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区域地理试题的“瓶颈”因素及应对策略

区域地理试题的“瓶颈”因素及应对策略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6-07-13 发表|教学分类:计划与总结

地理教学

备课资料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之一,区域地理是地理高考的钟情点。高考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考查的主导方向,把地理表述能力作为能力考查的压轴大戏。而考生在区域定位的主导投入与体现地理思维过程的终端产出两方面,是解决区域地理试题的两根软肋,成为制约地理高分成绩的“瓶颈”因素。

一、区域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和“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因此,区域地理自然成为地理高考知识和能力的最好载体,并以案例的形式,对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整合,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

二、区域地理试题的“瓶颈”因素分析

首先,地理考生普遍感到区域定位是走进地理高考的入场券,成为区域地理试题拿分的“瓶颈”因素。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缺乏区域位置的概念。平时学习忽略对具体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定位,地理事物的识记没有落实到地图上,这样地理事物的识记就不牢固。如05年全国高考文综(一)卷的第5、6两题,由于缺乏局部区域位置概念,不能依据题干中的亚洲两个国家和经纬度,判断出甲乙两国分别是西亚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国家,也就无法对其海陆位置和自然特点进行判定。

2、对区域地理事物的识记,缺乏自然地理知识基础。地理学习首先要解决“在哪里”的问题,然后再从“在哪里”即空间位置的角度,分析主要的地形、气候等因素,丰富该地理事物的自然地理知识。这样识记的地理事物,即有了承载平台,又有了“着生的土壤”,鲜活的地理事物就存储于大脑之中。

其次,综合题中的问答题,即对地理表述能力的考查,是学生登上高分榜的“瓶颈”因素。这类题要求学生必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经过信息提取、加工和整合,通过自己组织语言文字,完成对题目的有效作答,而学生往往在以下三方面存在不足:

1、对图表材料的信息提取能力低。区域地理试题一般都给出一定的图表材料,要求考生能准确提取与答题有关的显性和隐性信息,作为对试题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的依据。而学生又存在两个不到位:一是有效信息发掘不到位,二是问题对接不到位,无法进行畅通的正向和逆向思维。

2、信息加工和整合能力低。信息加工就是对提取的信息搭建知识联系,进行正向或逆向推理,推陈出新。信息加工不仅指题目所给的信息,也应该包括记忆仓库中的信息(正确迁移来的知识)。这方面考生又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信息提取不完整,遗漏信息;二是思维发散不全面,考虑问题漏项;三是知识迁移不准确,答非所问。

3、运用地理学科语言的能力低。在平时学习地理过程中,不注意对地理教材语言的积累,在具体描述时,词不达意,语言罗嗦,废话连篇切不中要害。

二、突破“瓶颈”因素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区域定位

1、根据地理位置定位。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关位置。如在世界分区地理复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第一节的政区图加强区域定位。例如,通过阅读拉丁美洲政区图,主要强调以下四个方面的区域定位:①巴拿马运河的经纬度位置:大致是北纬10度,西经80度;②南美洲沿南纬20度纬线所经过的地理事物:自西向东依次是太平洋、安第斯山、拉普拉塔平原、巴拉圭河、巴拉那河、巴西高原、低血压等自然地理事物及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等国;③南纬35度附近安第斯山东西两侧,地中海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秘鲁渔业与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④南纬40度以南安第斯山东西两侧,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温带荒漠带的分布,体现了由地形高低起伏引起的非地带性差异。这样学生在加强区域位置的同时,识记了地理事物,明确了区域差异。

2、根据地理事物典型的轮廓或形状来定位。许多地理事物具有明显的轮廓或形状,可以作为确定地理事物的重要标志。如山东省的轮廓像个骆驼,意大利的轮廓像个马靴,墨西哥湾的半圆形状外加西侧的中美地峡及东侧的佛罗里达半岛,黑海的三角形状内嵌北部的克里木半岛,湘江从洞庭湖的西侧注入,赣江从鄱阳湖的东侧注入等特征,都可以准确对上述地理事物进行定位。

3、根据区域的典型地理特征定位。从区域划分的角度分析,每个区域都有其典型特征,这是区域差异形成的基础。因此,分析某个区域的典型自然地理特征或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对该区域进行定位。如中国的某个地形区,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即可确定该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再如某国的农业现代化、专业化程度很高,形成明显的区域专业化,即可确定该地形区为美国的中央大平原。这类信息往往在题目的语言材料中给出,结合考生的知识储备,是比较容易定位的。另外,在平时的地理训练中,要经常查阅地图,对一些专业经纬线所穿过的知名地理事物及重要城市等控制点的区域定位,日积月累,区域地图就好像粘贴在脑海里了。

(二)、加强地理问答题的答题指导。

地理高考有一项明确的能力要求,那就是“一定得时间内,对地理思维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表述。”要接近或达到这一能力要求,平时要注重对地理表述题的答题指导。下面以江苏06年高考试题第34题为例,诠释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表述能力。

首先,细过题目审题关。即读懂题,充分发掘题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搭建信息与问题的桥梁。试题以坐标图的形式,展示了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构成,其中横轴为人类社会的不同时代,从左到右,依次为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环境文明时代,文明进程不断加快,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纵轴有多条,显示不同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劳力、A、资本、科技进步、生态化。左上角为刻度与政策,是调控因素。以上信息,除A外,其余均为显性信息,而隐性信息正是要深入挖掘和加以整合的信息。

其次,稳过信息加工关。本题以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信息加工除上述发掘的信息外,还要正确迁移必修教材第八单元的相关知识。在原始文明时代(崇拜自然时期),主要靠劳动力;在农业文明时代(改造自然时期),对土地有着特殊依赖,经济得到增长主要依靠土地,其次是劳动力。故35(1)答案为土地(隐性信息)、农业文明(显性信息)。进入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时期),在早期即原始积累时期,主要依靠资本,到了工业时代的中后期,资本、土地、劳动力数量影响下降,主要依靠科技和信息,此时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提高了。

【区域地理试题的“瓶颈”因素及应对策略】相关文章:

浅谈地理图像的学习程序

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科学性的几点认识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初中地理素质教育的改革

构建和谐的中学地理课堂对策研究

高中地理教师该如何应对新课改

谈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

教师日常工作的“十点”魅力

高中区域地理试题瓶颈因素及应对策略

对高三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最新地理备课资料
热门地理备课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备课资料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