证学好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上其他了。我们看到一些很高明的老师,在没有开始教以前,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老师想教学,学生愿意学,双方都有积极性,教学的成功就有一半保证了。有的教师不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地却在扼杀学生的学习动机,靠命令、靠体罚逼学生学。有的教师在放学后还把学生留下来,要他重新学,重新做,学生很不高兴。学生上了半天课,已经很疲倦了,这种情况下强迫他学,就造成了学生精神上、身体上的痛苦。这是教师没有积极性吗?有,但方法不对,越是这样对待学生,处分学生(如写错了罚写20遍),他就越不想学,不喜欢学。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你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困难了。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没有无学习动机的学习目的,也没有无学习目的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原因和出发点,学习目的是学习活动所追求的结果、归宿。也就是说,学习动机回答的是为什么学习的问题,而学习目的是回答为了什么而学习的问题。比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学习动机。为争取全班总分第一名而得到父母的奖赏则是学习目的。
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这一阶段是学习动机的东西,在下一阶段却成了学习目的;同样,在这个阶段是学习目的的东西,到了下阶段却成了学习动机。例如,一个学生为了成为三好学生,就必须是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这样,成为三好学生就成为达到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这一学习目的的学习动机。然而,在一定的情况和环境下,它们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正是由于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相互转化、共同推进,二者才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保证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关系又是错综复杂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往往一个学习动机,可以指向几个学习目的,例如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学习动机,可指向不同的学习目的,有的目的是全班总分第一名,有的目的是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赞赏,有的目的是显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同样,一种学习目的也可以指向几种不同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目的是为了上大学,而动机则不同,有的是将来会有个体面的工作,有的是有机会出国,有的是得到一个城市户口,等等。如下图:
在学习活动中,考虑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搞好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是很重要的。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一)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和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
从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及其作用的久暂来看,学习动机一般来说有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和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是与学习活动本身没有直接联系的动机。如为了将来参加祖国建设,或是为了个人将来有出路,能考上大学。这类动机反映了社会和家庭的要求,又与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认识、有没有远大志向以及他们的世界观有关系。这是一种比较深刻的学习动机,它有力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类动机一旦形成就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较长时间里起作用。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的动机,它可能是由于教师和家长施加的压力、奖惩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同学间的竞争等引起的。例如,学生由于几次作文受到了表扬,就表现出特别喜欢上作文课;相反,由于某门功课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可能就不喜欢这门功课了。这类动机起作用的范围和实际效能比间接的学习动机小,并且往往容易受当时的具体条件和一些偶然的情景的影响。
教师应该使直接的近景性的学习动机与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互为补充。由于直接的近景性的学习动机所起作用的范围和效能较小,且容易受当时的具体条件和一些偶然的情景所左右,因此必须有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的补充和支持,才能使学习活动更自觉,更有意义,从而保证持久的学习积极性。而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毕竟是比较长远的,富于理性的,因此也必须有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的补充和支持,使远景的鼓舞更好地与当前学习活动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推动学习的作用。
(二)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助性学习动机
按学习动机作用的主次不同,学习动机可划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助性学习动机。
主导性学习动机,是指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它与其他学习动机相比,对学习活动的影响最为强烈,最为稳定。一般来讲,在同一时间内,主导性学习动机只有一个。辅助性学习动机是指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发挥辅助作用的学习动机。相对于主导性学习动机来讲,它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则是比较微弱和不大稳定的。在同一时间内,辅助性学习动机可能有几个,它们的强度与稳定性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学习好,既可得到学校老师的表扬,又可提高在同学中的威信,还可得到父母的奖赏。
在学习活动中,这一时间内起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在另一时间内也可能成为辅助性的学习动机;而这一时间内起辅助性作用的学习动机,在另一时间内则可能成为主导性的学习动机。比如,想获得老师的表扬这一学习动机,在小学阶段是主导性的,进入高中阶段便成了辅助性的;而承担社会责任这一学习动机,在小学阶段是辅助性的,进入高中阶段便是主导性的。这两种动机对学习活动总会产生或大或小的作用,因此教师不要只重视主导性学习动机,而忽视辅助性学习动机;也不要只肯定辅助性学习动机的作用,而忽视主导性学习动机。
(三)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从学习动机的性质来分,可分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一种学习动机。学习活动本身能使其得到满足,学习成绩就是一种强化,无需外力的作用,不必施加外部的奖赏而使他产生某种荣誉感。内部学习动机是由已有知识与希望掌握但尚未掌握的知识之间存在距离所引发的,是主体的好奇动机。
外部的学习动机是指在学习活动以外的,由外部的诱因而激发出来的动机。它是由外部的一些刺激人为地影响学生产生的一种学习动力。如学生为了成为三好生而努力学习,成为三好生是一个学习活动之外的诱因动机,学生努力不一定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引起外部学习动机的典型方法是赏罚(物质的或精神的)。将学习结果进行反馈能引起学习内部动机,也能引起学习的外部动机。若体验为成功,可产生光荣感,能增强学习动力,若体验为失败,可能引起羞耻感,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的学习是由内部的学习动机和外部的学习动机共同发生作用而促成的。一般来说,外部的学习动机的作用较弱而短暂,内部的学习动机能持久、强烈地推动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长期的兴趣,而不是短时的兴趣。
外部的学习动机与内部的学习动机是相互交替、转化的。例如,当一个学生在获得某种奖励、表扬时,便会对学习产生兴趣、热情,这就推动他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这就由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当一个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或学习责任感的推动下进行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获得奖励时,这种奖励又使他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劲头。这样内部的学习动机又引发外部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没有学习动机时,要创设条件、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当学生有了外部学习动机之后,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并促使这些因素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当学生有了强烈而持久的内部学习动机之后,仍然要利用外部条件去激发外部学习动机;教师要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为主,适当利用外部学习动机,使两者并行不悖,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三、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构成成分,两者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形成学习动机系统。
(一)学习需要及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是主体的一种追求学习成就的倾向,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它的主要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和意向是驱使主体学习的根本动力。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作用,称为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或学习驱力。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中的基本构成成分。它直接制约着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中的注意状态、情绪状态和意志状态,是学习积极性的三个主要心理状态,它们都是和学习需要直接相关的。
学习需要由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三因素构成。认识需要是一种要求知道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是说,认识需要就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需要。它直接指向知识本身,并以接受刺激获得知识为满足。好奇心就是它的表现。认知需要是教学中最重要最稳定的学习需要。
交往需要指的是个体希望获得长者或承认其独立意义的群体的赞许或受纳,并从中获得替代的或派生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它不直接指向知识本身,而是学习作为赢得赞许或受纳的手段。交往需要是一种间接指向学习的学习需要。如羡慕学生的地位与外表,服从家长的决定、实现家庭的希望、争取入队或做个优秀学生等。
自我提高需要指由学业成就获得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也不直接指向知识本身,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比如升学、保持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或声誉、追求个人名利、选择职业,完成个人志愿等需要。
学习需要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没有这种主体自身产生的动力,学习活动就根本不会发生,以后,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结构中心主导因素。有了学习需要,是否就必然产生学习积极性呢?驱力理论认为:激发起一个动机就为执行某个行动提供必要的能量或驱力,动机强就意味着驱力大,推动行为的能量也就大,而这最终意味着行为更多、更激烈、更持久。
(二)学习期待及诱因
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结构的另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学习期待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意念。学习的诱因是指激起需要的条件或满足需要的对象。因此,学习动机结构中的学习期待成分,就其作用来说,可称为学习的诱因。诱因理论认为:行动着的机体懂得它的行为将有什么后果。因此,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希望得到的事情上和试图避免的事情上。我们的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努力。我们的动机主要是想到行为的后果。行为受诱因的激发而不是受驱力的激发。这一观点走到了问题的另一极端。事实上,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把行动指向某一个特定的目标,任何目标都不可能与需要完全无关。目标是由需要引发的。目标对主体的作用机制,就是使需要得到满足。因而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并使主体感到可以达到的目标激发学习期待。学习期待使学习者的行动指向确定的方向,从而形成完整的学习启动机制。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学习期待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是怎样产生的呢?大家知道,人类的行动,常被各种复杂的动机所引起,饥和渴,爱和恨,名和利都可以引起个体的活动。人的行为的动机,一部分是生而具有的,一部分是由学习得来的。动机产生于需要,学习动机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需要,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需要。从社会上说,不进行教育和学习,不继承和发展前人积累的经验、知识、技能,物质和精神活动就要停滞不前,人类社会就不能延续和发展。从个体来说,不学习就不能维持基本生活,更不要说发展和提高了。所以从根本上讲,学习动机是社会和个体的这种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或愿望,它对学习起推动的作用。学习上的自觉性,就是指学生对社会和教育者的要求及其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使其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后所产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需要
教师在教学时,先使学生产生学习某种知识的需要,然后进行教学;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进行学习活动。有的教师善于采用问题教学法来引起学生需要的感觉。如有的数学教师在讲相似三角形时说:学了这一切,不上树可以测得树高,不过河可以量出河宽;一位物理教师在讲光电效应前,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马路边上的电灯怎样能够做到不用人管,天一黑就都着了,天一亮都灭了?言语不多,却像磁石一般吸引住了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问题教学法之所以比讲演法更有效,是因为问题教学法以解决某一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去读书,去听讲,去搜集材料或去实验的。教学时,教师若能使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发生迫切的需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一定能调动起来,学习成绩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二)明确目标
使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好方法。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以及活动的价值,就会生发学习的需要,从而全力以赴。盲目地学习,效率必然较低。比如,在教三角形、圆形和多边形面积公式时,使学生认清掌握了这些面积公式就可以测量学校教学楼、校办厂、操场的面积以及工厂的车间、农村各种庄稼地的面积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然会提高;学习地理,在讲比例尺时,讲清懂得了比例尺的换算方法,就能在地图上测出北京至任何一个地方的路程;学习生理卫生的某一单元时讲清该单元的学习目标在于研究眼睛的卫生和保护眼睛的方法。学习目标讲得越具体越好。确定学习目标要照顾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不可过于远大,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即;同时,应使远大目标与具体的目标结合起来。心理学的研究说明:在一般情况下,优等生的学习动机内容较广,水平也较高,他们往往既有远大目标,也有切近的具体目标,两种目标结合得较好;而差等生的学习动机内容比较窄,水平较低,他们往往只有切近的具体目标,或只有空泛的远大目标,这两种目标常常是脱节的,因而学习的效果就差。
(三)了解学习成绩
使学生知道自己进步的成绩,也是引起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每次作业、测验、考试之后,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是会促使学生努力的。比如,作文中老师的评批、眉批、在好句子上划圈圈、良好的评语会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其他的作业,如书法、图画、数学、物理习题等,也都要及时批改,早日发还,并且要给予分数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切勿对学生的作业只批一个阅字,或罚学生将写错的字再写几十遍。这样会使学生厌烦学习的。
(四)积极的鼓励
积极的鼓励(包括正确评价、适当的表扬)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及时的评价一般比不及时的评价的效果要好,因为及时的评价利用了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改进学习的愿望;而不及时的评价在激励学生改进学习方面的作用较小,因为在学生意识中完成任务时的情境的印象已经比较淡薄了。对学生来讲,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要注意,过分的夸奖会造成学生骄傲和忽视自己的缺点的倾向,从而引起消极的结果,而在责备时也要采用巧妙的方式,即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批评时又肯定其进步的一面。
(五)适当地开展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竞赛历来被认为是激发人们的斗志,调动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去完成任务,获得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竞赛的方式,有个人竞赛、自我竞赛、团体竞赛、有奖赏的竞赛和无奖赏的竞赛等。这些不同方式的竞赛,对于提高学习效率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个人竞赛是指个人之间的竞赛,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学研究证明,把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利用竞赛的方式,控制组不用竞赛方式,对两组同做数学测验,先后测验多次,每次的成绩,实验组远胜于控制组。平均起来,实验组的效率高于控制组40%。个人竞赛固然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这种竞赛会引起学生的嫉妒心理,或者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因此,教育学生还是要采用自我竞赛和团体竞赛的方式来代替相互竞赛的方式。
自我竞赛,就是学生自己与自己竞赛。即以今日的我,和昨日的我竞赛。教师若能使学生知道自己每月的成绩,并且鼓励学生打破自己上月的成绩,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经验的老师,就是利用插红旗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自己与自己竞赛。
团体竞赛是组与组、班与班、校与校之间的竞赛。团体竞赛重在集体的合作,个人的努力是为了完成团体的任务;团体的荣辱,就是个人的荣辱,因而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团体的集体主义精神,而不至造成妒嫉的心理。但是要注意团体竞赛不要经常进行,长久地进行团体竞赛其效率就会降低。因为在团体竞赛中,个人没有地位,时间一久,团体竞赛的效果往往不及个人竞赛。团体竞赛还要考虑到两种情况:一种是社会助长,例如一个人做事,觉得孤单寂寞,效率低,若是几个人在一起工作,效率就高;同样的情况,几个人在一起学习,比一个人单独学习效率高。另一种是社会的抑制,就是说有些人在团体情境中,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尤其是年龄小、胆小、神经过敏的学生,一到了团体的情境中,便会紧张万分,手足无措,因而影响工作的效率。有的学生唱歌或朗诵,公开表演时不如单独预演时的效果好就是这个道理。
(六)期望与评价
期望亦称期待,它是人们主观上的成功概率,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期性认知。在学校中,期望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即自我抱负)。这两种期望对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协调学生的期望,要让期望过高的优秀生适当降低期望值;要让那些因失败而期望过低的学生适当提高期望值。期望太高,不容易达到,达不到情绪就会低落,失去信心;期望太低,会促使学生讨厌和逃避学习。这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学习的积级性。为此,教师必须向学生指出在学习上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从而促使学生发展恰当的期望。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如对学习成绩的评价、对行为的评价,通过表扬与批评反映出来。另外对学生的评语,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含有期望因素的评语能鼓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励、积极向上,对加强学习动机有积极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佩奇(E.B.Page)对74个班的中学生共2000多人作了一项大规模的调查与实验。他把每班学生分成三组,给予不同的评价。第一组只给甲、乙、丙、丁一类的等级,而无评语;第二组除标明等级外,还给予顺应的评语,即按照学生答案的特点给予适当的评语;第三级则给予特殊的评语,如得甲等的,评以优秀,保持下去!凡得乙等的,评以良好,继续前进!凡得丙等的,评以试试看,再提高点吧!对丁等的,评以让我们把这个等级改进一步吧!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评价对学生后来学习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
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使学生对评价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只有对分数持正确的观点,分数才能起积极的激发学习的作用。
2.评价必须客观、公平和及时。如若评价不公正,会使评价产生相反的结果。
3.评价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性格特征。如对低年级小学生,教师的评价作用大,对自信心差的学生要多一点鼓励与表扬。
(七)成功的满足
一件工作成功之后,若得到满意的效果,可以引起工作和学习的兴趣,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就会使他下次更加努力。成功能使人心满意足,成功能使人向前努力。
总之,动机是学习的基础,教师若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必须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相关文章:
★ 张其昀
★ 魏源
★ 什么是地震云
★ 地质学家俞建章
★ 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