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对《地理八年级上册》涉及的“标准”的把握

对《地理八年级上册》涉及的“标准”的把握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7-03-15 发表|教学分类:方法详解

地理学习

学习方法

对《地理(八年级上册)》涉及的“标准”的把握

一、疆域与人口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我国的地理位置可从半球位置、大洲大洋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四方面说明,并且都需要落实在地图和地球仪上。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特点正反映出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为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可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例如,通过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大国比较,可凸显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通过与蒙古、日本等国家比较,可凸显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至于为什么显出“优越”,还需要从地理位置对各方面提供的有利条件来说明。例如,跨热带至寒温带的纬度位置,为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领土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与众多的邻国发展边境贸易。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我国的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是课程标准中唯一要求记住的数据。从增强国土意识的角度看,在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的同时,还应关注我国的海洋国土。我国还有12海里范围的领海,并且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管辖的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接近于领土面积的1/3。

我国有漫长的陆上国界线和海岸线,陆上有15个邻国,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虽然不要求记住,但学生应能在地图上指出来。学习的方法是在地图上,按照一定的方向(如顺时针或逆时针),分成几个方位,逐个指出。这样不仅能熟悉我国的邻国,而且能明确它们分别在我国的什么方位。

通过我国辽阔的陆上国土和海洋国土、漫长的陆上国界线和海洋线、众多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可以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本条“标准” 要求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并熟悉各省级行政区在祖国的位置。这是课程标准中唯一要求记住名称的内容,然而,这条“标准”要求记住的具体名称约100个。这么多的名称,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全记住,而是需要在学习中国地理的过程中逐步记住(《课程标准中有“说明”》)。而在行政区划的学习中,熟悉这些名称可分层次分步骤进行。例如,可先关注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再逐步对应每个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可先熟悉相邻的省级行政区,再逐渐向外扩大;可按地理方位排列省级行政区;可通过填图、拼图等活动熟悉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其方位。

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还需要知道我国基本的三级行政区划,以便在实际生活和与人交往中(如通信)正确使用。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的结果,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实际教学中,应使用我国最新统计的人口总数。可提供不同年份的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数据,让学生分析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的时期宜放在1949年至现在。在了解我国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后,很容易认识到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为加深学生对计划生育的理解,可适当介绍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形成的巨大压力,以及实际计划生育以来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在世界地理中已经学习了人口分布图的阅读,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将不会有多大障碍。“标准” 要求的“概况”是指人口分布大势,即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可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自黑龙江省黑河至云南省腾冲画一条线,在图上可明显地看出来,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此线西北部人口稀疏。虽然还没有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但是,可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尝试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大势的形成原因。很显然,从知识准备来看,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等到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学完之后,此处重在让学生就此问题思考,而不必追求思考的结果。

为加强学生对我国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认识,可分别举出东南部人口比较稠密的省份和西北部人口比较稀疏的省份的人口、面积资料,让学生计算人口密度并作对比,从而对“稠密”和“稀疏” 有量化概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从全国范围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陆地边疆地区。第二,从地区分布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第三,从具体分布来看,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前两个分布特征和第三个分布特征中的“小聚居”,在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直接读出来;“大杂居” 的特征需要辅以文字说明,例如,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由单一民族构成的。

在学习民族分布的基础上,应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理解各民族互帮互助、和睦共处,组成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从而增强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地形向来是中国地理中比较繁杂的内容,过去讲我国的地形,更多地注意具体的地形,包括各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特征和分布,使学生在这里比较集中地记忆大量的地形名称,相对冲淡了他们对我国地形特征的认识。本条“标准” 删繁就简,将学习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并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必记忆大量的地形名称)。

地形复杂多样和高原、山地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两大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地形图上,可以很明显地读出上述地形、地势特征。要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地形、地势特征的认识,可在中国地形图上通过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大致了解作为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这样学生可以在地图上通过这些山脉判别各地区位于哪一级阶梯。第二,了解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这样既可以在图上落实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也可以把地形特征和地势特征联系起来。

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作简单的评价。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本条“标准” 与上一条关于地形的“标准”在设计思路上是一致的,在具体要求上有两点不同。其一是“运用资料”,它的要求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统计资料、气候直方统计图、示意图(如季风示意图)等。其二是对于气候的主要特征,还要求分析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可抓住两条。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包括自南向北跨热带至寒温带;自东向西跨四个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季风气候。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可分别结合上述气候特征学习。

与地形一样,可适当引导学生对上述气候特征作简单评价。评价可通过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比较进行,例如,我国亚热带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我国温带地区与西欧相比,气温、降水的变化较大(大陆性气候特征)等。

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本条“标准”的要求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我国的主要河流,可分别从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以及主要的内流河。其二是长江、黄河的概况,包括源流情况和人地关系中突出的问题,如长江的水能、航运和洪水,黄河的水能、泥沙和地上河等问题。

4.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本条“标准”要求的不是要背出自然资源的概念,而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自然资源有哪些。自然资源一般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类型。各种类型不需要展开讲述,但可把它们作为例子,说明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

根据课程标准对自然资源的总体设计和“说明”,结合自然资源的概述,应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的特点。我国自然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可在后面结合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讲述。

5.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主要包括总量大、种类全、主要利用类型分布不均、难以利用土地的比重大等。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可突出耕地的特点及利用保护问题。我国耕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例较小和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这两个特点,可通过与世界主要国家(如印度、美国、加拿大等)的比较说明。耕地的利用保护问题,可结合具体实例,尤其是当地的实际情况,理解我国为什么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需要用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一些国家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等数据、地图、统计图表,以及一些事例,“标准”把这些都归为“资料”。

6.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此条“标准”与上一条关于土地资源的“标准”在设计思路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更突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在时间分布上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使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同一时间此地旱彼地涝;同一地区此时旱而彼时涝。这一切,对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及其带来的问题,成为我国国土整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总体上说,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较少的国家,并且许多地区用水比较紧张,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并节约水资源。在各类资源中,水资源是学生每天生活(包括家庭和学校)都要经常用到的资源,因此,由学生从生活中调查水资源浪费现象、制订节水计划等,是培养学生树立节约资源意识并规范到自己行为的一个可行的途径。

7.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本条“标准” 是上一条“标准” 的继续,以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采取的措施。其中,修建水库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布,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为了调节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相对每一方面,我国都有很多大型工程值得举例说明,其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可作为重点案例。

三、经济与文化

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的分布概况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主要分布地区,由此可归纳出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并可以简单分析差异产生的自然原因。用以说明的“资料” 包括地图和文字材料等。“标准”没有进一步要求了解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但是可以将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作为说明农业分布的资料。“联系实际”可以联系当地的实际,也可联系一些地区的实际,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状况的对比,说明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不同的地区,因自然环境不同,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不同,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加强实际材料说明的力度,所举实例可抓住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的不同情况加以比较。例如,从地形的角度,可分别说明陡坡地、缓坡地、平原、低凹地、水域各适宜发展什么农业;从热量的角度,可分别说明每一温度带各适宜发展什么农业;从干湿度的角度,可分别说明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各适宜发展什么农业。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本条“标准” 的设计思路与上一条是一致的。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可关注两点。第一,我国工业哪儿多(东部沿海、长江沿岸等地区多),哪儿少(广大的西部地区少)。第二,我国已经形成的工业集中分布的地区(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抗、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具体工业部门的地区分布,以及重要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等,不要求学生掌握。

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应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也不必全面阐述,而应从小处着眼,如对地区经济振兴的作用,对企业持续发展的作用等。

3.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考虑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可介绍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管道运输可不介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主要可通过运时(速度)、运量、运价比较,学习时宜结合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各种运输方式特点的认识,又可学会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大致的分布格局,基本上可描述为东部地区稠密,西部地区稀少。根据我国地域广大的特点,交通运输网络应以铁路网络为主,而铁路网络也以铁路干线为宜。学习重点在“网络”,不必让学生记住具体的“线” 的名称。随着我国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公路运输在我国客货运输中的比例稳步提高,而且,公路运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最为密切。因此,可适当介绍公路运输,特别是我国高速公路的分布,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本条“标准”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地域文化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传统地域文化包括多个方面,“标准”选择了民居、服饰、饮食三种,是因为它们既可代表地方文化的特色,又能给学生直观感受,或学生已有生活体验。实际教学中不必全面、系统介绍,可通过举例说明。例如云南傣族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包等民居,学生都能较容易分析它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地方文化特色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全国主要旅游区都力求体现出当地文化的特色,以吸引旅游者。这类例子很多,尤其在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族风情、海南岛的黎族风情等都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即使在少数民族不集中分布的地区,也会大力开发当地的文化旅游,例如,四川把传统的变脸艺术与旅游结合起来,南京为促进旅游,开发传统庙会和小吃等。

由此,学生的学习应能联系当地实际,思考当地哪些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可开发成旅游项目,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对《地理八年级上册》涉及的“标准”的把握】相关文章:

高考地理各种题型的思维方法

减少城市内涝的简单做法

地理学家——张相文

高中地理复习需要注意的四个重点

2011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 日界线及晨昏线的判断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 日照图上的时间计算

2011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 飞机上的昼夜交替问题分析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思维障碍分析

地理学家——李小文

高中地理复习农业区的选择精华点拨与指导

最新地理学习方法
热门地理学习方法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方法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