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8-22 发表|教学分类:计划与总结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刘易斯拐点(Lewis Turning Point,又称路易斯拐点),即劳动力从过剩走向短缺的转折点,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由威廉阿瑟刘易斯(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1968年提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is)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这一扩张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把沉积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干净,直至出现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时为止(这时到来的即为刘易斯第二拐点,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二元经济完全消解,经济开始进入新古典主义体系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此时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便是按新古典学派的方法确定的均衡的实际工资。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经济学把联接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1972年,刘易斯又发表了题为《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两个转折点的论述。当二元经济发展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此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第一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在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二元经济发展到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的第二阶段后,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剩余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足以超过人口的增长,该部门的工资最终将会上升。当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时,也就是说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大体相当时,意味着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整个经济包括劳动力的配置完全商品化了,经济发展将结束二元经济的劳动力剩余状态,开始转化为新古典学派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此时,第二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二拐点开始到来。显然,刘易斯第一转折点与刘易斯第二拐点的内涵是不同的,都具有标志性的象征意义,前者的到来为后者的实现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但后者的意义是决定性的。对照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中的三阶段划分,该模型中从第一阶段转化到第二阶段的过渡点即为 刘易斯第一拐点,该模型中从第二阶段转化到第三阶段的过渡点即为刘易斯第二拐点。

【刘易斯拐点】相关文章:

莫斯科

南非共和国──非洲头号经济大国

干支纪年

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反思

我国的陆上边界

大江大河的治理

冷性反气旋

“新经济”的特点

中国旅游精粹

珠峰最新高程

最新地理备课资料
热门地理备课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备课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