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资料 >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调查

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调查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7-04-24 发表|教学分类:地理科普

地理学习

学习资料

环境保护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全局性的重大战略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我省作为具有2.67亿亩天然草原的国内六大牧区之一,并作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在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尤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我省却因干旱少雨、生态建设资金困难、保护力度不大等原因,出现大面积草场开始退化、土地沙化严重、沙尘暴连年肆虐、祁连雪山冰川不断隐退等现象,生态保护形势比较严峻。保护生态环境,不仅关系着我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更成为每一个陇原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最近,记者就我省生态保护现状进行了专题调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一定要下大气力保护好。这是温家宝总理今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指出的。

早在1983年,党和政府就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从而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环境保护的新序幕。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小,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使得保护生态环境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欠账很多。特别像甘肃省这样一些西北自然环境基础差,环境保护和治理投入少的落后省份,在过去狠抓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少地方违背自然规律,过度开发,导致近年来大气和水体污染、植被破坏、耕地缩减,直接导致沙尘暴、泥石流、山体滑坡、草原退化、失常气候增多等生态气象灾害频发。这一系列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使得我们今后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将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付出更多的努力。

前不久,一位陇中地区80多岁的老人对记者感叹道,他年轻时在家乡上学,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农村茂密的森林和葱绿的青草覆盖大地,空气清新,河水清澈,鸟儿欢唱,各种野生动物成群出没去年,他重回老家,发现老家的山秃了,鸟少了,风多了,过去那些美景早已恍若隔世,风光不再。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三大交汇地带,海拔从550米到5808米不等,森林、草原、戈壁、沙漠等自然带过渡明显。全省虽然有三大流域12个水系,但水资源却相对贫乏,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部分地区水质较差难以利用。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且蒸发量大,平均降水量在40毫米800毫米之间,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而蒸发量由东南向西北增大,加之水低地高,利用难度大,导致全省可利用水资源整体匮乏。

据统计,我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510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深度65.9毫米,排在全国第27位。经测算,到2010年,甘肃缺水量将达8.69亿13亿立方米,这对原本就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无疑将会形成很大威胁。

生态环境保护涉及面广,现状不容乐观

我省河西走廊的祁连山作为一座天然水塔,它不但是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的发源地,更是黄河、青海湖的重要水源补给区。祁连山年出山径流量约72.64亿立方米,灌溉着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额济纳旗1050万亩农田,浇灌着1650余万亩林地和1200余万亩草原,它的保护直接关系到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三省区近570万人口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在提到我省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时,祁连山的冰川保护便永远是关注的焦点。

就是这座母亲山,如今却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生态危机。

据国土资源部科技专项计划《西北地区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组研究,近500年来,祁连山冰川面积减少了33%46%,冰川储量减少了31%51%,冰川融水减少了35%46%。另据中科院寒区旱区研究所专家根据2000年2003年的监测数据分析:位于祁连山脉中段的七一冰川,上世纪80年代比70年代平均值升高了70米,本世纪初比上世纪80年代又升高了300米。这说明冰川退缩速度在加快。冰川的萎缩,减少了对河流径流的补给,如祁连山西营河冰川融水径流量本世纪初比上世纪80年代就减少了46%。

同时,据省气象局监测,由于生态失衡,气温升高,导致祁连山雪线不断上升,冰川和积雪面积锐减。祁连山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米至6.5米的速度上升,有些地区的雪线年均上升达12.5米至22.5米。目前祁连山融水比上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预计面积在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冰川将在2050年前基本消亡,较大的冰川也只有部分可以勉强留存到本世纪50年代以后。在祁连山西段西北坡170条冰川中,95%的冰川都在以年均4.9米的速度退缩。

祁连山许多地方的积雪面积也呈减少趋势。根据卫星遥感资料分析,2007年1月29日与2006年1月31日相比,祁连山东段积雪面积减少了6.5%,中段减少了8.7%,西段减少了18.6%。专家预计,祁连山最低雪线将由2000年的4400米上升到49005600米以上。也就是说,再过数十年,这些积雪和冰川很可能完全从祁连山上消失。

地处九曲黄河之首曲的玛曲县,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补充地,素有黄河蓄水池的美称。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当地人畜活动增加,首曲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植被破坏日益严重,湿地萎缩、水土流失,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大量河流沼泽干涸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一条宽约100米、高约20米、长约120公里的沙丘带已经形成,在草原深处,还出现了近四五十处大小不等的沙化点,从而使母亲河的水源补充正在一步步萎缩。

2003年春季,在刘家峡水库,黄河上游来水量曾达到50年来的最低点,几乎接近于死水位。不仅如此,沿途的工业、生活污水及白色污染更是无情地对母亲河进行着毒害和侵蚀。

面对我省水资源危机四伏的现状,保护好森林、雪山、草原、河流、湖泊、湿地这些自然生态环境,增加涵养水源的天然屏障,无疑是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

那么,我省目前的林业和草地生态建设及保护状况如何呢?5月中旬,记者分别采访了省林业厅和省农牧厅有关负责人。

省林业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樊辉说,甘肃省森林资源相对贫乏,目前林地面积共有1.47亿亩,活立木总蓄积2.1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仅13.42%,占土地总面积的21.82%,主要集中分布在白龙江、小陇山、子午岭、太子山、关山、祁连山等10大林区。这些林地目前不仅是全省建设和保护的重点项目,而且还成为维系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其次,省内还有被誉为地球之肾的各类湿地约5400万亩,类型主要有河流、湖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库塘及稻田等。但对湖泊、湿地保护的措施和力度都不大,尤其是武威的红崖山水库,库存已由高峰的5000万立方米降到目前的5万立方米,正面临干涸的危险。

据省农牧厅草原处处长丁连生介绍说,作为国内六大牧区之一的草原畜牧业大省,我省目前拥有天然草原2.67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39.4%,占全国天然草原面积的4.6%,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祁连山和阿尔金山流域的河西走廊以及内蒙古、甘肃、宁夏西部的风沙沿线一带。

作为我省重要生态屏障的草原,如今已出现严重退化和破坏现象,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据了解,国家在实施西气东输、西油东输等重大工程项目中,在我省铺设长达1100公里的管线,所经之地长途穿越我省草原,尤其是西油东输、安敦(瓜州敦煌)铁路段穿越瓜州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生态极其脆弱的荒漠草原上,大型工程建设、大型车辆驶入,大量人为活动,使草原上原有一些稀疏植被遭到破坏,难以恢复,变成裸露黄土,风起尘扬,加剧了草原沙化、退化和荒漠化。甘南地区在探矿、开矿中,如利斧般对甘南草原开膛破肚,至今在绿茵茵的草原上留下累累伤痕,草原上随处可见一道道十字形、S形探矿沟,大片大片废弃的开矿沟。

近年来,人们对草原野生植物采挖,更是络绎不绝。春夏季节,甘南草原上云集着上千人采挖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的价格也被炒得贵如黄金。而河西地区草原上,受利益驱动,野生甘草、麻黄草等名贵中药材,更是遭到连根挖掉的噩运。在景泰、靖远县的荒漠半荒漠草原上,人们成群捕蝎,而每只蝎子一年可捕杀上万只有害昆虫,大规模掠夺式捕捉蝎子,导致蝗虫失去天敌,直接危害草原和农田。

据省农牧厅草原处调研资料显示,多年来,因气候持续干旱和超载过牧,使我省大部分草原生产能力下降,鼠害泛滥,水源锐减,草地沙化,目前全省草原退化面积已达2.17亿亩,并仍在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扩大,在全国属于比较严重的省份。特别是在我省河西地区,已形成的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4.2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国土面积的31.8%。在河西的荒漠化土地中,有近7000万亩的草原已经或正在逐年向荒漠化、半荒漠化发展。近几年,民勤县等河西地区的荒漠化正在由中、轻度向重度和极重度加剧发展,民勤的荒漠化成为甘肃荒漠化的缩影。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被流沙吞没和因沙漠化而弃耕的土地就接近200万亩。生态保护问题多,困难大,任重道远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使许多地区水资源供不应求,有的地方矛盾已十分突出。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使许多地区水资源供不应求,有的地方矛盾已十分突出。据了解,我省河西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64.3亿立方米,而仅农业用水全部满足就需70.5亿立方米,还有工业生产、人民生活、生态建设和国防建设都需大量水源作保障。为此,一些地区常常闹水事纠纷,影响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缓解祁连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引大入秦、引大济湟等调水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地区缺水的局面,但同时也减少了大通河向黄河的输水量。从长远看,气候变暖趋势在加剧,生产规模在扩大,生活质量在提高,生态、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还要增加,这就使调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控制不好还会带来水源地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问题。许多地区大量开采地下水,以满足眼前的需要,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地沙化的严重后果。

还有,林草植被减少是导致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科学研究表明,林草植被在维持冰川、雪线、增加降雨和涵养水源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西北干旱区,经过严酷的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生物顶级群落,发挥着促进降水、涵养水源、改善气候的作用。它一方面调节和稳定径流量,促进水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和有效利用,另一方面是增加山区降水,调节小气候,并使大气中的雾凝结成水,可增加降水20%30%。再加上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消减温室效应,维持雪线、冰川的相对稳定作用。据研究,山区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雪线就会上升几十米,降雨量减少100毫米以上。但是由于目前森林植被大幅度减少,影响了小气候,加剧了旱情,反过来又制约了植被的恢复和增加。因此,必须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不断提高森林草原质量,建立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增加祁连山区水资源、缓解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和长远目标。

据省林业厅调查发现,祁连山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更大程度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突出表现在:首先,森林资源消耗大,草地超载过牧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祁连山区的载畜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70万羊单位发展到现在的270.2万羊单位,超载率达34%,特别是冬春草地超载更为严重。仅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载畜量就由上世纪50年代的70余万头(只),发展到现在的180多万头(只),增加了2.6倍,冬春草场超载达36%;夏秋草场超载38.2%。天祝藏族自治县天然草场实际载畜量比理论载畜量超出36%42.7%。其次,生态保护的能力不强。祁连山生态已经处于极度脆弱的状态,目前,主要依靠自然保护区维系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但保护工作却存在管理体制不顺,事业经费不足等诸多问题。再次,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造林成活率低,封山育林期限长,人工造林成本约为500元/亩,封山育林成本为300元/亩,封山育草成本为200元/亩,但国家投资与实际需要相差较大,投入标准缺乏正常稳定的增长机制。

总而言之,靠过量消耗和过度利用资源获得一时一地一业的增长,上游不顾下游、生产不顾生态、当前不顾将来的问题近年来并没有彻底解决。

谈到草原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丁连生说,在引起草原退化的自然因素中,气候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全球气温持续升高,冰川退缩、雪线上升,各地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蒸发量普遍是降水量的35倍,其结果直接形成了草原退化、荒漠化加剧。

但他也同时谈到超载过牧、滥垦滥挖等人为破坏因素。他说,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原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使得草原生态系统从能量流通上入不敷出。国家虽然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但只有政策却没有多少资金,草原平均投资每亩仅由过去的不足2分钱,增加到现在仍不足1元钱。加之对草原的过度利用,致使牧草生长受到抑制,植被产生逆向演替,导致甘南藏族自治州4100万亩草原中,干旱缺水草场面积已扩大到670多万亩,占总面积的17.4%,草原鼠害面积达900多万亩。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草原3887.6万亩,理论载畜量36.44万个羊单位,2005年实际载畜量达51.47万个羊单位,超载41.2%。

丁连生说,草原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脆弱的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则难以恢复和完善。近年来,由于种粮补贴逐年增加,一些地方开垦草原,非法征、占用草原现象严重。另外,由于利益驱动,在草原上滥挖甘草、麻黄等草原野生植物,挖沙取土、铲草皮砌围墙等行为也加剧了天然草原的退化速度。

生态保护措施陆续出炉,项目实施急需资金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08年9月,省林业厅向国家林业局祁连山生态问题调研组递交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问题调研报告》,对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和面临的严峻形势做了阐述。他们着眼于该地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就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力度提出了很多具体意见。

首先,他们要求从整体上把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列为一个国家工程项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其次,建议国家批复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明确其3979.5万亩(1988年国务院批复的保护区面积为718.5万亩)的管辖范围,将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尽快建立保护区管理机构,依法执行保护任务,并加大对保护区的投资力度。第三,加大林草植被恢复和建设力度,将适宜发展灌木林的退化草场和荒山尽快通过封育、栽植、播种等措施,通过人工增雨促进灌木林恢复。开展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在上、中游植树种草、封山禁牧,在下游实施节水工程,在浅山地带营造和封育防护植被。加快荒漠化土地治理,对严重破坏生态的矿产企业,坚决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遏制其对生态的破坏。同时,运用补贴等手段,调动广大农牧民防治病虫鼠兔害的积极性。第四,实施生态移民,加快小城镇建设。通过对牧民进行转产安置、定居安置、迁移安置等,进行适度集中或搬迁转移,组织开展农牧民培训,增强农牧民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第五,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试验示范区建设相结合,建议在祁连山两侧,选择生态区位重要、有一定生态建设基础的地区设立试验示范区,积累经验,以供借鉴和推广。第六,在现有各类监测机构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再建立一批生态观测点,加强对祁连山森林、草原、湿地、冰川、气象等监测。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林业建设取得突出成绩。从1998年9月开始,我省全面启动国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目前已形成天保、退耕还林和三北等4大林业重点工程和49处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已占到12处。截至2008年底,全省累计完成人工造林8483.88万亩,有25个县(市)分别实现了平原绿化达标和整县宜林荒山绿化,尤其是已在河西风沙前缘建起了长达1200多公里、面积460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整个河西走廊已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部分地区风沙危害有所减轻。占全省总面积五分之二的广大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控制。

省林业厅总工樊辉说,近两年,随着森林生态系统逐渐恢复,一些干涸多年的水源和泉眼又出现水流,野生动植物的种类、种群和数量也有所增加,消失多年的各种野生动物又出现了。

在采访过程中,省农牧厅有关人士说,山地牧草和人工牧草含有家畜生存所需的大量水分、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以及多种营养矿物质和有机成分,可以保证牲畜健康生长。但近年来由于国家实施封山育林、禁止放牧等,加上人工种草总量没有跟上,饲草资源严重短缺,导致大量牲畜窝在圈里没有优质牧草吃,单纯的秸秆等饲料是难以满足牲畜对蛋白质的需求。

为此,省农牧厅专门向国家申报了一份《支持甘肃草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对我省草带建设内容、规模、区域和资金预算做了详细规划。总体思路是,在不影响我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甘肃低产田、陡坡地、撂荒地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苜蓿种植大省的基础优势,在省内建成全国的优质蛋白饲草、特色草产业、抗灾饲草储备、藏区饲草专供和草畜生态产业化五大基地,并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希望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为了保护现有草原,近年来,我省也在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的路子。从2007年12月起,省农牧厅起草了《关于制定草原植被恢复费收费标准的报告》,这是我省率先在全国制定并出台的草原植被恢复费及收费标准。因工程建设和矿藏开采占用或使用我省境内草原的单位和个人,在我省境内草原上从事地质勘察、修路、探矿、架设(铺设)管线、建设旅游点、实弹演习、影视拍摄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采集或者出售国家二级保护和地方重点保护草原野生植物的单位和个人,都须向草原监督管理机构交纳草原植被恢复费。

【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调查】相关文章:

中国新“四大火炉”你知道是哪四个吗?

让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走向规范化

水星发现新火山继续保持活跃状态

地理环境:地震知识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世界十大最壮观的未来环保建筑设计

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的演变及其现状探讨

地心深处的生命保护伞

索马里海盗:中国若救援就“撕票”

地理环境:中国湿地保护网络体系

最新地理学习资料
热门地理学习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