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学习 >学习资料 >2015—2016学年高中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4单元测试卷

2015—2016学年高中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4单元测试卷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5-12-02 发表|教学分类:学习资源

地理学习

学习资料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小编准备了高中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4单元测试卷,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欧洲西部有许多河流和运河构成内河航运网,青藏高原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据此完成1~2题。

1.欧洲西部河流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从自然因素考虑是欧洲西部()

①经济发达 ②地形平坦 ③水能丰富 ④降水丰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西藏自治区内河运输不够发达,主要原因是()

A.境内无大江大河

B.河流冰期长,不利于通航

C.河流水量小,落差大,不利于通航

D.政府对发展内河运输不够重视

答案 1.D 2.C

解析 本题组考查河流航运价值的影响因素。解题关键是了解西欧与我国西藏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以及经济状况。第1题,欧洲西部多平原地形,河流落差小,水流平稳,又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分配均匀,水量变化小,从自然条件看非常利于发展内河航运。流域内又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对内河航运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第2题,西藏自治区虽然河流众多,但多是河流源头,水量小、落差大,发展内河航运极为不利。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示河流建有众多的大坝,用于发电。但乙图大坝的发电使用年限大大低于设计年限,其原因主要是()

A.工程质量低 B.设计不准确

C.人为破坏严重 D.泥沙淤积严重

4.目前,甲图河流不仅不再建大坝,而且开始拆除某些水坝。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A.已找到了比水电更好的能源

B.水电运营成本不断增加

C.水坝防洪功能丧失

D.恢复原始生态环境

答案 3.D 4.D

解析 第3题,乙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流经四川盆地,由于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库区淤积,致使库容减小,发电受限。第4题,甲图河流位于法国境内,法国电力构成以核电为主,拆除水坝的原因是为了恢复原始生态环境。

黄河平均每年八亿吨泥沙淤积,造成下游河床抬高、泄洪能力下降的同时,在河口三角洲塑造了大量湿地。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黄河泥沙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A.黄河的年输沙总量和年径流总量的年际变化大并呈递减趋势

B.黄河的年输沙总量和年径流总量的相关性不是很大

C.黄河的年径流总量最大值和年输沙总量最大值出现的年份相同

D.黄河的年汛期径流量制约着年输沙总量的大小

6.综合开发治理黄河的有效措施是()

①中游植树种草,控制水土流失 ②下游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实施水资源合理调配 ③开发中、下游水能资源 ④调整沿河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5.D 6.D

解析 第5题,图中显示,黄河的年汛期输沙量是年输沙总量的主体,年汛期径流量也是年径流总量的主体,因此年汛期径流量的大小决定了年输沙总量的大小。第6题,综合治理河流,可以在上游开发水能资源,中游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和洪灾,下游地区加强综合治理,发展经济。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据此完成7~8题。

7.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人类生产活动范围沿河流迁移的总趋势是()

A.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

B.往返迁移

C.从上游向下游方向迁移

D.向两侧迁移

8.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答案 7.A 8.D

解析 第7题,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河流主要是由高山冰川融水形成的,流至沙漠中消失,随着河流下游绿洲的废弃,人们不断沿河向上游方向迁移。第8题,塔里木河的水资源利用应该做到上、中、下游合理分配,要有统一的规划,因此A、C两项所述是错误的。D项正确,B项所述的做法会破坏生态环境。

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甲地等温线明显偏北,主要原因可能是()

A.太阳光照比周边地区强

B.受南部海洋气流影响

C.地处盛行风背风地带

D.位于高气压中心

10.限制该地农业生产的重大生态问题是()

A.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

B.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

C.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

D.干旱缺水和低洼易涝

答案 9.C 10.B

解析 第9题,由题可知,甲地1月等温线明显偏北,说明该地气温高,结合地形可知位于大兴安岭背风坡,夏冬季风影响较小。第10题,该地区发展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A、B、C、D四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B地位于云贵高原,以畜牧业为主 ②A、C两地均是重要的粮棉产区 ③C、D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糖料作物以甜菜为主 ④D地农业属于商品谷物农业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2.图中四个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

①A地区要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②B地区要大量开垦荒地,增加人均耕地面积 ③C地区要注重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D地区要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11.B 12.D

解析 第11题,云贵高原不以畜牧业为主,华北为暖温带,不适合甜菜生长。第12题,A地区缺水严重,不具备扩大灌溉面积的条件;云南地形崎岖,大规模垦荒,会引起水土流失。

结合材料,回答13~14题。

材料一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3.关于甲、乙、丙三个粮食生产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均耕地多,而且水热条件优越

B.乙地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

C.丙地光、热、水充足,且土地的集中性好

D.甲、乙两地光、热、水条件相同,但农作物类型不同

14.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A.土地相对集中,适宜机械化生产

B.河网密布,交通不便

C.当地人的食物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D.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答案 13.B 14.D

解析 第13题,甲地纬度位置较高,光热相对不足;乙地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强;丙地人口稠密,地块狭小,生产规模小,土地的集中性不足;三地的光、热、水差异明显。第14题,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与其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有关,这应从耕地面积减少和农业结构调整分析。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斜线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回答15~16题。

15.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16.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答案 15.D 16.C

解析 第15题,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因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两地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玉米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玉米带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第16题,两地都是地广人稀,实行农场化经营而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则玉米的市场需求量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冬季较冷而复种指数低。

城市流是人、物、信息、资金、技术等在城市间发生的流动现象。下表是2008年中国部分省级区之间的城市流强度(不包括港澳台),城市流强度是区域城市间相互联系中城市外向功能(集聚与辐射)所产生的影响量。读下表,回答17~18题。

前五位

省级区城市流强度(亿元)后五位

省级区城市流强度(亿元)

广东6 152贵州156

江苏3 156海南150

北京2 926宁夏110

山东2 391青海59

上海2 274西藏5

17.表中()

A.城市流强度倍数:广东/上海贵州/西藏

B.后五位省级区地跨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C.有2个省级区既没有海岸线也没有陆疆

D.与山东相邻的省区有江苏、上海、北京

18.广东城市流强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城市群规模较大 ③矿产资源丰富 ④生态环境好 ⑤政策引导 ⑥科技水平高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答案 17.B 18.A

解析 第17题,后五位的省级区中西藏、青海位于第一级阶梯,贵州、宁夏位于第二级阶梯,海南位于第三级阶梯,故B正确。以表中数据计算可知,A错误;表中10个省级区中,北京、贵州、宁夏、青海既没有海岸线,也没有陆疆,故C错误;上海与山东不相邻,北京与山东也不相邻,故D错误。第18题,城市流强度高说明该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大,广东由于位置优越而享有政策优势,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规模大,所以对周边的影响力强;故A正确。也可用排除法解答,广东矿产资源较贫乏,环境污染严重,则③④表述错误,据此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

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0.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19.D 20.B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对统计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和比较。第19题,读图中的数据可知,第一产业在1998年略有回升,并没有持续快速下降,第二产业在1990~1991年时并不占主导,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并且所占的比重较小,这些都说明产业结构在逐渐优化。第20题,从目前产业结构看,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就是要继续增大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出去,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而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是不现实的,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只是优化的第一产业结构。

二、综合题(共50分)

21.同一条尼罗河,同一盆地,同一未来是尼罗河流域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尼罗河流域图

材料二 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中部,尼穆莱以上为上游,喀土穆以下为下游。流域内国家、人口众多,经济落后。随着气候变暖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流域内干旱频发,生态破坏和水污染也日益突出。

材料三 1929年,英国和埃及签署了《尼罗河水协定》,埃及和苏丹获得90%的尼罗河水使用权。近年来,上游国家积极谋求平等利用尼罗河水的权利,埃及和苏丹因高度依赖尼罗河水而坚持捍卫历史协定,各国间矛盾时有发生。

(1)与青尼罗河相比,白尼罗河在支流数量、流域面积、径流季节变化等方面有何特点?

(2)结合材料,说明各国间因利用尼罗河水资源而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原因。

(3)作为一条国际河流,你认为尼罗河流域综合开发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 (1)支流、湖泊众多,流域面积较广;径流量较大,季节变化较小。

(2)①人口快速增长、经济的发展,各国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大;②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和水污染,流域水资源供应不断减少;③流域内许多国家对尼罗河水资源依赖程度很高;④殖民统治时期签署的水权协定,影响尼罗河水的公平使用。

(3)①加强区域合作,建立互信,通过磋商解决争端;②建立尼罗河流域国际合作组织,统一管理、规划,共同开发;③加强河流的综合开发和利用;④积极开展全球范围的国际合作,为流域的开发利用寻求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水污染。

解析 (1)结合白尼罗河的地形、气候,紧扣图中信息入手作答即可。(2)从水资源需求量增大、水资源供应减少、历史等方面作答。(3)国际河流的综合开发侧重于各个方面的合作。

22.素有中国粮仓美誉的河南省做出决定,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把河南建设成全国粮食核心区,力争到2020年实现粮食年产量在目前500亿千克的基础上再增加150亿千克,达到650亿千克。读河南省地图,回答以下问题。(12分)

(1)判断河南省的地势特点并说明原因。

(2)为实现上述目标,你认为河南应采取哪些措施?

(3)让粮农丰收又增收,才是实现粮食可持续生产的保障,为此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西高东低。 河流自西向东流。

(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单产;发展循环农业,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形成以工促农发展格局等。

(3)加大对粮农的补贴;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的产量与质量;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提高农民的收入。

解析 本题以中国粮仓河南为背景,主要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第(1)题,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可判断出河南省的地势特点。第(2)题,要实现粮食增产的目标,首先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水平,同时还要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保障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第(3)题,要增加粮农的收入,除了提高产量和加大补贴外,还要实现粮食的深加工。

23.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商品性农业基地的建设,到目前已经建成若干商品粮基地、五大商品棉基地和油料、糖料作物基地。读我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下列关于图中①③④⑦四个著名商品农业基地和与其相对应的优势农产品的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A.①甜菜、水稻、亚麻

B.③棉花、水稻、油菜

C.④甘蔗、水稻、甜菜

D.⑦水稻、亚麻、甜菜

(2)试简要分析①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宜建成哪些商品农业基地?简述该地区发展商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3)简要分析④和⑥两个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4)图中②、③、⑤所在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答案 (1)B

(2)①地区为珠江三角洲,优势条件:水热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河网密布,地表水丰富;沿海地区海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市场广阔;技术先进,粮食单产水平高等。

宜建基地:商品粮基地,花卉、蔬菜、水果等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基地。

存在问题:地势低平,低洼易涝;人口稠密,农业产品商品率不高;宜农荒地少等。

发展方向:治理低洼易涝地,发展基塘农业等混合农业;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实施多种经营来提高商品率。

(3)土地辽阔,耕地面积广;人口较少,人均粮食产量较高。

(4)问题:湖泊面积萎缩,洪涝灾害较多。办法: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退耕还湖,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等。

解析 本题以我国商品农业基地的分布图切入,考查与商品农业基地有关的知识。解答时一方面要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考虑各个地区的差异,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第(1)题,结合各农业基地的位置和当地气候特点,判断其优势农产品。第(2)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降水较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且人多地少,商品率低。第(3)题,两地都位于东北地区,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第(4)题,②、③、⑤地位于长江流域,人口稠密,人均土地不足;加上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洪涝灾害较多。可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湖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入手解决存在的问题。

24.甲为珠江三角洲略图,乙为黄河三角洲略图。读图回答问题。(12分)

(1)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地区之一。试从地理位置方面分析该地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

(2)与珠江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缺乏大型港口。试从自然方面分析其原因。

(3)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通过对黄河三角洲1981年与2000年卫星遥感图片的判读,获得了某些地理事项的变化资料。请从下表五项内容中任选两项说明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地理事项分布

1981年2000年

①植被很少多

②三角洲面积小大

③沿海海水含沙量大小

④盐场面积小大

⑤东营市城市用地面积小大

答案 (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对内对外联系方便;毗邻香港、澳门,便于引进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2)黄河河口泥沙淤积严重;通航条件差;黄河历史上多次改道,河口位置不确定。

(3)①植被:提倡植树种草;建立保护区,保护天然植被:土壤改良,农田增加。②三角洲面积:黄河泥沙不断淤积。③沿海海水含沙量: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效果显著,输沙量减少;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使河水输沙能力减弱;黄河上世纪出现过断流等。④盐场面积:市场需求量增加,促进了晒盐业的发展。⑤东营市城市用地面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口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石油资源开发。

解析 (1)从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技术等方面作答即可。(2)泥沙淤积、通航条件及河口改道等方面思考即可。(3)任选两项,注意从变化趋势上有针对性的阐述其原因。

高中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4单元测试卷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15—2016学年高中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4单元测试卷】相关文章:

高一新生学习地理最实用的方法

高中自然地理综合研究名词解释

2009年高考地理600个知识点

高中地理学科的能力训练

高中地理气候专题重难点分析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考点分析试题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地球运动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水污染)

2009年高考地理最新热点专题

最新地理学习资料
热门地理学习资料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学习资料
学科中心